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者这种与社会和时代的隔离当然不是完全消极的,这种隔离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与无限、与永恒联接起来,隔离者旨在追求真实的生命,追求完美、追求〃无待〃的真人、神人、至人的理想。但是,我们还是要细细体味孔子所说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句话,我们承认,这句话中含有一种深沉的悲剧性蕴含,包含着对人与人关系的悲剧性一面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孔子与隐者共有的,但是在对待它的态度上却发生了歧异。人确实是有限的,人确实并不完美,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难道不正是从这种悲剧性的认识中产生出来的吗?难道人不正是要从这种对自己处境的认识中恰当地估量自己,而在有限中做一种无限的努力吗?人怎么可能脱离社会和历史文化?人不与人相与能够成就什么?隐者的隔离性智慧是一种深刻的智慧, 但孔子的〃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一种更深刻也更亲切的智慧。 
  但是,孔子并非完全否定个人在某些时候退隐的必要性,我们可以再全面和仔细地考察一下孔子的理由。为什么个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是入世?为什么在某些时候个人又要退隐?这两个问题我们要联系起来考察。 
  入世的最一般理由当然是明道济世,行道救世,这是仁者之志。〃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所以,令尹子文三仕三去不喜不愠是忠而非仁, 陈文子屡离乱邦是清亦非仁。士志于道。士而怀居,不足为士。最高一等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所谋何事?所忧何为?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天下愈是无道,愈是要有所承担。〃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另外,从个人来说,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个人的才能也是要努力发挥出来,并求为社会所用的。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时候又要退隐呢?理由是∶第一,不降志,不屈道,〃君子不器〃,因其有道在身。第二,不辱身,不残体,全身保生。此一全身保生,不仅有对自己生命负责之意,还有〃孝〃的意味,〃父母在,不远游〃③,〃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④第三,退隐自有其乐,自有其充足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理由,这在陈述入世理由时孔子总把济世与修身联系在一起就已见其端倪,并且为后来学者常进而为儒,退而为道,儒道互为表里埋下了伏笔。夫子欲居九夷,又欲乘桴浮于海,并不全是戏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赞颜回处陋巷而〃不改其乐〃,夸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志趣,并说〃吾与点也〃,更见出孔子并不纯以退隐为手段,退隐亦不失为归宿。但是这和道家的退隐观仍有差别,两者虽都肯定退隐的自在价值,但道家之退隐是根本的退隐、彻底的撤出,而儒家的退隐则是在退之前要求尽责,在退之后亦不排除复出的可能,所以,儒者虽然在退隐中亦心安理得, 但客观上却有某种无奈。第四,在退隐中更有益于养志、讲学、明道。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一般人的隔离性智慧。孔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时期,但是,在此退是为了进,〃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一语最能说明这一点。 
  总的说来,孔子不甚执着于外在的行为方式,而是强调坚持内心的道德原则。〃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⑤由此,在出处、进退、行止、辞受、取与、言默、穷达等问题上都不固执一端,而是因时而异。但是,孔子的基本立场当然还是倾向于入世和进取。除了上面的理由,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下面一种似乎矛盾的说法得知。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意思显然是说天下有道则隐, 无道则见。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另有7处说到〃邦有道〃则〃不废〃, 则〃知〃,则〃 〃,则〃危言危行〃,则〃如矢〃、则〃仕〃,则以〃贫且贱焉〃为〃耻〃,而〃邦无道〃则〃免于刑戮〃,则〃愚〃,则〃不 〃,则〃危行言孙〃,则〃可卷而怀之〃,则以〃富且贵焉〃为〃耻〃。⑥孔子还在1处明确地说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⑦那么,孔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到底是天下有道则隐还是无道则隐呢? 
  产生这种矛盾是因为这些话是在出入与出处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说的。出入是第一问,是问个人对人间社会的事要不要介入?出处是第二问,是问如何介入?是否一定要出仕参政?说天下有道则隐,无道则见是在第一个层次,即在对人间社会的根本态度的层次上说的,在这一层次上,愈是天下无道愈是要入世,愈是要拯民于水火,救世于欲坠,即使〃天下滔滔者皆是〃,亦要挽狂澜于既倒。这是孔子和儒者的根本精神,⑧〃吾曹不出苍生何〃,天下愈无道,社会愈黑暗,愈要关切,愈要努力,此为仁者胸怀所不可辞,而假如天下大治,社会臻于理想状态,反而可以退隐山林、田园或书斋,主要做自己有兴趣而非有义务的事。由此推论,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社会正是要造成这样一个多数人都可相对退隐,即不必大家都来关心政治的社会,甚至热心问政和直接从政的人越少越好, 这就说明政治已上了轨道, 其日常运行只需借助一个可以监督和改换的专业集团即可,大多数人则可安心和自由地从事自己有兴趣也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另外,人与人之间也可保持一种〃游刃有余〃的活动空间,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一种自觉的距离感即一种并非热乎,而是相对冷淡的态度,以免相互牵扯、相互掣肘,而且这也体现出一种相互之间的尊重。这大概就是庄子所说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⑨的意思。从个人品行来说,〃相濡以沫〃固然可贵,而从社会理想来说,〃江湖〃却比〃泉涸〃更值得向往。 
  至于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则是在第二个层次,即在个人已决定入世甚至出仕之后, 考虑政治上的取舍进退的时候说的。这时,考虑的主要不是个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而是个人对政治、对政府的态度。政治的清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士的进退。但在这个时候,即使退隐也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也是一种政治姿态,而不仅是上文所言自得其乐的退隐,退不是退去救世心,所以日后有机会仍可进。考虑孔子说话的场合与背景也可帮助我们理解其意思。我们注意到,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时是在与隐者相遇时说的,是第一位的出入之辨,而在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则是在评论政治时说的,这句话前面一句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后一句话是〃邦有道,贫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处所说〃天下〃的意思,是指特定的政治或政府,而不是与隐者相遇时所指的〃社会〃。并且,孔子在说到〃无道则隐〃时仅1处使用〃天下〃一词,其它7处都是用〃邦〃一词。这些都说明在孔子那里,虽然有隐有见,有退有进,但进是第一位的,退是第二位的,前者是仁,后者是智,前者是常,后者是变,前者是经,后者是权,两者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再论退隐与进取
学术著作…伦理学                      伦理学 社会史 人生哲学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良心论》 《底线伦理》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 《道德·上帝与人》                                     
  
第八章:为为
二、再论退隐与进取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比较一下个人对于社会的两种基本态度,第一种即上述隐者的态度,我们可以再以庄子的思想予以更充分的说明;第二种即孔子的态度,我们可以再以《周易》的思想做一概括。 
  为什么在阐述隐者的思想时选择庄子而非老子?老子本人最终可能是位隐者,但《道德经》中论述社会政治的言论甚多,给人的印象是作者是一个入世者而非出世者,并且是位非常冷静的入世者。作者主要还是在人世间思考, 思考的多是社会问题,政治、外交、军事无不涉猎,而且作者又是从宇宙论、本体论的角度来阐述其人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哲学味很浓。这些阐述的口吻使人觉得作者不是处在士的地位,不是处在臣民的地位,而倒是处在君主地位,甚至使人推测作者是位失位的君主或其后裔。《道德经》〃代君王立言〃的倾向是很浓的,其中考虑的常是全局、整体与大势,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因为采取了一种很不寻常的普遍和抽象的观点。 
  但是,有两个原因还是使老子与隐者联系起来了,甚至使他被推为隐者之宗,一是他所论的道的基本倾向是清净无为,这可以用于社会政治,也可以用于个人;二是他的个人气质确实有与社会很不合的一面,他疏离于众人,例如,在《道德经》第20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⑩如果太史公说他最后出关〃莫知其所终〃的话可信,这大概是他出关隐遁的一个原因。 
  也许正是由于在老子思想中有这些不同的倾向,所以,老子之后的发展才会多途∶一如老韩,韩非把老子的思想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法家理论中的人君南面术;二如黄老(实应为〃老'黄'〃),它在汉初的社会政治中起了实际的作用;三为老庄,这是向纯粹的个人追求的哲学的一种发展,然而,后来却成为主流。 
  庄子的思想形象鲜明和独特地见之于一幅也许是他的自画像∶庄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