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宰窒喑疲允咀鹁础W钟朊蚧ノ砝铮蚧ノ钩洌嗟靡嬲茫绮懿僮置系拢畎鬃痔住:乓彩浅扇艘院蟛庞械模云穑啾砻髯约旱男愿瘛⑾埠谩⒓岬龋衽费粜拮院抛砦蹋涨弊院盼辶壬4潞拧②趾攀撬恕⒑笕思拥模绾趾藕墓取4哟蟠矗魑挝幕男彰腥蠊δ埽晃侗鸸δ埽鹁垂δ埽幕δ埽ㄑ湃ぃR残碚蛭馊蠊δ芊Χ窨沙拢靡员A袅耸辏庠谥泄闶歉銎婕!H欢兰统跻叮故潜幌执牡ッ迫《恕U馐翟谟行┤萌税偎疾坏闷浣狻H俗艿糜懈霰昙牵侗鸸δ苁切彰竟δ埽荒懿槐A簟N侍庠谟冢鹁垂δ苡胛幕δ芫筒桓帽A袈穑空獾娜分档萌险嫠伎肌R话憷此担颐侵挥邢不兑谎鳎呕岣鸩恢挂桓雒郑热缇疲颐腔钩破湮扒斫褚骸被颉岸趴怠保送庀癯品刮拧⒊品盐骱焓痢⒊魄醣摇蛑本俨皇ぞ佟!拔铩钡亩嗝票A舻猛旰梦奕保挥腥说亩嗝票环铣耍獠荒懿蝗萌朔⑽剩何稳绱斯笪锒艘看鸢妇褪牵翰荒苋萑桃恢中挝幕中さ氖奔洹J敌械ッ疲虑樵对段赐杲帷P彰难湃び欣谠銮课幕饺鲎种性滩刈乓馕渡詈瘛⑻街耷畹陌旅睿瘛疤住保ㄆ荩ⅰ白砦獭保ǹ穹牛┑榷荚缫殉晌淖肿髌凡豢煞指畹囊徊糠帧D鞘队粲簟⒋嬷迷丁⒉宦漶骄省⒈浠薅说男彰旧砭褪敲匀说奈幕怨┤嗣瞧肺丁�
需要强调的是,起于八十年代的取两字姓名之风,似乎已经走入姓名变易之极端(一个字的姓名是不可思议的)。其弊端已经暴露无遗,有的名字,在极小范围内就有上百个重名者,连识别功能都不能正常发挥了。
作为形文化的称呼比姓名的外延广些,使用频率更大些,尊敬的功能也更强些。如果不要尊严,光有姓名就够了,管什么父子、师长、亲友,一律都直呼其名就是了。那样的话,人就不再是文明开化的了。中国传统称呼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尊称与谦称之分。尊称用于称呼他人,贵(如贵姓)、尊(如尊夫人)、令(如令堂)、府上、阁下等;谦称用于称呼自己或自己一方,如小、愚、敝、不佞、寒舍、家父家母等。称呼的尊卑之分,最大好处是提示人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切社会的道德基础,无地域之别。无论到哪个地方,通过称呼一下子就可以判断:这里是文明的,抑或是野蛮(未开化)的,因为称呼是最直观的。执是之故,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都竭力保护传统称呼,避免被现代化浪潮冲击。尊重他人由教化而来,人的本性中并没有这一要素,用文明的方式称来呼去,就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训练”。这种“训练”能够潜移默化,扎根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寓道理于形式、程序、过程之中——这本身就是形文化的最大特点。形文化都是约定俗成的,全体遵守之,其存;全体漠视之,其亡。它一旦被破坏或否定,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文革”改变了本来就所剩无多的旧有的称呼体系,重新制造了一个庞大的蔑视人权的新体系:把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称作“五类分子”或“黑五类”,把知识分子称作“臭老九”,把九类被贬斥者的子女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简称“可教子女”),把迫于生计跑到城市的农民称为“盲流”,把对现实有所不满的称作“现行反革命”,把非工农出身的有文化的人称作“小资产阶级”,把内部的异己分子称作“修正主义分子”,把出过国的称作“特务”,把被捕过的称作“叛徒”,把没有“问题”的人称作“同志”……仿佛倒退到了蛮荒时代。别小视称呼上的变化,这样的称呼持续了十年之久,就是善良的人也不由得信之三分了。
民俗民风
中国一向有尊圣人言之传统。先看一看圣人言:“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心,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乐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先王以《诗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荀子·儒效》)“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吴兢《贞观政要·礼》)“风俗与化移易。”(韩愈《送董邵南序》)“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王安石《风俗》)“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顾炎武《日知录》)。……这些并非圣人的危言耸听,中国人是照着做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要对民俗民风进行大清理,或消灭之,或置换之,可谓一朝天子一朝“俗”。就连只取得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也是所到之处必砸文庙,捣圣像,发布讨旧宣言,连家庭这一至少延续了几千年的民俗也被无情地解构了,代以“男营”、“女营”的男女隔离制度。太平天国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强制性习惯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人们完全失去了按照自己意志行动的权力,成为受控于人的木偶。每一次社会动荡,民风民俗都是革命的首选目标。“文革”更是破天荒地全面毁灭习俗文化,建立起既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世界各国的民俗习惯体系。“文革”副统帅极具蛊惑性地叫嚷:“我们要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旧风俗、旧习惯势力,展开猛烈进攻!要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把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把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彻底打倒,打垮,使他们威风扫地,永世不得翻身。”〔1〕他的话很快被红卫兵演绎为破“四旧”(四旧为“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破“四旧”飓风所至,寺庙、道观、清真寺、教堂、名胜古迹、园林花卉、工艺古玩、民风民俗无不在扫荡之列。颐和园长廊上的传统绘画故事,全被铲除了。
1966年8月下旬,北京红卫兵来到福州涌泉寺造反,一个红卫兵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造一造佛门规矩的反,给老和尚找个老伴?于是批斗和尚的大会结束后,他问一个老和尚:“你愿意娶妻吗?”老和尚连忙摆手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不同意也不行,红卫兵找来一个寡妇,把她与老和尚一起反锁在了一间屋子里。红卫兵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了。次日清晨,红卫兵也顾不上吃早饭了,直接来到老和尚与寡妇这里,打开房门,红卫兵惊呆了:老和尚盘腿打坐,寡妇则哆里哆嗦趴在床上〔2〕。
红卫兵的真实意图是消灭和尚,进而消灭佛教,因为如果每一个和尚都照红卫兵的命令行事的话,佛教在中国也就荡然无存了。
“俗”的原意为“大众化”,引申意思是“俗成”,即大众公认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做某一件事情,都以某事物为美,都遵守某一规则,都接受某种教化与“训练”,都保持强烈的凝聚在一起的欲望。民俗就是指引人们做这些事情的。习俗如酒,经年而愈醇。朝三暮四,难以为“俗”。德国人酷爱森林,可以从其古老的独属于日耳曼民族的朦胧意识(朦胧意识就是一种民俗)中找到答案。日耳曼民族的原始形象就是透过茂密森林的枝叶仰望浩瀚的星空。德国人的善于思辨、热爱自然与音乐都与此多多少少有些关系。徜徉在德国的现代大都市,竟然可以发现大量的森林,甚至还有原始森林。喧嚣的现代城市却保留着原始森林,多么不可思议。这就是民俗的力量。如果德国人也不断移风易俗、朝三暮四的话,恐怕这些原始树林早就成为祭祀新风俗的牺牲了。
良风美俗忌讳激进的变,三变两变,它就不复存在了。各国的实践证明,它可以为古人所利用,亦可为今人所利用。当然,风俗也并非绝对不变之物,适当做微调有利于延续与生存。但中国的情况很特殊,陋俗与良风美俗总是鱼龙混杂,许多习俗本是好的,由于激进的变,成了陋俗。比如孝敬父母是好的,但孔子所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中的“三年”明显过长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十岁左右,人生能有几个三年?把大量时间用在守孝上,还怎么经营自己的事情?中国人并没有改正孔子的过激之举,反而在激进的路上越走越远。梁代居然出现了“尝粪心忧”的事情:庾黔娄的父亲庾易病重,“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梁书·庾黔娄传》)。孝敬居然到了尝父亲粪便的地步,哀哉!其实,还有“郭巨埋儿”、“曹娥投江寻父尸”等更让人不忍卒读的故事。一部《孝经》把中国人激进、极端、夸大的国民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孝经》几乎由民俗之集成变成了陋俗之集成。民俗因过激而成为陋俗,并且二者紧紧地裹夹在一起,难以分开。这使得“移风易俗”有了出师之名——不移风易俗不足以铲除陋俗,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良风美俗因移风易俗而遭殃,却绝少有人注意到,遑论表示惋惜了。良风美俗在一次次变易中被湮没在讨伐声中。仅存的良风美俗像一瓣心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飘落下来,转眼间“零落成泥碾作尘”。
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的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越来越少,一是越来越简。可以说,没有一个节日是保持如初的。始盛终衰,莫此为甚。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事物的开始,轻视事物运行的秩序,尤其忽视结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简直是一个无验不灵的谶语。之所以“鲜克有终”,主要是一个“变”字在作祟。中国人能够发明创造出绚丽的节日文化,但却保守不住它。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