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最严重的后果。
关于这一出发点,大多数古典的以及现代的哲学家所持的观点,和我在这里提出的一种不热心的常识性哲学观点,彼此是根本不同的。下面,我尝试用图表的形式总结一下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主要区别:
以前哲学家的观点我的批判观点
(1)出发点的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谨防在一开始就陷入错误之中。(1')出发点的选择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出发点也象其它东西一样可以受到批判和修正。
(2)如有可能,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既真实又确定。(2')无法找到一个既真实又确定的出发点。
(3)可以在个人的自我体验(主观主义)或者对行为的纯描述(客观主义)①中找到这样的出发点。(3')因为不可能在主观主义或客观主义中找到出发点,我们最好从这两者出发并对它们进行批判。
(4)不论是接受这种主观主义还是接受这种客观主义,哲学家们无批判地接受了一种常识知识论,而它可以说是构成常识论的最大弱点的一种理论。(4')从常识出发是可取的,不管它所包括的观点会是多么不精确。但是,要对根据常识而提出的所有观点加以批判。
(5)主观主义者所接受的理论认为,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可靠的知识就是关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观察或知觉经验的知识。(在强调知觉经验的确定性这一问题上,主观主义者和客观主义者坚持相同的立场。)(5')一些批判性反省使我们相信,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充满理论的,并且(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推测性的。
(6)存在某些不容置疑的事实,知识建立在这些事实之上,例如,我们的那些清楚而明白的知觉或感觉资料,因为直接的或直觉的经验是不可能假的。(6')因为全部知识都是充满理论的,所以它们都建立在沙滩之上,但是,通过越来越深入的批判挖掘,不把任何据说的“资料”视为当然的,知识的基础也可以得到改进。
(7)这是常识知识论的一个明确结论。(7')常识知识论的失败在于它忽视了知识的间接性和推测性。甚至我们的感官也是充满理论,并且是易误的(更不用说对感官所传递的信息的解释了)。虽然在健康的生物体中这些只是偶然的。
(8)但是,向来以实在论的形式开始的常识知识论,结果总是陷入认识论唯心主义或操作主义的泥坑。(8')我们认识到,甚至实在论和它的(生物学)认识论也是两种推测,并且我们认为实在论是比唯心主义好得多的推测。
(9)从实在论出发、以主观主义为终结的常识论反驳了其自身(这可以说是康德观点的一部分)。(9')常识知识论被批判为是自相矛盾的,但这并不影响关于世界的常识论,即不影响实在论。
① 这种形式的客观主义通常称为“行为主义”或“操作主义”,这里不作详细讨论。
企图保持常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即实在论加上常识知识论——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通过对我们的出发点进行怀疑的方法,常识论至少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实在论和认识论,并且,认识论可以被一种利用了实在论的客观理论所反驳并代替。
这篇迄今尚来发表的长文是我于1970年初对前期讲习班所作讲演的一个修订和扩充,其要旨在于相当详细地回答人们对我的科学观的批评。我十分感谢约翰.沃特金斯,他通读过本文的草稿,并指出了其中的一个严重错误,幸好这一错误与我的主要观点无关。大卫.米勒十分慷慨地花费时间反复通读了全文,这不仅使我避免了至少三个类似的错误,而且避免了琐碎材料的堆砌以及文体的混乱,对此我深表谢意。
第三章 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
首先请允许我声明一下,尽管我是一个很幸运的哲学家,作了一生的讲演,我并不幻想能在一次讲演中传播些什么。因此,在这次讲演中我不企图说服你们,而是试图引起你们争论,而且还可能激怒你们。
1.认识论的三个论点与第三世界
我本可以把我的讲演称作“柏拉图式的世界理论”或“客观精神的理论”,从而向那些听说我对柏拉图和黑格尔持反对态度的人们表示我的异议。
这次讲演的主要论题是我常常讲的“第三世界”(由于没有更好的名称而只好如此)。为了说明这个用语,我将指出,如果不过分认真地考虑“世界”或“宇宙”一词,我们就可区分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
因而,无可否认,我讲的“第三世界”与柏拉图的形式论即理念论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也与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尽管我的理论在某些决定性的方面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论根本不同。我的理论还与波尔察诺的自在命题世界和自在真理世界的理论有更多的共同点,尽管它也不同于波尔察诺的理论。我的第三世界最接近于弗莱格的客观思想内容的世界。
我的观点或论证并不包括这样的内容:我们不能用不同的方式列举我们的世界,或者根本不去列举它们。特别是,我们也可能区分不止三种的世界。我用“第三世界”这个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而已。
在捍卫一个客观的第三世界时,我希望激怒那些我所称的“信仰哲学家”,他们象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或罗素那样,对我们的主观信念及其基础或起源感兴趣。与这些信仰哲学家相反,我极力主张我们的问题是找到更好和更大胆的理论,而且,我强调的是批判的择优而不是信仰。
然而,我希望在一开始就声明我是一个实在论者,有点象一个朴素的实在论者,我提出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状态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在我将要更充分地说明的意义上我相信存在一个第三世界。
在我的“第三世界”的各成员中,尤为突出的成员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成员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而且我将论证,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的状态或批判辩论的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
关于客观第三世界的这个论点的大部分反对者当然会承认,问题、猜测、理论、论据、期刊和书籍是存在的。但他们通常都说,所有这些实体本质上都是主观精神状态或活动的行为意向的符号表现或语言表现,他们还说这些实体是交流的手段,就是说,是唤起其他人类似的精神状态或活动的行为意向的符号手段或语言手段。
与此相反,我常常争辩说,人们不可能把所有这些实体和它们的内容归入第二世界。
让我来重申我证明第三世界(或多或少地)独立存在的一个标准论据吧。①
① 这—论据引自波普尔著作(1962年版,第2卷),比较第108页,(本章结束处《精选的文献目录》列有关于这一章的详细参考文献。)
我考虑两个思想实验:
实验(1):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怎样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显然,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我们的世界会再次运转。
实验(2):象上面一样,机器和工具被毁坏了,并且我们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也被毁坏了,但这一次是所有的图书馆也都被毁坏了,以至于我们从书籍中学习的能力也没有用了。
如果你们考虑一下这两个实验,你们对第三世界的实在性、意义和自主程度(以及它对第二和第一世界的作用)也许会理解得更清楚些。因为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的文明在几千年内不会重新出现。
我希望在这一讲演中捍卫三个主要的论点,它们都与认识论有关。我把认识论看成是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论。
我的第一个论点是这样的。传统认识论已经在主观的意义上——在通常使用“我知道”或“我在想”这些语词的意义上——研究了知识和思想。我肯定地说,这已经把认识论研究引向枝节问题上去了,人们打算研究科学知识,实际上却研究了某种与科学知识不相干的东西。因为科学知识根本不是在通常使用“我知道”一词的意义上的知识。“我知道”意义上的知识属于我称谓的“第二世界”,即主体的世界,而科学知识属于第三世界,属于客观理论、客观问题和客观论据的世界。
因而,我的第一个论点是:洛克、贝克莱、休谟甚至罗素的传统的认识论从相当严格的词义上来说是离题的。这个论点的推论是,大部分现代认识论也都是离题的。这包括现代认识逻辑,如果我们假定它的目的是要成为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论的话。可是,任何认识逻辑学家只要表明其目的并不在于对科学知识理论作出贡献,就可以轻易地使他本人完全避免受到我们的批判。
我的第一个论点涉及到两种不同意义的知识或思想的存在:(1)主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它包括精神状态、意识状态,或者行为、反应的意向,和(2)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它包括问题、理论和论据等等。这种客观意义上的知识同任何人自称自己知道完全无关,它同任何人的信仰也完全无关,同他的赞成、坚持或行动的意向无关。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它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关于客观意义上的思想,弗莱格写道:“我通过一个思想理解的,不是思想的主观活动而是它的客观内容……”①
① 参见弗莱格的著作,1892年版,第32页;着重号是我加的。
思想的这两种意义和它们的有趣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引自海廷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