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和大主教克里索斯托姆 (1923—1938)使国家逐渐减少了对教会事务的管
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主教克里散修斯 (1938—1942)和达马斯基
诺斯 (1941—1949)把教会内部遭受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作为希腊的官
方宗教,希腊正教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战后,塞浦路斯为英国所占领。塞浦路斯正教会大主教西里尔三世
(1916—1933)得到英国占领当局的承认,但因他支持希腊民族统一运动埃
挪西斯 (寻求同希腊统一)而同英国当局发生冲突。1931年起义被镇压后,
两名主教和一些教士被迫离开塞浦路斯。从1933年到1947年,大主教区一
直由圣主教会议主席、帕弗斯主教列昂提奥斯管理,直到1947年他当选大主
教。
4。中东的东正教
… Page 34…
亚历山大里亚牧首区在四大古老牧首区中排列第二。它在埃及只有 10
万信徒 (而科普特教会有300万名成员),因而它在埃及的生存较为艰难。
牧首尼古拉五世(1936—1939担任牧首)曾试图制定新的牧首选举法,以巩
固希腊教士在该教会的领导地位。
安提阿牧首区属于四大古老牧首区之一。它于 1929年成立了国家理事
会,由该牧首区四名都主教和推选出来的8名平信徒代表组成,协助牧首工
作。1931年,牧首亚里山大三世着手改变牧首区的希腊特点,将教会阿拉伯
化。
耶路撒冷牧首区也是四大古老牧首区之一,它在今天无异于一个圣地遗
迹。该牧首区的阿拉伯色彩越来越浓厚,牧首达米亚诺斯 (1879—1931)在
任期间致力于解决教会中希腊少数派同阿拉伯多数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牧
首提摩泰奥斯(1935—1955)在位期间,教会的希腊成员因大量向外移民而
减少。
5。其他地区的正教会
1920年,芬兰正教会脱离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府而自治,1923年转
而接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领导,成为牧首府下辖的一个自治大主教区。
中国的正教会其实应该称作“俄罗斯正教会在中国”,它既是俄罗斯正
教会在中国传教的结果,成员也主要由俄罗斯人组成。1917年十月革命后,
许多俄罗斯正教徒留在中国,集中在哈尔滨、北京和上海。1920年吉洪牧首
将中国正教会交由大主教伊诺肯提基 (1902—1931)负责,从俄国不断流亡
来的正教徒使该教会成员增长到20万人。中国国内战争及抗日战争期间,大
多数正教徒又移民北美、南美及澳大利亚等地。
美国的正教会主要分为希腊正教系统和俄罗斯正教系统。希腊正教系统
的“北南美洲希腊正教大主教区”是美国最大的正教组织。1918年,正教会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开始在美国建立希腊正教大主教区,1922年,大主教区
成立,总部设在纽约。1930年,普世牧首任命一代表常驻纽约,接管大主教
区的权力,再次确立了普世牧首对美国希腊正教会的管辖权。一部分美国希
腊正教信徒反对美国希腊正教会的管辖权从希腊教会转向君士坦丁堡普世牧
首府,因而脱离大主教区。希腊教会于1934年任命克里斯托弗·康托乔治为
美国希腊教会费城大主教,逐渐形成独立于美国希腊正教大主教区的正教组
织。
美国第二大正教组织是美国正教会,属于俄罗斯正教系统。俄国十月革
命后,美国俄罗斯正教会同莫斯科牧首府中断了联系,教务处于瘫痪状态。
鉴于在美国的各个正教会相继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府或者本民族国家的正
教会建立了联系,美国俄罗斯正教会督主教区于1924年宣布自治,成为事实
上的自主正教会,后来它又同“俄罗斯境外俄罗斯正教会”结成联盟,直到
1946年。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正教徒约有400万人。其组织比较分散,其中一个较
大的组织是俄罗斯境外俄罗斯正教会。它是由1917年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的
俄罗斯正教徒组成的俄罗斯正教会,这些人分别属于三个派别,第一派是在
教会事务上仍忠于莫斯科牧首府的。第二派则服从一批流亡在外的俄罗斯正
教主教的领导,这批主教以原基辅都主教安东尼为首,认为吉洪及其继任者
… Page 35…
是苏维埃政权的奴才,而他们自己在境外的俄罗斯正教会组织才是俄罗斯正
教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这一派的总部最初设在君士坦丁堡,1920年宣布自
主,1921年又将总部迁移至南斯拉夫的卡尔洛维奇,其正式名称是卡尔洛维
奇主教会议教会,1944年又将总部迁至德国的慕尼黑。第三派则尽量避免政
治冲突,坚持教会行政管理自主,在宗教方面仍忠实于俄罗斯正教传统。这
一派包括北美和西欧的一些正教会,其中西欧俄罗斯正教会于1925年在巴黎
创办了圣塞尔奇学院,该学院由著名的正教神学家塞尔奇·布尔加科夫(1871
—1944)担任院长多年,成为西方正教神学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
… Page 36…
五、中亚北非古老教会
东方使徒公教会又称聂斯托利(或亚述)正教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遭受沉重打击。宗主教西蒙二十世保罗(1918—1920)于1920年去世后,他
12岁的弟弟接替他,成为新的宗主教西蒙二十一世杰西(1920—1973),他
随后被送往英国接受神学教育。从1940年起他定居于美国芝加哥。
西部叙利亚雅各教会附属于安提阿牧首府。一战后各任牧首稳定了中东
地区的事务后,不得不处理印度子教会的自治运动。1932年该教会把牧首府
从迪亚贝克尔迁移到霍姆斯。依纳爵三十八世厄弗冷从1933年到1957年管
理着该教会的事务。
南部印度叙利亚派基督徒,统称“多马派基督徒”,它分裂为15个不同
的团体。雅各多马派基督徒同西部叙利亚派牧首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叙利
亚正教马拉巴尔 (马兰卡拉)教会的独立。印度都主教迪奥尼修六世(1908
—1934)自1912年起成为东方的卡利多柯斯,只承认安提阿牧首的首席权。
尽管有埃及的政治变革、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力量的增强,科普
特教会仍逐渐实现了教会内部的稳定。该教会首领的头衔全称是“亚历山大
里亚及全非洲教皇和宗主教”,在教皇和宗主教西利尔五世 (1874—1927)
的任期内,继任者约翰十九世1928—1942)不得不接受埃及政府派代表驻科
普特教会全国理事会并要求分享教会管理权的现实。为此,他获准增设教会
学校并增加教会史、教义神学方面的出版印刷。他的继任者马卡留斯三世
(1944—1945)曾进行了教会改革的尝试。
埃塞俄比亚教会是最古老的国家基督教会之一。它是科普特教会的子教
会,通过塞拉西 (1928—1930年担任阿比西尼亚国王,1930—1974为皇帝)
的不断努力,它于1959年获得自主地位。塞拉西通过加强教会的外部组织和
教会内部改革使他的国家的宗教传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准许用教会语言
印刷礼仪书,把《圣经》翻译成埃塞俄比亚语。亚的斯亚贝巴神学院于1944
年成立。1926年埃塞俄比亚修道僧被科普特教会教皇任命为整个埃塞俄比亚
教会的都主教和阿布拿(意为“我们的父”)。阿布拿西利尔(1926—1950)
任命了五名埃塞俄比亚修道僧为主教。埃塞俄比亚教会脱离科普特教会的进
程一度受到意大利入侵 (1935—1936)的影响,但意大利占领军投降后,塞
拉西回国继续执政,把埃塞俄比亚教会确立为官方宗教,并于1944年就传教
问题颁布了《传教团管理条例》。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又称格列高利派教会,它分为埃克米亚岑和西利西亚
两个卡利多柯斯区以及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两个牧首区,此外还有散居在
世界各地的信徒,埃克米亚岑卡利多柯斯区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曾获得
短暂独立(1917—1920),1922年亚美尼亚加入泛高加索苏维埃联盟共和国,
该教会受到影响。1924—1925年间,卡利多柯斯科沃尔克五世乔治(1912—
1930)成功地阻止了政府支持的亚美尼亚改革派教会(类似于“活力教会”),
因而当局向卡利多柯斯施加压力,希望他以“全亚美尼亚人的最高宗主教”
的名义吸引境外亚美尼亚人。卡利多柯斯科伦(1932—1938)早在作为代理
时就曾向当局宣誓效忠,因此他获准重新开放某些教堂,并归还一些教产,
用于维持大教堂和修院设施。代理卡利多柯斯科沃尔克1938年上任不久,苏
联卫国战争爆发,他号召全体亚美尼亚人拿起武器维护国家的统一。斯大林
因此准许他当选卡利多柯斯,称科沃尔克六世(1945—1954)。西利西亚卡
… Page 37…
利多柯斯区负责黎巴嫩、北美、叙利亚、伊朗及塞浦路斯等地区的亚美尼亚
教徒,共计60万人。卡利多柯斯驻地设在中世纪亚美尼亚西利西亚王国首府
锡斯 (1293—1921),由于土耳其人的迫害,亚美尼亚人迁移到叙利亚和黎
巴嫩,在贝鲁特北部的安特利亚斯设立新的卡利多柯斯首府。六、犹太教
1。犹太复国主义与“贝尔福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