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文化事业
新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
期。
建国后最初7年,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改造工作,建立起
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讨论在全国
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下,改进新闻工作的问题。会后,各级报
纸开始以首要篇幅报道生产劳动;积极建立通讯员网络和读报组,进一步加
强报纸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注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根据会议的决定,新
华通讯社结束了战争年代各分支机构的分散状态,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
集中统一,逐步建成为国家通讯社。通过建立城乡广播收音网和农村广播站,
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的广播扩大了收听范围,人民广播
开始进入工厂、农村和部队。据统计,1957年全国有报纸364种,广播电台
61座,县广播站近1700个。
1957~1966年间,中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58~1960年,适应社
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广播电台的数量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开办
了电视事业。1958年全国有报纸491种,广播电台91座,电视台2座。1961
年起,由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新闻事业随之压缩规模。1961年全国
报纸减少为 260种,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也有所缩减。60年代中期,1965
年报纸增加到413种,广播电台87座,电视台12座。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报刊被迫停办,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下降。据
1968年统计,全国省级以上报刊仅42种,其中全国性报刊只有4种。1971
年以后,报纸数量略有回升,但增长有限。与此同时,新华社和广播电视事
业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效率低、效益差,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1979年起,报纸的种类和期刊总发行量成倍增长,收音机和电视机的社会
拥有量急剧增加。中国的新闻事业已由以报纸为主体逐渐转到通讯社、报纸、
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新闻摄影等多种新闻工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新
格局。一个 136 多层次、多品种、多功能的
遍及全国的新闻宣传网已经形成。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已经成为建
设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工具。据1987年统计,除台湾省外,全国共有登记公
开发行的报纸1482家,期总发行量为18600万份;广播电台386座,发射台
和转播台1016座,收音机、收录机社会拥有量3。3亿架,县级广播站2576
个,广播喇叭8316万只;电视台366座,发射台转播台17570座,电视机社
会拥有量1。16亿台。新华通讯社已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之一,在国内外有分社
120多个,派驻国内外的记者1100多人。以海外华侨、台港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出版
… Page 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出版业的兴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40年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尽管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形成
了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以及对外贸易等较为
完善的出版体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又
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
事业正在逐步形成。
1949~1956年,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出版事业的初创阶段。1950~1956
年,出书品种和印数持续增长,共出版各类图书12。9万种,1956年当年出
书28733种,是1949年的3。6倍;7年总计印数达63。2亿册 (张),1956
年的总印数为17。8亿册 (张),是1949年的17倍。
这一时期,翻译出版了43个国家的各类图书15700多种。
书刊印刷业也有较大发展。1949年全国书刊铅印印刷约13万令,1956
年增长到 283万令;胶印印刷 1949年仅 7万令 1956137
年达到207万令。
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加快,图书发行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全国销售图书
2亿册,1956年增加到14。8亿册;销售金额从0。5亿元增加到3亿元。
1957~1965年,中国出版事业取得初步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曲折的阶
段。到1965年有国营出版社87家。这一时期共出版各类图书23。1万种。总
印数148。29亿册(张)。书刊印刷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铅印印刷从283万令
增加到472万令,胶印印刷从207万令增加到444万令。1956年以后,各地
新华书店依靠供销社建立农村图书销售点,使图书发行网点遍及城乡。1965
年全国共有图书发行网点5万多处,年销售图书18。6亿册 (张)。
1966~1976年,中国出版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10年。1966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以后,许多出版机构被撤销,出版工作者被遣散,大批图书被当
作“封、资、修毒草”付之一炬,图书出版业十分萧条。
1977~1987年,中国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和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其表现
是:
①出版能力显著增强。到 1987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471家,其中1977
年以后新建和恢复的有396家。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专业较为齐全,布局大
体合理的出版社体系基本形成。地方出版力量的增强尤为引人注目。
与之相适应的印刷生产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到1987年,承担书刊印刷任
务的企业有210家,其中千人以上的企业有45家。印刷生产能力:铅印排字
80亿字左右,铅印印刷约3000万令,胶印印刷1200万令,装订2100万令。
10年内综合印刷生产138 能力增长50%左右。
②图书品种、印数稳步增长。到1983年基本解决了因“文化大革命”造
成的严重书荒,从1986年开始,整个图书出版从注重品种数量转入着重提高
质量,调整结构,建立体系的新阶段。1987年全国共出版各类图书6万多种,
是1978年的3。5倍;总印数达63。09亿册 (张),比1978年增长64%。
③同国外的合作出版有了良好的开端。1979~1987年,中国已同14个
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60多项合作出版协议,计划合作出
版700多种书刊画册,其中已有大型《中国》《长征》画册等100多种出版。
同时,中国还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
图书,图书进出口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④图书发行体制开始进行改革。1982年开始对图书发行体制进行改革,
… Page 79…
目标是:在全国形成一个以国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
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改革5年,共发展集
体、个体书店1万多处,个体书摊1。7万多个。同时在新华书店推行经销、
寄销、试行承包、租赁、提倡书店和出版社联营,提倡出版社自办发行。有
的出版社出版的书有一半不必经过新华书店发行。
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上卓有成效的时期。10年中共出版各
类图书35。7万种,总印数为574。41亿册 (张)。图书出版呈现出初步繁荣
的景象。
语言文字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
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
为 母 语 的 人 大 约 有 9。4亿 。 汉 语 是 联 合 139
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
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
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
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是't
‘'韵母都是'a■'(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
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 (最
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4个不同字。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
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语法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
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
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 (婀→婀娜│
旮→旮旯)。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
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
把汉语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可以看出汉语语法上的一些重要的特
点。汉语和印欧语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没有形态变化。这主要指以下两种情
形。第一,印欧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头可以加上一些只改变词根的语法性质
(转化成名词)而不改变其词汇意义的后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