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姆斯基把“名词短语”、“动词短语”这些句法单位作为“原始成分”,
以为这些是最深的根底,可是菲尔莫尔却提出“格”的观念,认为“施事”、
“受事”这些语义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层次。例如表示某人用钥匙开门,可以
说 The man opened thedoor,或 Thewithdoorthewaskey
opened(或withby) thekey也可以说The key opened the door。
在这几个句子的表层中,主语、宾语各不相同,但是在深层结构中,the man
(人)总是施事格,the (门)总是受事格,door the (钥匙)总是工key
具格。他所谓“格”不是传统语法中的语法形式,而是语义关系,所以他的
学说称为“格语法”。
前苏联语言研究在战后比较活跃,前苏联语言学界对H·Я·马尔(1864~
1934年)的“新学说”(认为语言是“上层建筑”,有阶级性)展开了辩论,
и·в·斯大林(1879~1953)批判了马尔的观点。斯大林认为,语言没有
阶级性,不是上层建筑,因为它为全民服务,对哪一个阶级都没有偏爱。语
言不能在什么时候来一次“爆发”,好像上层建筑要来一次革命那样。马尔
的“革命论”,在1950年后杳无声息了。1956年后,前苏联语言学界又起
变化,语言学讨论重新展开。马尔的“新学说”不再有附和,但是对于斯大
林的某些论点,有人进行过批评;对于西方语言学的新论点,也有人介绍和
评论。
按前苏联学者Ю·斯捷潘诺夫的意见,前苏联语言研究的主要题目有两
个:①语言与社会,②语言与思维。他认为前苏联语言学家们上继俄国学者
的传统,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能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他推重и·и·墨
… Page 9…
山宁诺夫(1883~1967)的类型学,谢尔巴的音系学和语法学,в·в·维
诺格拉多夫的关于俄语、文学语言、风格学和诗学的理论。
中国语言研究自1949年至现在,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实用方面。如制订了
正确的语言政策,推广汉语普通话,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合理地简化汉字,
广泛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并为某些民族制订或改进文字。以上工作,有
一部分仍在进行中。在音韵学、语法学、汉语史、汉语教材编写方面,已有
显著的成就。关于现代和古代汉语,已出了几部有分量的词典,并正在编印
其他词典。汉语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利用计算机进
行语言研究虽仍在试验阶段,也取得了初步成绩。
1975年以后,各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比先前更加急速。对某些问题,各派
意见渐趋一致;对其他问题,却又更加分歧。英国的新弗斯派,法国的功能
语法派,前苏联的语言学者,美国的生成语法派和各国众多的新兴学派,都
继续进行着研究。中国的学者除继承前辈的传统并吸收国外的成果外,也正
试用新方法来探讨新问题。
当今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是:语言学的本质是什么?乔姆斯基认
为,语言是研究作为心理状态的语言知识的,所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
但是人类心理又取决于大脑的物质结构,因此语言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相反,美国学者 D·海姆斯却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研究语言而不管它的
社会功能,是既不合理也行不通的。他跟许多别的学者一样,确定语言不是
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这也就是说,不能只用自然科学方法来处理语言,
而要用社会科学方法。
跟着这个争论必然产生另一个争论:研究语言应以结构形式为主,还是
以语法功能为主?碰到一个句子,应该象乔姆斯基那样,先把它分为名词短
语和动词短语,还是先分为主语和谓语?传统语法着眼于意义和功能,自然
先讲主语、谓语;乔姆斯基从形式出发,却要先讲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语符列。
不过,60年代前后,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兴起了几种功能语法,如“依存语法”,
“格语法”,“关系语法”等等。这些派别都与乔姆斯基背道而驰,可是侧
重点和解释方法又各不相同。
研究语言,重点应该放在句子上面,还是放在更大的单位上面?这又是
一个时常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古以来,语法主要是讲句子结构的,修辞学则
既讲选词造句,又讲谋篇布局。如果研究语言的人想用技术手段来理解自然
语言,处理那急剧增加的科技文献和社会信息,他自然力图用数学方法来处
理语言。这样他就不得不以句子为主,因为在比句子大的单位中,可变因素
太多,难以列出公式。可是如果他所关心的是交际功能和社会效果,他就不
能不纵览全文,关怀全局,既谛视上下文贯串照应的方式,又探讨语言中那
些情文相生,意随境变的问题。
语言学家自古以来常常谈到语言的共性。乔姆斯基及其追随者认为,可
以从英语这样一种民族语言入手,摸出各种语言同有的共性来。J·H·格林
柏格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先行列举若干种语言的相似点,再逐步找寻一切语
言的共性。为了追求语言的共性,最近乔姆斯基已经放弃了大多数转换规则,
另一派如G·盖兹达等人则连一条转换规则也不要。究其原因,无非是感到
转换规则因个别语言而异,无法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今天语言研究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于计算
机,词汇研究取得了空前的准确性,语法分析也达到了新的水平,语义分析
… Page 10…
则正在试验中。但是即使只是处理视觉和听觉材料,把两种材料彼此配合,
计算机目前还远不如人脑;至于人生知识和社会知识方面,计算机比之人脑
自然更相差悬殊。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是使机器能象人那样思维,那样控
制并使用语言。不过到目前为止,语言还只有人类能灵活运用。有人相信,
语言终将为人类和机器所共有。可是这究竟是快要出现的惊人局面,还是遥
远的憧憬,今后的一二十年将会给我们一个比较清楚的回答。
… Page 11…
2。改革和革新——当代教育发展的世界性浪潮
(1)10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概况 (1987)
资料来源:世界教育年鉴1980/90
学 校①世界知识年鉴1989/90
教育经费②本国货币单位
(2)当代教育发展的六大特点及趋势
于1985年召开的第39届国际教育大会发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乎每
一个国家都涉及到教育改革和革新。面向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迎接新技
术革命的挑战,改革和革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浪潮。这次改革和革
新反映出以下六大特点及趋势。
①大力发展教育被列为国策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教育迅猛发展,这种增长势头在发展中国家尤
其明显,并将继续保持下去。
根据教科文组织统计办公室教育统计处统计,1960年至1982年,全世
界人口从30亿增加到45亿,增长50%;同期,全世界正规教育的入学人数
由4。55亿增加到9。3亿,增长104%;增长数中,发展中国家占86%。与
1960入学人数相比,发展中国家增长2。43倍,发达国家 (据教科文组织统
计办公室注,“发达国家”指欧洲各国、前苏联、美国、加拿大、日本、以
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余皆为“发展中国家”)增长1。31倍。
1960~1982年期间,世界初等教育入学人数从3。39亿增加到5。75亿,
增长70%;儿童入学率从82%上升到94%。同期,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继续
实行普及,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入学人数只比1960年增长1%;而发
展中国家增长 108%,使发展中国家小学生人数在世界小学生人数中的比例
从1960年的63%上升到1982年的78%。
1960~1982年期间,中等教育入学人数从8309万增加到2。368亿,增
长185%,增长速度是初等教育增长速度的2。6%倍。增长较慢的有欧洲及前
苏联 (119%),大洋洲(106%)和北美洲(35%);而亚洲增长221%,
非洲增长802%,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增长548%。
相对增长最快的是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从1960年1319万增加1982年
4959万人,增长276%。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世界高等教育入学人
数的60%,但这一时期,北美洲只增长212%,欧洲及前苏联增长195%,
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亚洲则增长319%,非洲775%,拉丁美洲及
加勒比地区948%。
… Page 12…
女学生占全世界总入学人数的比例,从1960年的42%上升到1982年44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中女学生的百分比,分别从1960年的43%、41
%、32%上升到1982年的45%、43%、41%。
1960~1982年期间,世界教师人数增长超过学生。整个趋势是,教师与
学生的比例在缩小:初等教育师生比例平均从1∶30减到1∶28;中等教育
从1∶20减到1∶18;高等教育从1∶14减到1∶12。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合格
教师过剩。
发展教育被列为国策,国家首脑亲自过问。美国前总统里根授权教育部
长建立“教育质量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