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师过剩。
发展教育被列为国策,国家首脑亲自过问。美国前总统里根授权教育部
长建立“教育质量委员会”,限期提出美国中小学校教育的调查报告和改革
建议。1983年4月美国官方提出了震撼全国的“美国教育危机宣言”—《国
家处在危机之中》。1984年至1985年,公布了《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
教育的潜力》的报告,同时,里根发表广播讲话,呼吁全体美国人民关心教
育事业,指出国家的力量取决于教育水平高低,并组织全国性会议讨论教育
问题。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在1983年底宣布了重建日本教育的建议,1984年8
月中曾根建立了教育审议会,作为咨询机构,直属总理府领导。1985年7月,
中曾根主持召开了“推进教育改革内阁会议”,强调指出:“单靠文部省搞
教育改革是搞不成的,整个内阁都要行动起来”。前苏共中央继 1984年4
月公布了《改革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之后,1986年6月,成立
了以总书记为首的“学校制度改革委员会”,并公布了规划前苏联80年代以
后整个国民教育发展蓝图的《中高等专业教育改革基本方针》。由此可见,
各国将教育列为国策,最高领导人亲自过问教育,反映了国际教育事业的共
同特点及趋势。它表明,忽视教育将造成重大的失策,发展教育已是一项“国
家性”的任务。
②增加教育投入,实施“教育先行”
世界教育公共开支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越来越多
的国家逐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教育方面的百分比。
根据教科文组织统计办公室以各会员国对其调查表的答复为基础,按当
年市场价格所作的统计,全世界 (教科文组织统计注:以“全世界”和“发
展中国家”名义统计的教育公共开支均未包括中国、民主柬埔寨、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黎巴嫩、蒙古和越南)国民生产总值从 1960年的
14180。6亿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110010。5亿美元,增长6。8倍;同期,全
世界教育公共总开支(据教科文组织统计材料说明,不包括来自私人财源方
面的资金)从515亿美元增加到6276亿美元,增长11。2倍。教育公共开支
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3。6%增加到5。7%。这一时期,世界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增长4。2倍,而人均教育开支增长7倍。1981年6276亿美元教
育公共开支中,5358亿美元属于发达国家,918亿美元属于发展中国家。值
得注意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教育方面
的百分比的趋势:134个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共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从1960年的2。3%增长到1981年的4。1%,其中,把国民生产总值中4。5%
或以上用于教育的国家,已从1970年19个增加到28个;把5。5%或以上用
于教育的国家从1970年的29个增加到1981年的43个,34个发达国家中把
国民生产总值5。5%或以上用于教育的国家已从1970年11个增加到1981年
的19个。
按每生占有的教育公民费用算,1981年,发达国家平均每生为2272美
… Page 13…
元,是1960年的8。6倍;发展中国家为221美元,是1960年的6。9倍。
重新认识教育功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日益加速发
展,教育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宽。教育不仅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科技
发展的功能,还有建设精神文明的功能,培养干部的功能以及社会智囊功能。
因而,应将智力投资视为最好的投资。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教育投资已超过
2000亿美元,在公共资金的支出中占第二位,仅次于军事预算。美国教育经
费的增长已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日本在1905年到1960年的55年
中,国民收入增长了9。8倍,而教育投资竟增长22倍。日本学者说:“在我
们国家里,不是工业和工厂首先发展,然后接着建立技术学校;而是首先建
立技术学校以培养毕业生:他们的工作就是去发展工业和开办工厂”。据统
计,美国教育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7。4%,前苏联为8。6%,英国6。4
%,日本5。4%,工业化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教育经
费却比发展中国家多十倍以上。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要
摆脱穷困的状况,最重要的是要舍得花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并且把这比喻为
“穷国的经济学”。总之,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正如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总结的那样:教育在全世界发展的共同特点正倾向于先于经济发
展。
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时,同时进行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规划。世界各国的规
划工作,多是经济规划与人才规划并重。日本在制定十年“国民收入倍增计
划”时,把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与人才培训规划联在一起考虑,经过精确估
算,尚缺17万名高级科技人才、44万名高中程度的初级技术人才,340万名
技术工人,因此把“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目标,将
开发“头脑资源”视为振兴经济的战略任务。十年中,高中的数目增长19。2
%,学生数增长30。6%;高等专科学校增长2。16倍,学生数增长13倍;短
期大学增长71%,学生数增长3。09倍;大学数增长55。9%,学生数增长1。25
倍。不论是世界各国教育历史的回顾,还是当前国际上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都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③关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改革和革新已经成为世界性浪潮,受到各国政府的严重关注。
第39届国际教育大会发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涉及教
育改革和革新。面向本国的经济和发展,迎接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改革
和革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浪潮,是很多国家面前的重要议题。
美国代表在会上散发了一份报告,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中”。报告发表
后,在美国很快引起强烈反应,50个州纷纷采取措施,增加教育投资,提高
教育标准,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行新的
教师培训标准等,以提高教育质量。4。5万个以上私人团体、公司参加了“支
援一个学校”或者“当教育伙伴”的项目,向学校提供资金、设备、人员和
技术援助。
1984年8月,日本成立全国教育改革临时咨询委员会,直接对总理负责。
日本代表团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这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当前日本教育发展也
面临不少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造成工业结构的改变,急遽的城
市化和计算机化,人口中老年比例迅速增长,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众要求
更多的终身教育的机会,教育本身数量有很大发展,所有这些变化都对教育
产生极大影响,如青少年犯罪增加,激烈的高考竞争,正规教育结构和体制
… Page 14…
单一、呆板。因此,日本朝野人士都把这次教育改革与明治时期和二次大战
后的两次教育改革相提并论,认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以信息为中心的
社会和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面向21世纪”,“建设一个充满
创造力和活力的国家”。
前苏联1983年6月由前苏共中央提出改革苏联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并
发动全民讨论。据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利耶夫在
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的报告,全国举行了130万次会议,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2
亿。文件最后交前苏共中央全会和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讨论通过。文件决定,
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普及普通中等教育的同时,普及职业教育,并使
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逐步结合起来,最后合二而一,实现列宁设想
的建立一种“统一”的,“面向劳动的综合技术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和劳
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包括使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掌握必
要的使用计算机和工业机器人等方面的知识。为此,前苏联决定采取一系列
措施,包括投资110亿卢布,兴建各种教育设施,每年用其中35亿卢布提高
教师工资,使教师月工资从1984年9月1日起提高35%,等等。
④加强基础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与趋势。a。联系新
技术革命的挑战,对教育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检讨,把加强基础教育提到国家
“当务之急”的地位,如美国针对基础教育质量下降的状况,提出了《国家
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b。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着
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研究如何加强基础教育问题,如日本通过社会课和道
德课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及对人生的价值、民主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培
养;c。重视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
力;d。强调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根本环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
应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把加强基础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列为开发人力资
源这一国内政策的最优先领域;e。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智力投资,特别舍得在
基础教育上花本钱下功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材料,世界上有越来
越多的国家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