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印度人对数目的看法,大都带有宗教哲学意义。“数
论”哲学派别的存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印度人特别重视祭礼,祭坛的形
式大小都有严格的限制,精确计算等面积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数值的
需要,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印度人在这方面所运用的计算方法是他
们所特有的,如求解正方形对角线长度所运用的方法是,“一边之长加上其
三分之一,再加上其四分之一的积,然后减去其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积,
乘以三十四分之一”,显然十分繁杂。然而,在算术和代数方面,印度则是
比较先进的。印度的医学可追溯到吠陀时代。当时,引起疾病的原因被认为
是恶魔作祟,所以念咒文是“最有效”的治疗法。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基本
的医学常识已开始逐步为人所了解。
在印度思想文化史上,宗教唯心主义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唯物主
义的传统自古到今一直没有中断。顺世论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战斗的无神
论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罕见的。印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对立,但有时
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例如最早的数论是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的学
说,但在中世纪转变成为唯心论的哲学,沦为印度教神学的婢女。即使属于
正统派哲学的很多派别也常常摆脱婆罗门教的束缚,寻求宗教信仰、神的创
世等等的外部根据,承认物质是自然界的基础,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从物
质演化出来的,并把理性思维、逻辑论证、语言的连贯等等放在突出的地位。
印度的唯物主义常常是在各种自然科学中,特别是医学、天文学、数学中酝
酿而成的,一般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进步利益和要求。
… Page 30…
4。黄河、长江流域和古代中国文明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原始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组织形
式、婚姻和亲族关系以及生活状况等。《吕氏春秋》曰:“昔太古尝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
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
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
有麻丝,衣其羽皮。”《韩非子》曰:“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曰
有巢氏”。《周易》曰:“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
罔罟,以佃(田)以渔。”猎鸟兽为田,捕鱼鳖为渔。《韩非子》又曰:“钻
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这些名
称,反映了我国远古的原始群时期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些阶段。上引文献距今
虽不过二千数百年,但所记的传说由来已久了。已有的资料证明,我国原始
群前期的历史在距今170万年前已经开始了,约至20万年前,进入原始群的
后期。这时的人类尚处于“猿人”阶段,已发现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元谋
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使用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文化主要产生于
黄河、长江流域。
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和繁荣
时期。时间约距今8000至600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境内到
处都有发现,说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
大。比如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后来学者们就
以仰韶村的村名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黄河
的中上游。比较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河南安阳的大
司空村遗址等。其中的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村内
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居民的原始手工业已相
当发展,主要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编织、木工等。人们还在陶坯
上画以黑色或红色花纹,有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
和人头形图案等。这种有彩绘的陶器,人们称之为彩陶。有些彩陶的造型和
纹饰十分精致美观。有些陶器上还刻划着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关于这些符
号在当时的含义是什么,现在还不能确知,但是可以肯定,这是表示刻划者
的一定意向。学术界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萌芽。
从人类“文明”的严格意义来讲(比如有文字、城廓、金属工具等),
我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是夏代。夏代之后是商代和周代,它们历时一千四百年
左右,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在此之后的春秋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
开始了。俗语说:“言必称三代。”即是说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
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讲,夏代的神话传说占居重要地位。神话,本来是远
古人们编创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反映了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
活的原始理解。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理解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
幻想把自然力似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
理想的追求。可以说在人类的童年即原始社会时期,神话极为繁荣,但是到
了奴隶社会如夏代,神话必定会有更辉煌的发展。那时的生产水平和人们的
认识能力仍然很低,劳动者既是统治者的奴隶,也是大自然的奴隶,在他们
… Page 31…
的幻想里,既有反抗统治者(奴隶主)的强烈愿望,也有控制自然力以减轻
沉重劳动的强烈愿望,这便是传播和创生神话的强大动力。
跟原始的母系制相对应而崇拜女性的神话,最典型的要算是“女娲造人
补天”了;而跟后来原始的父系制相对应而产生的崇拜男性的神话,最典型
的却要算是“盘古开天辟地”了。夏代是个奴隶制的时代。奴隶制时代所流
传或编创的神话,常常表现出与原始时代的不同特点。比如,神话中开始反
映阶级分化的情景。原始时代,人们曾设想世界之初,天地渐分,神话中出
现了一种供上天下地之用的特殊的天梯。而《山海经》中“绝地天通”的神
话,对天地之分却出现了另一种阐释。据说:天神颛顼曾派遣他的孙子大神
黎和大神重,把天和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使人不能上天,神也不能下地。显
然,这里开始反映了阶级开始形成时的情景,同时也有统治者对人民上天(探
索自然奥秘)理想的扼杀和人民对此表示愤懑的投影。原始人类对想象的天
神是全心崇拜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人们就常常对天神产生某种异心甚至
反抗了。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就是:天才的劳动群众的神话中又创造了反抗
天神的神。如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淮南子》);如鲧,“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山海经》);如刑天,他“与
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
舞”(《山海经》)。在这类神话中,在幻想中反抗最高天神的倾向都很明
显,而且往往和人民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的愿望结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幻想
到底怎样产生的呢?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按照唯物史观,
不是上帝造人,而是人造上帝,没有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就没有天上
的最高统治者上帝。上述神话中的至高天神,显然是人民按照人间的最高统
治者的模型创造出来的,而反抗天神的神,则是当时人民理想的化身。像这
类神话绝对不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只能产生于存在阶级对抗的奴隶社会。
夏代作为我国阶级社会的起始时代,其神话和刚刚萌生的神话中的哲学思
考,则是相当辉煌的。
从哲学角度讲,神话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都具有
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认识作用。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
产品,反映了那时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它“是初民的知识
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
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如果把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比作一系列漫长无际的阶梯,那么古代神话便是最初发
端的几个阶梯。尽管那时人们在初始梯级还是蹒跚学步,认识停留在直观、
感性和猜测的范围之内,然而它们却孕育着自然科学、历史学、文学艺术、
宗教观念、哲学思想的萌芽。因此,当人们追踪自然科学史、史学史、文学
史、艺术史、宗教史、哲学史的源头时,无一例外地都要上溯到神话这块“圣
地”。
… Page 32…
四、印度的古典哲学
1。吠陀中的哲学初步
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材料见于西北印度流传的宗教历史文献汇编吠陀和
南印度泰米尔的“文学学府”桑伽姆。这两种文献反映了印度原始公社各个
阶段土著居民和雅利安人等外来部族对世界的朦胧看法。其中在《梨俱吠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