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印度泰米尔的“文学学府”桑伽姆。这两种文献反映了印度原始公社各个 

阶段土著居民和雅利安人等外来部族对世界的朦胧看法。其中在《梨俱吠陀》 

的最后几卷中已经可以看到印度阶级社会形成时期世界观的胚胎,在大量的 

宗教神话中往往夹杂着一些对世界生成的合理猜测。有些赞歌宣称,世界是 

由水、火、风等构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巫师的直观能力)、无、原人 

等创生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一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 

如梨多(宇宙理法)、原人、太一等等,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 

而以思维的形式表达了最初的哲学观点。 

      “吠陀”的意译为“明论”或“知论”。吠陀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吠 

陀是指四部最古老的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 

陀》和《阿闼婆吠陀》,通称“四吠陀”或“吠陀本集”。四吠陀的汉译名 

称是: 《歌咏明论》、《赞颂明论》、《祭祀明论》和《禳灾明论》。广义 

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经书等, 

因此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四吠陀中《梨俱吠陀》最古、最原 

始、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后三吠陀是它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较后。 

后三吠陀的神曲,不是《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 

展。四吠陀,尤其是《梨俱吠陀》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也 

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想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 

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8卷开始, 

逐渐向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 

哲学探究。他们各抒己见,其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关于巫术迷信。《娑摩吠陀》是《梨俱吠陀》的一个选集,所选的那些 

部分是特别为了供歌者祭司在举行祭祀仪式时歌唱的,它的根本成分是曲 

调,但这些曲调是从遥远的古代传下来的,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巫术力量。可 

以肯定,决不是祭司和神学家们自己发明所有这些曲调的。其中最古老的估 

计是民间曲调。在很古的时候,人们用这些曲调在节日庆祝和民族欢宴中唱 

半宗教的歌。另一些可以追溯到前于婆罗门的巫术祭司所使用的喧闹的乐 

曲,他们用这些乐曲陪伴他们的粗野的歌唱和仪式。甚至晚至婆罗门时代, 

 《娑摩吠陀》的曲调仍被看成具有巫术力量。有一部属于《娑摩吠陀》的礼 

仪书籍,叫做《娑摩术梵书》,它的第二部分是一部巫术的指南手册,指导 

用于巫术目的的各种曲调的使用。还有《阿闼婆吠陀》,这主要是一部原始 

巫术咒语的集子,这些咒语用来保证各种愿望的实现,从医治热病到赢得情 

人的心。《夜柔吠陀》的咒语,部分是诗体,部分是散文句子,通常叫做“咒 

文”。正是在这个咒文部分,人们才能找出《夜柔吠陀》的特点。这些咒文 

叫做夜柔,然而这些散文体的咒文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即使它们有意义, 

这种意义也是奇怪和荒诞的,甚至只是一堆混乱的思想。这些咒文事实上根 

本没打算含有任何意义;更恰当地说,它们作为咒语被设想具有巫术的力量。 

但是,《夜柔吠陀》的重要性一定不要忽视,它能使我们理解古代吠陀人怎 

样看待他们自己的祭祀仪式。经文上所表现的祭祀仪式显然是属于巫术性质 


… Page 33…

的。《夜柔吠陀》无疑提到许多神,但是目的不是取悦他们,而是以巫术的 

方式迫使他们为某种确定的目的服务。大多数祭祀仪式,也像夜柔咒文一样, 

目的不在于崇拜天神,而是影响他们,迫使他们满足祭祀者的愿望。 

     当然,即使在巫术迷信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哲学思想的萌芽。比如一些诗 

篇明显是歌颂祭祀的,一切都由祭祀产生,这是吠陀时代的祭祀思想。比如 

有的诗说:“布卢沙(人)有千首,有千眼,有千足;他从各方包围了地, 

还超出了十指。唯有布卢沙 (人)是这一切,过去的和未来的;而且还是主 

宰不死者,和超越借食物生长者。”其中的“布卢沙”就是“人”,直到现 

在印度语言中都是普通词,但也作为宗教的和哲学的术语。用现在的话说, 

 “人”是精神,“本”是物质,两者结合产生世界和人类,修行者的“解脱” 

就是要使精神脱离物质而独立。就因果关系问题而论,这些诗中主张“因中 

有果”,认为世界永恒存在于“常”,万物都由“人”分解而出,“人”就 

是一切。“人”怎样分解呢?诗中认为是出于祭祀。谁来执行祭祀呢?是天 

神们。全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分解,因果不能分离,由因分解出果,局部属于 

全体。这是祭祀中分割牺牲的反映,是祭祀的世界观,所谓天神就是祭司。 

因中有果是由一演化为多,由统一而分歧,由一化出对立物,因果是本身的 

发展变化,这是由吠陀开始的思想。“数论”、史诗、法典延续下传。 

     关于哲学思想。《梨俱吠陀》涉及了许多哲学问题,比如有的认为一神 

 (生主,或婆罗那神)创造宇宙;有的认为宇宙起源于物质;有的则持二元 

论,既承认一神 (生主)为宇宙的主体,又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原素水。 

我们举个二元论的例子:“先于苍天,先于大地,先于诸天,先于非天;是 

何胎藏,水先承受,复有万神,于中显现?尔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 

在尔身中。”这里一方面说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而存在, 

意指宇宙本体无始无终,绝对唯一;另一方面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不是 

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说“是何胎藏,水先承受”。此中“胎藏”即胚胎 

或胎。这是宇宙之胎、万神之胎、众生之胎、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出 

生处。这个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怀在“水”里,由水孕育成熟。“水先承 

受”暗示水为万物本原。下面又说“另有一物,在尔身中”,暗示在肉体之 

内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我”由“彼”创造,“彼”与“我”有不可分 

割的关系,亦即后来“梵”与“我”的关系。《梨俱吠陀》中还具有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认为宇宙源于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其中有 

的持“原水说”,认为宇宙起源于水;有的认为水、火等多种原素组合而生 

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的培养, 

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脱胎而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含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意味。有的还明确地说:“世界先有,诸天后起。”意指世界是物 

质,诸天是精神;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吠陀以后 

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滥觞。在探索宇宙本原的过程中,吠陀哲学还观察到事物 

时有时无、时生时灭的矛盾现象,看到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同时,他 

们也看到事物不仅有矛盾的一面,而且还有统一的一面,从而提出一个“有 

无统一”的模式:“无既非有,有亦非有。”从逻辑上讲,“有、无”是矛 

盾;“非有、非无”是对矛盾的否定,从而达到二者的统一。从本体论上讲, 

 “有、无”是现象,“非有、非无”是本体;“有、无”非实在,在它们复 

归于本体时,只有唯一同一,别无二致。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关于人类意识如何产生的问题,吠陀哲学也作了重要的说明,认为人类 


… Page 34…

的意识产生于最初的一念。最初一念也是最初的意识,或称“种识”。《梨 

俱吠陀》中说:“初萌欲念,进入彼内,斯乃末那,第一种识。”这就肯定 

了人类意识产生于精神因素。“欲念”是精神,“彼内”意指胎藏之内,“末 

那”即意识,“第一种识”谓此意识是识的种子。种子识者即主观世界的基 

础,一切意识活动或精神现象依之而起。这一观点后来被引伸到极端的唯识 

论,认为客观世界亦是依之而现,并把“欲念”发展为“无明”。原始佛教 

哲学的十二因缘、大乘佛教的八识系统、数论的二十五谛、吠檀多的无明幻 

现、四位说和五我说,都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和系统化。《梨俱吠陀》作为印 

度的上古诗歌总集,反映了它所属的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社会中一部分人 

的生活和思想。书中除一般表现世界观的和一些零散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诗节 

诗句外,有十来首诗比较集中地探讨宇宙起源等问题,被认为是哲理诗。印 

度传统奉《梨俱吠陀》为圣典,认为一字一音不可更易,从大约三千几百年 

前保存到今天;可是在很古时候,可能是在把这些诗歌编成总集以后不久, 

它就主要依靠在宗教仪式中起的作用而存在,它的内容(甚至语言)和保存 

并应用它的人们就逐渐分离了。大约公元前10世纪以后,纷纭的解释已经出 

现;公元前5世纪已有解说难词的书。此后,《梨俱吠陀》的地位高于一切, 

但实际上是一部封闭了的书。不仅是圣典不许凡人问津,禁止“贱民”接触, 

便是传授圣典的公认为祭司种姓后代的婆罗门也说不出其中奥妙,只是断章 

取义,把它作的宗教祷词,或则作为无上神圣的权威来引证。 

     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