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到空寂安稳的境界,可以获得现世的解脱。
关于顺世派哲学思想。顺世论是沙门思潮之一,印度古代唯物主义的主
要流派。在漫长的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中,顺世论一直以战斗的姿态和宗教唯
心主义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直流行在广大人民中间,
是印度哲学思想史的最宝贵的传统。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顺世论的认识论。顺
世论坚决主张由五官所得的知觉是认识唯一的源泉,除知觉以外,其他的证
明都是可疑的。“只有所知觉的东西是存在的,不可知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这由于它从未被感知过。甚至相信不可见的东西的人们从来不说不可见的东
西已被知觉了。” (《印度哲学史料》)据说顺世派反对逻辑推理。其理由
是:推理是以普遍的必然关系,即逻辑学中的大词和中词,也即命题和理由
之间的必然关系为基础的。例如从此山有烟因而有火的论断中,烟和火有着
普遍必然的关系,这种普遍必然的关系是推理的基础。但是由于我们不能尽
知所有的烟和火,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过去的烟和火也不能知道将来的烟和
火,因此普遍的必然关系是超出我们感觉经验的范围以外的,这样,我们的
逻辑推理就没有充分的根据。它像占卜一样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当然,
顺世派也并不是反对一切推理,他们把推理分为两种:正确的推理和假设性
的亦即谬误的推理。后一种推理是对于梵、神、来世等等的认识。承认推理
的真实性可以用来决定一切现世事物的性质,在这现世事物中知觉经验是有
效的,但是推理不能被用来建立有关彼岸世界或者死后的生活或者业报的任
何教义。区别我们在普通经验的实践生活中的推理的可靠性与在肯定超越经
验的先验真理之间的主要理由在于:一个归纳概括是通过观察大量与现实存
在一致以及与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形成的,但在先验领域里,观察不到与存
在一致的情况,因为即使这种情况存在,它们也不能通过感官所感知。顺世
论从感觉经验出发,反对把吠陀或权威者的证言 (圣言量)作为认识的来源
之一,他们认为证言是一种“积聚起来的语言”,如果这种语言是基于感觉
的认识,那是可信的;如果这种语言只是一种“推测或指示”,不能和我们
的感觉相印证,则是不可靠的认识,也是不能相信的。顺世论这种反对统治
阶级权威的思想和精神,在当时思想界的斗争中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生活派(邪命外道)哲学思想。生活派的梵语原意为“生活法”、
“生计”、“职业”,引申而为“严格遵奉生活法的规定者”或“以手段谋
得生活者”。我国古代意译为邪命外道、无命术等。生活派的基本哲学思想
或理论基础是命定论。他们认为命运是宇宙万物的推动力,也是一切现象变
… Page 46…
化的基础。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人们的一切意志、行为(善恶等)都是受“命
运、偶然和自然”所支配,人们在命运的前面丝毫不能有任何自由的意志并
有所作为。同样,人的灵魂也是受命定的、业报轮回的规律所决定的,要像
丝球出丝一样历尽无数浩劫,才能得到解脱。例如汉译《沙门果经》说:“无
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静。一
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冤仇定在数中,予此众生中定
受苦乐。”《杂阿含经》卷七说:“无力、无精进、无力精进、无士夫(按
人或灵魂)方便、无士夫精勤、无士夫方便精勤;无自作、无他作、无自他
作;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神、无方便、无力、无势、无精进、无堪能定
分、相续转变、受苦乐六趣……”《沙门果经》的注释说得更明白:“某些
人妄言宇宙是由命运所产生,如说: ‘命运在任何地方都是强者’。”“一
个人应该得到他应得到的是什么呢?不可避免的命运,因此,我并不悲观失
望,凡 (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决不会属于他人。”“人依命运获得智慧成
就,依命运作出决心,依命运获得伴侣。”在泰米尔文献中,南印度的生活
派对命定论作了进一步解释。他们认为,世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状态都是
命定要生现的,正像太阳落后,星星必然要出来一样,因此,灵魂在其尘世
解脱中也必然会出现的。世界无生无灭,每一事件都是严格地由命运所决定。
生活派有它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他们认为,世界上每一种事物都有着
三种性质或三个方面,即有、无和亦有亦无。从这个观点出发,把世界区别
为真实的、虚幻、既真实又虚幻的;把有情分为已解脱者、缚系者、既非实
缚系者又非实解脱者。生活派这种“三分说”和耆那教的或然论“七友说”
有着很多共同之点。他们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观察和分析事物,但是他们的
肯定、否定和无差别和辩证法的正、反、合是不同的,因为后者的“合”是
在更高基础上的综合,是对正、反的扬弃。因此生活派的“三分说”常常陷
于不可知论和诡辩。
关于耆那教哲学思想。“耆那”的意思是“胜者”或“修行完成了的人”,
耆那教就是“胜者的教。”在哲学思想方面,耆那教认为宇宙的本体即实体
具有两种特性:一是不可变的、本质的“德”(性质);另一是可变的、偶
然性的“式”。“德”随本体而存在,如果离开了它,实体也就变成了空洞
的东西,“德”是永恒的,因此世界也是永恒的;实体的“式”是可变的,
因此世界也是非永恒的。耆那教还进一步认为不管实体是永恒的还是易变、
非永恒的,它们都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经历着产生、持续和毁灭的过程。例
如,泥土作为实体的“德”或性质是永恒的,但作为实体的“式”如泥罐、
杯盘和它们的各种色泽是可以生灭变化的,因此是非永恒的。又如意识作为
灵魂的“德”是永恒的,但意识的“式”如喜怒哀乐等则是生灭变化而非永
恒的。耆那教把他们这种理论称之为“非一端论”。它一方面要驳斥奥义书
所主张:整个宇宙是唯一同一、无有差别,它的本原是某个单一的实在 (梵
或我)。万物来源于它,又回归于它;另一方面又想摈弃佛教所主张:宇宙
只是无数各自分离、彼此独立、刹那生灭的实在或原素的集合体,以此证明
耆那教是一种“不偏不倚,不执一端”的最高真理。如下再介绍一下耆那教
的世界观。
耆那教认为宇宙是由多种原理构成的,这些原理可以大别为灵魂和非灵
魂二种。认为灵魂的本质是一种意识,意识常随生命而存在。灵魂根据其摆
脱业的束缚不同程度可以分为若干等级,灵魂在其至高至善的阶段上称之为
… Page 47…
“解脱的灵魂”,这种灵魂按耆那教的要求修行完成了的人(胜者)所具有
的。它是与肉身绝缘的、永恒自由的、全知全能的。灵魂在其较低的各个阶
段上被称为“受束缚的灵魂”,这种灵魂是和肉体在一起的。灵魂寓居于它
所附着的各种躯体上面,正像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一样,据说这种灵魂的大
小还是和身体的大小一样的。耆那教也对非灵魂进行了分析。他们首先把非
灵魂区别为“有形的物质”和“不定形的物质”二种。认为物质就是那些“可
以结合或分散的东西”,物质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庞大的物体,也可以分割为
最小的微粒,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原子(旧译“微”、“尘”、“极微”),
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原子结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复合体。我们的身体以及自然
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这种原子的复合体,至于人的心灵、声音、气息等等也都
是物质的产物。耆那教世界观的特征是多元的实在论。它一方面承认灵魂的
存在,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和无所不在的,但另一方面又承认非灵魂或物
质的存在,物质是由原子所构成的,与物质相联系的某些时、空也是实在的,
物质与灵魂是二个独立的本原,但多元论究其实质是二元论,二元论是无法
贯彻到底的,因此又以矛盾的和倒立的方式解释了灵魂和非灵魂内部之间第
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他们认为,在低级阶段中的灵魂是与躯体(物质)相
联系着的,而在高级阶段中灵魂则是独立的、永恒的。在非灵魂中,除了有
着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充实空间”和“经验时间”外,还有着不以客观事
物为内容的“绝对时间”和“虚空的空间”。从这种矛盾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耆那教的二元论最终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坑。
关于瑜伽派哲学思想。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现代西方广义译为
超觉静坐。 《瑜伽经》称瑜伽为“抑止心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
通过瑜伽种种行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结合,
从而获得解脱。类似瑜伽控制人们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巫术或方术在古代东西
方各种宗教哲学中都有所表现,这可能是古代人原始思维共同发展的规律,
也可能是东西方思想互相交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原始人的智力比较低下,他
们对周围世界和人们自己本身活动的认识是直观的,在他们的原始思维的经
验中推理只占有极小的比重,他们不能区别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