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从人类理论思维的进程来看,它是比前人有所
突破;但从它还未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形
态来看,又还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就思维途径说,《老子》试图从具体实
物 (器、万物)的多样性及其变化的复杂性,抽象出统一的“道”,如说:
“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朴散则为器”(《第二十八章》),
其出发点是唯物的,承认了“道”的实有性。但沿着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
到一般、从实体到本根的思维途径,又终于使“道”的抽象脱离了现实世界
而成为“先天地生”的“无物”或“不可致诘”的“恍惚”,其归宿点又陷
入了唯心主义,抽空了“道”的实有性而成为派生万有的“无”。《老子》
留下的这一哲学思维的经验教训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所以,“道”这一
最高范畴的提出,无论对当时及后世的唯物论或唯心论哲学,都发生过极其
深远的影响。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较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由于西
周末年,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在这个激流的旋涡中,有的阶级在上升,有的
在没落,恰似自然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一样,也出现“社稷无
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景象。《老子》书中的朴素辩证法,正是这个时
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第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认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自然界,都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它
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诸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
古今、始终、正反、长短、智愚、巧拙、美恶、正奇、敝新、善妖、强弱、
刚柔、兴废、与夺、胜败、有无、损益、利害、阴阳、盈虚、静躁、张歙、
华实、曲全、杜真、雌雄、贵贱、荣辱、吉凶、祸福等等。 《老子》书中正
是通过对这些大量的对立性概念的表达,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
性。
《老子》不但看到矛盾,也看到了事物的矛盾不是孤立、凝固的,矛盾
的双方处在对立统一之中,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说:“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二章》)这里认
为,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知道丑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
以为善,这就知道恶了,所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
… Page 59…
前与后,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这是永恒的道理。
《老子》还认为,事物的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
存在的前提,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它说:“曲
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
这是说,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变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变新,少
取反能收获,多智反而迷惑。《老子》看到了,没有“曲”也就无所谓“全”;
没有“枉”也就无所谓“直”;没有“洼”也就无所谓“盈”;没有“敝”
也就无所谓“新”等等,这些都是互为存在的前提。 《老子》在解释“难易
相成”时又说:“多易必多难”(《第六十三章》)。这是说,做事情图容
易,势必遭到困难。这是把“难”与“易”看成是统一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
面,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显然,《老子》书中这些关于矛盾对立又
统一的广泛论述,反映了它的辩证法思想水平。
《老子》的辩证法的思想水平,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我国春秋以前古代
辩证法的发展,作了历史的总结。原始五行、阴阳说中的矛盾、依存、转化
思想,史伯、晏婴、史墨等所发挥的和同、一两、倍贰思想,孔丘所强调的
执两用中思想,都被《老子》经过扬弃、综合而纳入了自己的体系,成为表
述“道生万物”的辩证过程的理论诸环节。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和“道冲而
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四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等命题,就容纳了“道”、“气”、“物”,“一”、“二”、
“三”、“阴阳”、“冲气”、“中”、“和”等一系列范畴、形成自己的
范畴系统,赋予它们以从属于“道”范畴的新的确定的涵义。从中,可以看
到《老子》对以前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与总结。原始五行说中作为实体范畴的
“五行”被扬弃了,“阴阳”范畴则被赋予了更明确的哲学涵义,春秋时期
普遍提出的“贵和”、“用中”思想被发展了,史伯的“和实生物”和史墨
的“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等思想被精选为“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宇宙万物生成序列的典型表述。这都显示出《老子》对古代辩
证发展观进行理论总结的思想水平。
第二、“反者道之动”。
《老子》基于对古代辩证思维成果的总结和对现实的社会、自然矛盾变
化的概括,不仅看到了万物自身存在着矛盾,也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
向其相反方面转化,并深刻地表述为“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法
则。它说:“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
损。”(《第四十二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物壮则危。”(《第五十五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第七十
六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从上述引文中,反映出 《老子》有一定深度地看到了事物的对立面会向
它相反的方面转化,诸如:“损”与“益”、“爱”与“费”、“藏”与“亡”、
“强”与“折”,“老”与“壮”、“祸”与“福”等等,两者之间是互相
渗透的。例如“祸”与“福”,“祸”紧依着“福”,“福”之中又潜伏着
“祸”,这是把“反者道之动”作为事物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来加以运用。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发展的必经环节的
思想,认为事物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即自我否定,是合规律的运动。所以,
… Page 60…
它强调“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至刚” (《第四十三章》),因为,处于柔弱的地位,就预示着必然转化为
刚强。
据此,《老子》论述了事物向反面转化,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向高,
由近及远,由易而难,由弱变强,由柔而刚的变化发展过程。它说:“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
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圣人之
言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也。”
(《第七十八章》)
由上可见《老子》反复论述小与大、难与易、弱与强、柔与刚之间的辩
证发展,目的在于指出事物总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
化。就是说,从细小种子变成合抱大树,从一堆泥土筑起九层高台,从迈出
一步到行程千里,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而高,由少到多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上这些,虽然都是从事物的量变讲起,但也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到一
定程度时,会发生质变,会自我否定,这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之点。同样,难与易,弱与强,柔与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难可变易,
弱可变强,柔可变刚,都通过自我否定而相互转化。《老子》这些闪耀着智
慧光华的辩证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
本原,故称之为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
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
《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汉初的《准南子》、
晋人的《列子》以及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
六经》等。
关于道家的基本思想。司马谈评论道家学派时说:“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论六家之要指》)这一学派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
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无为而治,
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由于对“道”与无为思想的理解不同,道家内部
又形成了老庄学与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
《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则以《管子》中的《心术》、《内业》等4篇
和《经法》、《十六经》等4篇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