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包含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不 

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更重 

要的是,这一命题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世界。因为他认 

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因此,人们如果去认识和研 

究自然,那就等于干涉了神,也就是对神大不敬,是渎神,而且,那样做也 

是徒劳无益。因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所以,那些要 

求认识自然的人其实是什么也没有认识,是无知者;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 

承认自己是无知者的人,才是聪明。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 

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智慧 

和意志,在他看来,体现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他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神 

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 


… Page 101…

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 

味,而最主要的是,神还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 

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事物秩序的神的存在。总之,宇宙万物都是神为了 

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神统治世界,神的权力是绝对的。正因为这样,所 

以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或者说, 

他反对像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样去寻找事物的原因,而主张哲学只应当去研究 

事物的目的,并借此领会神的智慧和意志,因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 

样子的力量并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 

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曾研究过自然,寻求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得 

到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那克萨 

戈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 (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 

发现阿那克萨戈拉并不用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 

以太等等,也就是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的时候,他就大失所望。从这 

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对唯物主义所采取的反对态度。所以,“自知自 

己无知”这个命题就是说从自然本身之中去寻找事物的原因的人是最无知 

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须知道知识最终是从神而来,真正的知就是服从 

神,听神的话。苏格拉底经常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神的命令”,他 

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还神秘地声称自己心中有一 

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称这个声音为 

 “神物”或“灵机”,即“守护神”。他又自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这个国家 

的。总起来说,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既有有价值的积极因 

素,又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 



      (2)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一生最为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 

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意思是说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 

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当然,以前的哲学家并不是 

不管人类认识和道德问题,譬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都涉及了认识和 

道德问题,不过他们都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注重对人类认识、道德问题的研 

究。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 

 “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 

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 

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 

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 

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照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 

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 

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这样,“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美德即关 

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所以道德也不应像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 

而是绝对的不变的。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根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这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一般概念)放在道德的首位, 

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从思想 

史上说,这里包含着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尤其大。但 

是,这种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从这个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 


… Page 102…

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 

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 

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 

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 

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 

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 

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 

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 

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 

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 

就是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 

从外面灌输给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 (一般概念)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 

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 

是“教育”。所以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 

德去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 

来,或者就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是知识 

的“助产士”。必须指出,强调求知过程中引导、启发的作用是对的,但以 

此否定知识的传授则是片面的,把知识、美德看作人的心灵先天有的就更是 

唯心主义的。不仅如此,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永恒不变的知识的最终来源是 

 “神”,所以他有时又把“善”与服从神意等同起来,因为服从神就是知, 

也就是德。这样一来,他就把宗教信仰与道德概念混同起来了。 


… Page 103…

                                2。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早 

年对诗歌和政治很感兴趣,并从克拉底鲁那里知道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二 

十岁左右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他年轻的时候,正逢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认为 

雅典的失败是由于民主制。苏格拉底死后,他离开雅典,先到麦加拉,后来 

又到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进一步研究了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派学说 

和数学。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又回到雅典,在纪念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 

的花园建立一所学校,称做“阿卡德米”(后来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 

园”的意思)。此后柏拉图主持学园四十年,直到去世。学园则一直办到529 

年罗马皇帝下令封闭时,延续达九百年。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多达三十多种。这些著作 

一般都采用对话形式,对话的主人公主要是苏格拉底其中有的是记述苏格拉 

底的思想,有的则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在这 

些著作中,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即他的理念论体 

系。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沿袭苏格拉底的思想,把存在于个别的事物之中的 

共性,当做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观念”,又译为“理 

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同个别事物相联系的 

一般概念,而是脱离个别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是个别事物之外或之上 

的思想或精神。这样,“理念”就成为事物的本体,各个个别事物只是理念 

的摹本或影子。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基本思想。 

     柏拉图提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肉眼可以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他叫做“可见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感觉不到但可以通 

过理性去认识的理念世界,他叫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