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格拉底提出这一命题包含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人们的认识不
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更重
要的是,这一命题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世界。因为他认
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因此,人们如果去认识和研
究自然,那就等于干涉了神,也就是对神大不敬,是渎神,而且,那样做也
是徒劳无益。因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所以,那些要
求认识自然的人其实是什么也没有认识,是无知者;只有放弃对自然的认识,
承认自己是无知者的人,才是聪明。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
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叫人不要去研究自然,而去研究神的智慧和意志。而神的智慧
和意志,在他看来,体现在事物的目的之中,因此人应该去研究事物的目的。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唯心主义目的论的。他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好的,都是合乎一定的目的的。神
创造了人,神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又创造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创造眼睛使人
… Page 101…
能看,创造耳朵使人能听,创造鼻子使人能闻,创造舌头使人能尝到各种滋
味,而最主要的是,神还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这也是人最优越于其它动物
之处,它使人能了解安排事物秩序的神的存在。总之,宇宙万物都是神为了
某种目的而创造出来的。神统治世界,神的权力是绝对的。正因为这样,所
以苏格拉底认为,所谓寻求事物的原因实际应该是寻求事物的目的。或者说,
他反对像唯物主义哲学家那样去寻找事物的原因,而主张哲学只应当去研究
事物的目的,并借此领会神的智慧和意志,因为把世界万物安排成现在这个
样子的力量并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某种原因,而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
神。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早年曾研究过自然,寻求过事物的原因,但最后得
到结论,觉得自己完全并且绝对没有能力作这些研究。他曾研究过阿那克萨
戈拉的自然哲学,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 (奴斯)说很感兴趣。可是,当他
发现阿那克萨戈拉并不用心灵说或目的论来解释宇宙万物,而求助于气、水、
以太等等,也就是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界的时候,他就大失所望。从这
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苏格拉底对唯物主义所采取的反对态度。所以,“自知自
己无知”这个命题就是说从自然本身之中去寻找事物的原因的人是最无知
的;而最有知的是神,人必须知道知识最终是从神而来,真正的知就是服从
神,听神的话。苏格拉底经常对人宣传“听从神”,执行“神的命令”,他
自信“我这样事神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好事”。他还神秘地声称自己心中有一
个声音,在他犹豫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称这个声音为
“神物”或“灵机”,即“守护神”。他又自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这个国家
的。总起来说,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既有有价值的积极因
素,又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思想。
(2)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一生最为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罗马时代的一位著作家西塞
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意思是说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
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当然,以前的哲学家并不是
不管人类认识和道德问题,譬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都涉及了认识和
道德问题,不过他们都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注重对人类认识、道德问题的研
究。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
“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
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
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
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
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照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
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
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这样,“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美德即关
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所以道德也不应像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
而是绝对的不变的。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根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这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一般概念)放在道德的首位,
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从思想
史上说,这里包含着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尤其大。但
是,这种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从这个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
… Page 102…
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
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
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
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
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
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
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
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
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
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
就是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
从外面灌输给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 (一般概念)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
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
是“教育”。所以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
德去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
来,或者就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是知识
的“助产士”。必须指出,强调求知过程中引导、启发的作用是对的,但以
此否定知识的传授则是片面的,把知识、美德看作人的心灵先天有的就更是
唯心主义的。不仅如此,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永恒不变的知识的最终来源是
“神”,所以他有时又把“善”与服从神意等同起来,因为服从神就是知,
也就是德。这样一来,他就把宗教信仰与道德概念混同起来了。
… Page 103…
2。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早
年对诗歌和政治很感兴趣,并从克拉底鲁那里知道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二
十岁左右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他年轻的时候,正逢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认为
雅典的失败是由于民主制。苏格拉底死后,他离开雅典,先到麦加拉,后来
又到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进一步研究了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派学说
和数学。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又回到雅典,在纪念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
的花园建立一所学校,称做“阿卡德米”(后来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
园”的意思)。此后柏拉图主持学园四十年,直到去世。学园则一直办到529
年罗马皇帝下令封闭时,延续达九百年。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多达三十多种。这些著作
一般都采用对话形式,对话的主人公主要是苏格拉底其中有的是记述苏格拉
底的思想,有的则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在这
些著作中,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即他的理念论体
系。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沿袭苏格拉底的思想,把存在于个别的事物之中的
共性,当做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观念”,又译为“理
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同个别事物相联系的
一般概念,而是脱离个别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是个别事物之外或之上
的思想或精神。这样,“理念”就成为事物的本体,各个个别事物只是理念
的摹本或影子。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基本思想。
柏拉图提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肉眼可以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他叫做“可见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感觉不到但可以通
过理性去认识的理念世界,他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