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大致经历了隋唐、两宋、辽夏金元三个时期,每个
时期前后衔接,又各有特点。
隋唐是中国文化的兴盛时期。
公元7—8世纪,当欧洲陷入分裂、阿拉伯人建立横跨亚、非、欧三洲的
伊斯兰帝国之时,中国隋朝和唐朝相继开拓疆土,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
中亚细亚、北逾沙漠、南达安南的大帝国,在空前开阔的历史舞台上,把中
国文化推进到一个气势恢宏而壮丽的兴盛时代。
以强盛的国力为基础,以新兴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代文化首
先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王朝统治者不仅在政
治上实行“开明专制”,而且在文学创作上鼓励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
三教并行政策,反对文化偏至主义。对待文人学者,唐王朝也采取比较宽容
的政策,致使“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
使宫闱秘闻,亦“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宋人洪迈:《容斋
随笔》)。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唐朝敞开自己的怀抱,广为吸收域外一切对
中国有益的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
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的景教、摩尼教、袄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
术、体育等,无所不收。唐代首都长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汇聚的中心,成
为一个世界性的都市,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括对外开放导致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为这一
时代文化灵魂的诗歌尤其如此。这是一个诗情勃发的时代。一方面,诗人辈
出,仅清人所编《全唐诗》就收录2300多位诗人、作品48900首。他们创作
的作品广泛传颂于市井社会,题写于道观、寺庙、驿站墙壁,吟唱于学校等
地,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都充满了创作欲望,使得
“行人南北尽歌谣”(《敦煌曲校录·望无行》),“人来人去唱歌行”《刘
禹锡《竹枝词》),成为一代风尚。
唐朝末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土地
国有制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
唐亡后,公元907—960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了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
是战乱不断,内争不已。统治阶层道德沦丧,荒淫无道,而广大民众则深受
其害。
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结束了唐亡以后的分裂局面。宋朝在继承唐代文
化、反思唐末和五代社会动乱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宋代文化,其显著特点是
理学的兴起和市井文化的勃兴。
… Page 43…
宋代开国后,胡瑗、孙复等一批学者及其门人在总结唐亡和五代战乱的
教训时,认为唐朝的灭亡和五代的祸乱是由于“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
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日薄”,又加上一部分士人醉心佛、老之
学,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独善其身,终至国破家亡,一发不可收拾。他们
极力倡导以仁义道德:圣人体用为政教之根本,主张通过讲求经术、治理世
事来砥砺品行,提高人格修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浮华消极的风气。后
经周敦颐、邵雍、张载及二程兄弟的不断探讨和推广,至南宋朱熹始集其大
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将儒家的纲常伦理确立
为万事万物之“天理”,而且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朱熹精心改
造了汉儒编篡的《大学》,突出了“正身”、“诚意”的修身公式,为自觉
认识天理指明了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种将格物、致知作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的做法,实际上将外在行为规范转化为内
在的主动的心理要求,是对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一种规谏,告诫他们要
自律,不要过分纵欲,以免重蹈唐朝的覆辙。这种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
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但其中
某些消极因素被后代统治者用来压制民众的正当要求。
与理学的趋向相一致,宋代的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细、内向的性格。宋
词婉约、阴柔,细腻精致;宋画优雅细密、温柔恬静而不失潇洒高迈之气;
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无不体现出宋代文化中内向的性格。
宋代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市民文化的勃兴。在熙熙攘攘、快节奏的都市
生活中,普通市民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和浓郁迷离的诗情,他们所关心的是
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形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时起,就显示出一种粗
俗的活力与极大的普及性。市井中流行的傀儡戏和参军戏上演时,台下观众
云集,大声应和,情景热烈。以“市人”为读者群的“市人小说”开始出现。
大都市中产生了固定的市民游艺场所瓦舍,内分多个专供演出的小圈子,称
为“勾栏”,上演杂剧、杂技、讲史、说书、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等
节目,热闹非凡。这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士人情调的市民文化的兴起,成为
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宋代文化内向、精致、硕果累累,史所罕见,但其气势却远不及隋唐文
化,主要原因是宋代自建国之始就受到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的威胁,
双方长期对峙、冲突,使宋朝元气大伤。这种对峙与冲突产生了双重文化效
应。一方面,宋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引起
的悲痛和故国之思,渗透了宋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陆游、辛弃疾、岳飞、李
清照等人的忧愤之作,范仲淹与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无不是这种文化背景的
产物。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了丰富
营养,使自己的文化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公元 13世纪,另一个游牧民族蒙古人像一股强劲的旋风横扫了欧亚大
陆,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对峙的金、南宋和西夏王朝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先后崩
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号“大元”。在汉族士大夫的影响下,忽
必烈采取措施,使蒙古族“行中国事”,又定宋代的“理学”为官学,对后
来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文化的突出之处主要有两个,即杂剧的兴起和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
… Page 44…
流。
元初,蒙古铁骑把汉族士人文化踏得粉碎,科举制度亦一度废止达数十
年之久,以致汉族文人学士入仕受阻,失去生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甘穷
困潦倒,遂投身于杂剧创作,以求得生存,并表达自己的悲愤、苦闷与抗争。
关汉卿的《窦娥冤》等便表达了公元13世纪前后汉族人民的愤懑之情。也有
的杂剧作品讴歌了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如《西厢记》通过张生与莺莺的忠贞
不渝的爱情故事,向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的宣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杂剧的兴起与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相比,后者无疑意义更大。由于元
帝国版图空前广大,“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
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使中国文化有可能以较大规模展开。
元朝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
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以及拜占庭和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及商人、旅行家
来到中国,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尤其是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对中国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此同时,随着元朝军队的西征,中国文化向外传
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火药、印刷术等都于此时随着蒙古军队的征战而传入阿
拉伯、波斯、埃及,然后再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尽早
走出中世纪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隋唐宋元之间的中国文化显示出的是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对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对外来文化既积极吸收学习,又主动奉献、
输出。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中世纪中国文化独树一帜,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
的对比。
(2)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吸收
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和社会吸引并影响后进国家,这是世界文化发展史
的一条基本规律。由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常常吸引并影响着周边
国家,因此在中世纪前后这段时间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
越南等国在内的文化圈。
当中国已跨入隋唐盛世、文化高度发达的时候,日本古代的大和国家还
保留着较多的氏族制残余,豪族势力强大,中央政府势单力孤,极不稳固。
为了根本扭转这种状况,日本历代统治者都积极谋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并派人前往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隋朝建立后,日本推古朝的圣德太子于公元607年开始向中国派出了遣
隋使。这些遣隋使中有高向玄理的许多留学生、留学僧等同行,他们在中国
多年,吸收了大量文化。
隋亡后,日本又向唐朝派出命名臣。从公元630—834年的204年中,日
本共向中国派出遣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