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氏当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杏辛夹模惶剖纤捣赖抖ァ4耸呛蠡啊
第二部分唐绍仪是怎样一个人?
    唐绍仪(1860~1938),广东香山人,是孙中山的同乡,长中山6岁。他二人在近代中国政坛上虽都位至极品,但二人所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前,二人既不相识,亦无往还。民国成立之后,二人始渐成莫逆。绍仪有一叔父曾任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的买办,认识容闳(1828~1912)。因此容闳在清末同光之际主持幼童留学事务时,在香港就读英国学校、年仅14岁的唐绍仪便被选入第三班,于1874年送往美国留学。绍仪在美一住七年(1874~1881)。21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Columbia College)尚未毕业,清廷嫌“幼童”过度西化,乃悉召回国。翌年唐遂奉命随总理衙门洋员,德国人摩伦道夫(PGvon Mollendorff)去朝鲜,为朝王整理财政,颇有成绩。时袁世凯(年23岁,长唐1岁)亦刚随军入朝,是为二人订交之始。后来袁氏在朝一帆风顺,做了小钦差,唐氏则紧跟其后,做了小钦差的二把手,主持最重要的外交与财政。其后袁氏在清朝政坛不断升迁,唐亦随之水涨船高。在外交、金融、铁道各部门,累任要职,终至邮传部尚书、奉天(今辽宁)巡抚等一品大员。迨袁被摄政王开缺,回籍养痾,唐亦不免。至袁氏东山再起,唐亦再度出山,做袁之和议代表,已详志于前一章。如今袁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唐之官拜责任内阁之首相,也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唐绍仪的资历、见识和人际关系,他倒是个很理想的责任内阁的首相人选。他具有现代政治家所应有的国际知识和经验,他和袁的长期友谊,也赢得了袁的高度信任。孙中山对他的尊重和乡情更是难能可贵。同盟会中的高干对唐也表现得极其友好,并竭力邀其加盟。由黄兴与蔡元培介绍,唐也于3月30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宣誓加入同盟会。因此唐内阁也可算是个同盟会(后来扩充改组为国民党)的政党内阁了。有唐内阁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竟然连三个月的寿命都维持不了,则民国政府的问题何在,便不是历史学家三两篇文章就可以说得清的了。容当慢慢深入探讨之。
    外交总长是首席总长
    另外袁政府还有个特殊现象,虽只是个历史性的承继,与袁本人无关,然亦不妨略述始末。在前任孙文政府里的首席部长,原是陆军总长。那是军事第一,革命时期的革命内阁的组织。如今唐内阁则是国家恢复正常之后,依法(包括对外条约)行事的和平内阁。为赢得列强对民国的承认,则民国政府就不能做违反国际条约之事。在前清,中国中央政府的首席部长,原是外交部长。因为这是那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上明文规定的。那时列强由于不信任以任何方式组建的中国政府,为便于随时可与中国政府交涉,他们要求把外务部提升为首要部门。外务部尚书等于是内阁中的第一副总理。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那个风雨飘摇、变化无穷的中国政府,随起随伏,都无损于他们的利益。洋人既如此要求,中国官僚又何敢说一个不字呢?因此在民国初年的北京政府里,外交总长也是内阁里的首席总长。其后,北京政潮起伏,直如儿戏,而做外交总长的往往都做了署理阁揆,甚或实授阁揆了。像后来的陆徴祥、王宠惠、顾维钧,都做过内阁总理,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那时搞外交的职业官僚(technocrats) 一般都各有其国际背景。他们平时以纯技术本领,徘徊于中国各实力派政团的夹缝之间,干禄公卿,等候雇用。那些横行中国的军阀们,谁都不敢开罪他们,有时还要倚赖他们来寻找通洋之道呢!在那个时代,中国国内的任何政治派系都竭力寻找国际路线,以夺取政权,或巩固政权,有的甚至为此不惜丧权辱国。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时代,知道这项内幕运作的专家,莫过于三朝元老的顾维钧先生了。他腹笥之广,笔者不知有第二人也。可是顾公本人也卷入其中,未便畅所欲言。然笔者每从旁代为点出,顾公亦微笑颔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嘛。笔者当年亦曾把他们的故事尽量加以发掘,并写入《顾维钧回忆录》的英文原稿。不意这些故事后来竟被核稿人通统删除,因为万页原文已嫌太长,容纳不下题外之言,为之奈何哉?
第二部分黄兴留守南京收拾烂摊子
    上述袁、唐新内阁的另一特点,便是黄兴所主持的所谓南京留守了。今且谈谈他在南京留守任上的职责,再及其他。
    南京留守,事实上是收拾烂摊子。辛亥革命虽然只革命了83天(从1911年10月10日到1912年元旦),也并没有打过几场热仗,但是却把个处处有啼痕的东南弄得遍地皆兵。处处皆自认为对革命有功的开国革命军,自然也包括安徽拿两个“咸鸭蛋”就光复了芜湖的一批革命小将。那时的东南各省是遍地黄花开。你如能聚众两三百人,就可自封都督,有时甚至泛滥到一省九督的程度。清军既不来剿,他们彼此之间为着争地盘,往往就互相砍杀了。在上海,陈其美杀了陶成章;在长沙,谭延辏绷私勾锓澹辉谖浜海柙榧偈衷揽丈绷苏耪裎洹U庑┒际堑笔备锩笥凶韵嗖猩钡睦印
    这样有功于革命的大小部队,当时在南京留守管辖之下的总共有30万人之众。黄留守如是个野心家,或生就个军阀胚子,那他大可乘势学学袁世凯的小站前科或蒋介石的黄埔经验,将这30万留守部队,汰弱留强,提炼10万精兵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上与袁氏争半壁河山,下与阎锡山、唐继尧、陆荣廷同步,裂土封疆,做个民国藩镇、一省军阀,又谁曰不可?然字习东坡,文宗韩柳,熟读圣贤之书,高风亮节的大革命家黄秀才,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贤明读者批览拙文,可能嫌在下对黄大元帅过誉了。其实不然。吾人遍读近代中国革命史,对我革命先烈,实有由衷之崇拜。试问黄花岗上七十二先烈(其实不止此数),何一而非黄秀才哉?黄君身在前敌,指断未死,固亦幸存之活烈士也。再看我抗战八年,前仆后继之数百万将士,其死国之惨烈,可胜言哉?朋友,为着民族生存,为着人类公理,我千万先烈,死且不惧,区区裂土封侯之虚荣,美妇醇酒之俗欲,有何足恋?我辈执笔文人,每觉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酱缸,肮脏污染之外,一无可取,果尔,则吾人对上述千千万万之烈士圣贤,又何以交代?正因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黄兴一类的贤人烈士,才能抵制那些民族败类、文化渣滓、昏君独夫、党棍官僚、土豪劣绅和市侩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未至于绝代也。言念及此,每于午夜清晨,试溯旧史,辄至感慨万端,有时且垂涕停笔,不能自已。历史学家也是人嘛!虽尽量压抑人皆有之的情感,仍难期其入至善之境也。读者贤明,当能体验之。
    恩饷与外债
    长话短说,黄兴那时在南京留守任内,他所真正致力的,便是怎样收拾这个烂摊子,遣散这些烂部队,好让革命后的国家有个喘息的机会,来从事和平建设。吾人要了解,革命就是打天下。革命党如今打了天下,从积极方面来说,他们有建设国家的任务;从消极方面来说,他们也有参加朝政,甚至升官发财的权利。谁知他们打了天下之后,革命果实竟被一个前清老官僚一手揽去。当初的革命者在孙中山解职之后,竟弄得四大皆空,无事可做。如今黄大元帅既然还留守在职,南京应该是失业革命家和相关人士谋取一官半职的帅府。因此求职人士挤满金陵客舍,弄得留守官邸也八行盈尺(旧时代的书信格式是每页八行),黄留守头大如斗。求职者挥之不去,只好登报声明,不能徇私,无职可给。
    黄留守官署这时估计,要遣散30万官兵,最低限度的恩饷(遣散费),非250万两不可。留守处哪有这笔巨款呢?依法报请北京国务院索饷,初上任的唐总理也两手空空,除举外债之外,别无财源。但是外债又岂是好借的呢?清末列强为着筑路、开矿、谋取特权和厚利,原有所谓四国银行团(英、美、德、法)和六国银行团(另加日、俄两国)之组织。这些列强对中国原来是要搞领土瓜分的嘛!例如,英国要占西藏,俄国要占新疆、蒙古、满洲,日本要占南满和闽南……但是它们彼此嫉忌,分赃不均,弄得各国势力相持不下(under the balance of power),英、美两国因而推动了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列强利益均沾的所谓门户开放政策。后来,列强以义和团杀了洋人为借口,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我们竟能只赔款,不割地,也算是李鸿章办弱国外交的一个奇迹吧!
    这次唐内阁由于样样需钱,而财源无出,不得已乃向四国银行团商借外债白银8500万两。在签约之前,并乞先垫3500万两,以济燃眉。四国原已答应垫款,然日、俄闻报抗议,坚持分润,中国不得已乃改向六国银行团商借。可是日、俄又另提要求:此款不得用于满、蒙地区。盖满、蒙早被日、俄两国视为禁脔。事关满、蒙,应向日、俄分别磋商,不应让四国银行团乘机介入。而四国行商,又因不信任中国官僚,纵允借款,亦应由四国派员监督使用。斯非稍有立国尊严之任何主权国家所能承受,而环伺列强,对中国则视为当然,辱华之甚,不忍卒言。后来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终因无法对付内外夹攻,在政、经两途俱走入绝境之时,任职未及三个月,便失踪而去,此是后话。笔者在编撰《顾维钧回忆录》时,曾搜罗有关中外史料,与顾氏细论之。盖顾为唐绍仪的东床快婿,斯时又职兼国务院与大总统府双重机要秘书,熟知其内幕也。借款故事说来话长,得暇当以专篇处理之,此处暂时打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