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明踏青,即春游,古时候称为“探春”、“寻春”,唐宋时盛行。《武
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
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据传,唐高宗三月三日游春于渭阳,熏
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这是清明折柳、戴柳的
开端。后来江南老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
边。“井井有条”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
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
包棕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风俗习惯。关于包棕子的由来,较为流行
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
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汩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驾
着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
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
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
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种说
法。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
相爱。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
老丙大龙潭。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五日,傣族人便聚集在元阳县乌
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围成圆圈,
唱歌跳舞。歌舞罢,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对
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
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平定北方突厥的侵犯,令手下大
将李靖率部出征。李靖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
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
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
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 Page 5…
重阳节吃糕的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天,许多地方有吃糕的风俗,
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家。户主是个为人忠
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
“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
么还有灾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
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
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
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腰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
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到
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唯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往往搬家,登高避灾。
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办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
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
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重阳节赏菊的由来
我国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
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
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
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作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
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
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
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
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
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笑
逐颜开,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赋,都夸菊有情,不
负陶公意。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惯便由此而
形成,流传至今。
“福”字倒贴的由来
春节,民间都愿在自家的门窗外倒贴个红“福”字,人们约定俗成,图
个喜庆、吉利。
此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正值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人欢
心,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家人
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
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瓜葛自身,
… Page 6…
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
(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觉得也合情理。心想:“怪不
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 (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
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
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
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红色表示吉庆的由来
每逢新春佳节或办喜事儿,人们总要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对联,点上大
红蜡烛,来个“满堂红”,以表示喜庆、吉祥。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
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
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
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了。于是,红色就成了我国人民表示喜庆、
吉祥的颜色。
灯谜的由来
在中国,把谜语写在花灯上叫人去猜,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财主,他虽是家财万贯,但却从不施舍给穷人,他的品性是
见高就拜,见低就踩,穷苦人家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有财有势,人们除了恨
之外,亦无可奈何。
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有一名受尽这个财主剥削的人提着一个花灯
来到财主家门前。他的花灯又大又亮,更为特别是,灯上题了一首诗,引来
很多人围观。财主好奇,也走出门外看热闹,可是他不识字,就叫帐房先生
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摆脑地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财主听后大怒,说提灯之人有意讽刺,
并叫来家丁要打他。可是,提灯人不慌不忙地说:“这诗怎会是讽刺你,它
的谜底是 ‘针’呀!”顿时引起哄堂大笑,财主狼狈地溜进屋。此后每有彩
灯会,必出现灯谜。
“囍”字的由来
明朝浙江杭州有个方秀才,上京赶考进士,船过苏州,只见一处岸上灯
火辉煌,笙歌满耳。待船靠岸一看,原来是一户富商悬联招婿。联曰:“走
马红灯,灯红马走,红灯灭熄,走马停步。”虽然人山人海,却没有人出来
应对。方秀才也被难住了。为了不误考期,方秀才只得将对联牢记心中。到
京城开科考试那天,主考大人以飘扬的“飞虎黄旗”为题出了一联“飞虎黄
旗,旗黄虎飞,黄旗翻卷,飞虎藏身。”此时,方秀才不觉心里一亮,便以
苏州富商悬联招婿的上联作对,且第一个面呈主考大人。主考大人阅后,大
加赞赏,便将其录取为进士。方秀才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苏州
时,仍见悬联招婿的上联无人对出下联。此时,方秀才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
… Page 7…
联作下联以对。富商一见十分满意,便设宴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
竟使方秀才双喜临门,方秀才大喜过望,便在洞房花烛夜的那间新房雪白的
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喜”字。
过生日的由来
此风俗始于南北朝。那时,有个皇帝的生日是八月初六,为了庆贺,便
下令将这天定为“斋庆日”。之后,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