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桓温召集百官到太极殿,拿着皇太后的诏书,宣布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事后,桓温又想把司马奕废为庶人,褚蒜子实在于心不忍,便下诏劝止,于是改封司马奕为海西公。这就是晋废帝被称为海西公的由来。
桓温一手操纵另立简文帝后,褚蒜子被尊为崇德太后。
简文帝是东晋元帝的儿子,按辈分还是康帝的皇叔。简文帝辅政多年,颇有政治经验,褚蒜子终于又一次结束了临朝听政,回到了崇德宫,继续焚香礼佛,善修正果。
谢安操纵的崇德后
简文帝即位以后,惧怕遭到海西公同样的下场,便逢事拱手,沉默寡言,全凭桓温定夺,他曾泪流满面地吟咏庾阐的一句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这种忧惧紧张的皇帝生涯不到两年,简文帝便一命归西了。
谢安像简文帝的死,再一次戏剧性地把年近半百的褚蒜子推到了临朝称制的位置上。
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禅位给他,谁知,朝廷又搬出了崇德太后褚蒜子,以她的名义,立简文帝三子年方11岁的司马昌明即位,是为晋孝武帝,只令桓温入朝居摄,辅弼幼主。桓温对此十分愤怒,他谢辞入朝,以大司马身份镇于姑孰。
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病死,其弟桓冲代他镇守姑孰。出身于陈郡谢氏的宰相谢安提出:“天子幼冲,元辅新丧,应请崇德太后临朝。”同僚王彪之认为:“前世天子幼在襁褓,皇太后因母子一体,可以临朝,不过太后却不可决事,凡事皆须顾问大臣。但现在皇上已经10岁,转眼就可以加冠成人,崇德太后虽然数度临朝,但与皇上是叔嫂名分,若令其临朝,恐有碍于圣德光大。您一定要她临朝,我也没有办法,只是怕有失大体。”谢安听了,只微微一笑,并不放在心上。原来,谢安自有打算。他担心桓冲继桓温之后东山再起,所以有心遏制其发展。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让褚太后临朝称制,自己专于献替裁决,独揽大权。因此,谢安率朝廷众臣启奏皇太后褚氏,请她以社稷为重,再次抚综万机,厘和政道,以慰祖宗,以安兆庶。这年八月间,褚蒜子又一次临朝摄政。显然,她这次临朝,又是朝廷上士族门阀权力斗争的结果,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操纵者而已。
这次临朝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宁康二年(374年)四月,褚蒜子特降恩诏,对三吴及会稽一带旱涝灾区,减免半年到一年的租布,并令地方赈贷济民。这也许可以说明,褚蒜子尚怀体恤天下之心。但是,她的这种恩典,老百姓能否得到实惠就很难说了。
太元元年(376年)的新春佳节,年满14岁的孝武帝加元服,褚蒜子正式下诏,归政皇帝。从这一年开始,地震、暴风、雨雹接连不断。但退回后宫的褚蒜子似乎对这些已经不再关注了。她又一次复称崇德太后,想要颐养天年。也许有人会说,褚蒜子是个不贪恋权位的太后。她两次主动归政皇帝,在历史上确属罕见,但其中的苦衷显然又是不待明言的。
太元八年(383年),东晋在谢安的主持下,同前秦苻坚的九十万大军决战,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并乘胜北伐,收复了洛阳等地。次年六月,褚蒜子在宫中死去,终年61岁。四十余年寡居的寂寞、苦闷,几番临朝的浮沉与饱受操纵的难言之隐,一切一切都化为了昨日云烟,无声无息地随风逝去了。
然而,东晋朝廷上士族门阀之间的斗争并未有片刻停息。淝水之战后,谢安遭到排挤,于太元十年(385年)病死,终年66岁,谥号“文靖”。继之执掌朝政的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专事聚敛,大肆搜刮,激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大起义,桓温的儿子桓玄乘机而起,发动叛乱。东晋政权左右交困,遂如夕阳西下,奄奄一息。可以说,士族门阀政治不仅决定了褚蒜子一生的活动,而且也最终葬送了东晋政权。
第六部分
铁腕柔肠: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1)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冯氏,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习惯地称为“文明太后”。“文明”,是她以太皇太后身份死后被加的谥号。冯太后临朝执政期间的大胆改革,为北魏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不仅因此成为北魏历史上的成功政治家,而且赢得了后继者孝文帝的敬重。她的一生,既品尝过成功的快乐,也体验到探索的艰辛;既享受过人际天伦的温馨,也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
少年:国亡父丧
冯后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这样说起来,冯后乃出身于名望之家。
西晋末年,战乱不息,北方的游牧民族乘虚而起,各显神通。匈奴、鲜卑、氐、羯、羌,纷纷越过北方草原进入中原地区,形成所谓“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冯氏的北燕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崛起的一方诸侯。按照冯家的说法,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魏国国君的始祖毕万。毕万在晋献公时因功封为魏(今山西芮城)地大夫,毕万即以魏为姓氏。魏国被秦国吞并后,魏氏的一支流落到山西境内的冯乡,遂改为冯氏。此后冯氏宗族历经世变,几经流徙,在三晋之地苦苦支撑。后来,冯后的曾祖因军功渐渐发达,他的两个儿子冯跋、冯弘(字文通)竟先后做了北燕的国主。只是没多久,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但他的几个儿子,以冯后之父冯朗为首,加上冯崇、冯邈,为防遭后母慕容氏谮陷,联手出逃辽西,投降了北魏。冯朗被加封为西城郡公,领秦(治今甘肃天水)、雍(今陕西西安)二州刺史。此时,冯后尚未出世。
冯后的母亲王氏,乐浪(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朗在北燕时所娶。二人能够成亲,主要得益于北燕地邻高丽,再者冯跋与高丽国王的远房亲戚慕容云是至交。
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后,生活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氏夫人才给冯朗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就是冯后的同母兄长。到了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冯后。冯后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形成了对峙之势。身为北燕国主后裔的冯氏家族,在这种南北对峙的大局下,能否享受安逸的生活,实在难说。
冯后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入蠕蠕(柔然,居于阴山一带的少数民族),被人带着逃到氐、羌中生活,多年以后才找回。接着,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不知是朝廷对冯后那位曾为北燕王子的父亲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总之是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
原来,冯朗兄弟逃出北燕投降北魏后,穷蹙的冯文通在北燕大兴四年(434年)派尚书高颐奉表入魏,请罪称藩,乞求太武帝,愿以小女儿充入掖庭,以求生路。太武帝答应后,冯文通就派人将最小的女儿送给了太武帝,不久被立为左昭仪。冯昭仪在冯氏没入宫后,动了恻隐之心,向皇帝求情让冯后与自己同住。这样,冯后避免了学做苦役的营生。由于姑母待她“雅有母德”,冯后虽然仍是卑贱的宫中婢女,但她幼小的心灵却得到了几分慈母般的温情。
多亏了姑母的悉心照料与抚养,冯后慢慢长大成人。终日耳濡目染,她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间的微妙,积累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养成了复杂的感情性格。
冯后11岁的时候,宫中发生了一场重大事变。北魏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谋杀了太武帝,然后秘不发丧,假冒皇后赫连氏的名义将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匹等人召入宫中依次绑缚起来砍了脑袋,东平王拓跋翰也被他秘密处死。尔后,宗爱立吴王拓跋余为帝。宗爱自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爵封冯翊王。既录三省,又总戎禁,坐召公卿,大权在握。被立的拓跋余深以为忧,便想谋夺其权,结果又被宗爱派小黄门贾周等人杀死。短短几个月,宗爱连杀两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动。不过,宗爱虽手握军政大权,毕竟是个刑余之人,不可能自己去坐皇帝的位子。不久,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又迎立了宗室拓跋濬,即北魏高宗文成皇帝。
铁腕柔肠: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2)
文成帝拓跋濬是太武帝太子拓跋晃的长子。太武帝对他十分喜爱,时常呼之为“世嫡皇孙”。拓跋濬5岁的时候,曾随祖父北巡,遇到一位刚刚降服的部族首领处罚他的手下,拓跋濬没等祖父发话,就自作主张,命令那位首领说:“这人今天有福气,他有幸遇到我,你就应当立即释放他。”拓跋焘深感惊奇,说道:“此儿年龄虽小,却知处理大事,有天子之风度。不可小瞧。”拓跋濬即位之后,其性格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施展。
为稳定朝中形势,文成帝果断地把宗爱、贾周等作恶不法的宦官诛杀,夷灭三族。又在兴安元年(452年)十月,把尚书长孙渴侯擢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同时录尚书省事。但二人争权,遇事不能互相合作,只一个月时间,文成帝即将二人赐死。为了防止再祸起萧墙,文成帝将宗室广阳王建、临淮王谭诛杀,太尉张黎、司徒古弼因为论事不合乎他的旨意,也被黜出朝廷,贬为外官。平南将军、宋子侯周忸晋爵为乐陵王,南部尚书、章安子陆丽晋爵为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