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类心灵现象、法律与政治有机体、“艺术”的各种形式,都被认为是稳定不变的存在。各个帝国的兴衰更替、个人的荣辱得失、罪恶战胜美德等种种现象,使人相信“历史”的根基是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的。因此从其中发现规律、理念、神圣与恒定之物的努力,都被斥责为空虚的幻想。简言之,对于“自由意志”和人类精神的产物,人们不会因为其中包含稳定、一贯的元素就宣告它为永恒的。只有“思想”获得重大进展,填平“必然”和“自由”的鸿沟,才能在这个最不稳定、难以控制的因素中识别出其支配力量;才能在“世界历史”中指明一个“世界政府”。需要经历几个世纪才能做到这一点;人类精神产物必须高度完善才能达到那个观点,从而综合考察它的事业。现在时机成熟了,基督教世界将它的本质寄托在了那些文明与自由的国家里,不但可以有一部以哲学为根据的历史,也可以出现“历史哲学”。
在“哲学”中的重大事件范围内,并非任何场合和事件都需要作出解释、都要被套用枯槁的公式。将高贵的哲学方法当做机械来运用,是对哲学的亵渎。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实真相,告知人们每一个重要的民族、每一个重要历史场合,都有一个观念作为其基础;以前历史彰显的所有过渡和发展,都可以从先前各种事变中发现端倪。一部历史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将寻常的叙述因素与庄严的思辨因素形成艺术的结合。
最近一百年间的历史哲学作品,论述的只是单纯的历史哲学表象,并非确实的结构。意大利和法兰西的历史哲学,缺少一个普遍的思想体系。最近的历史哲学著作,大多揭示一个没有展开的基本观念。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日耳曼人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等人探讨的价值;不能否认法兰西人博絮埃在宗教学方面的天才,孟德斯鸠的洞察力。但要说论及历史哲学确实结构的作家,只有四人:维柯、赫尔德、希勒格和黑格尔。
维柯在《新科学》中尝试指出“历史”的各种原则时,依赖于前人的指引;在探讨中关注过去的记载。他认为封建制度及其历史,是古希腊古罗马发展的延伸。在书结尾,存在表意不清之处。他没有标明“中古时代”与“现代”的界限。此外,他对“语言”、“诗歌”等历史门类的探讨,妨碍了重要历史进程的表述。这使书中包含的深刻真理被这可恶的形式阻挡。书中未得到明确表述的真理同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都被读者抛弃了。
赫尔德具有维柯所没有的优点。他以诗的精神研究历史;并不任意涉猎历史的各个门类来烦扰读者;开明的新教与世界观素养,使他能够超越限制,洞察所有民族和观念。作为他思辨基础的成因学原则,没有妨碍他列举世间万象。他比较各历史时期时,也能够看到其中的类似情形。但他不讨论玄学范畴并且敌视玄学,这使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犯了名实相悖的错误。因此“历史哲学”在赫尔德那里没有了正当根基。
《历史哲学》第一部分 序言(2)
我们可以在希勒格的“历史哲学”中,找到一个被称为哲学观念的基本观念:人类是生而自由的。有向上和堕入地狱两条路摆在人类面前。如果人对上帝给予的意志忠贞不变,那他的自由将是神灵享有的自由。如果人选择了第二条路,那人自身中便同时拥有神圣的和自然的意志。将较低的尘世与自然的意志,转变为较高的与神圣的意志便是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历史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纯粹和神圣的存在。希勒格认为,人最终是否会完全返归上帝还是疑问。他的著作把强迫事实与预定结果联系起来,因而有牵强附会的缺点。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义包含一个思想体系,即使最细微处的结构也符合逻辑。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既富于思辨活力,也关注“经验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既避免了主观“推理”,又不以公式模型套用历史纪录;既在逻辑展开和无序的历史叙述中体现“观念”,又避免妨碍历史的叙述。本书作为演讲,必须设法使它的“意义”直接被人理解。因而它设法激起青年们的兴趣,使其内容与听众所知道的发生联系。这使本书风格生动有趣,且易于被常人理解。演讲方式的弊端在于,需要在开端展开各种原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结论,这使书中内容前后比例失衡。
下面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讲述将这部讲义编订成书的原则。黑格尔的讲义富于个人特色,且体现了他的辩才。在他的第一次历史哲学演讲中,“绪论”和“中国”一章占了三分之一时间,这部分显得冗长、繁琐。于是,编者酌情删减了其中的内容,并将讲义中的口头陈述改为流畅可读的文字表述。同时,此书取材自不同时期的听讲者笔记和作者原稿,因而需要进行缩短、删减工作,使著作风格和谐一贯。但编者进行编订时,没有掺入自己的任何思想,没有对黑格尔思想进行任何改动。
黑格尔的原稿是编者所利用的第一种资料。编者据此来纠正和补充听讲者的笔记,这些笔记是编者所使用的第二种资料。为了确保黑格尔风格的严谨细密,编者不愿加入任何不同风格的词句。而在没有原稿可利用之处,编者的工作赋予全书一个完整的形式。编者乐于采用能够体现作者特色的文字;只在绝对必要之处才作出补充;尽可能保持原文特质。总之,编者想给予读者的是原作者的著作,而非编者自己的。
我的很多可敬的同事和朋友,给了我各种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对各种原则历史的解释也不可能这样完备。人们可以因我们能力有限而责备我们,但希望我们的热情可以弥补。至少黑格尔的“四个世界时期”已经面世了。
爱德华?甘斯
1837年6月8日
于柏林
《历史哲学》第一部分 绪论(1)
研究历史的各种方法:原始的、反省的和哲学的
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世界的哲学历史”,是要对“普遍历史”本身进行观察。为了明白本讲的性质,我们首先检查研究历史的其他方法。大体有三种:(一)原始的历史;(二)反省的历史;(三)哲学的历史。
(一)原始的历史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其他同类史学家的著作,属于原始的历史。他们叙述的大多为自己目睹的行动、事件与社会状况,而且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精神。他们只是将周围事件转换为典型的表述,外在的现象就这样被转换成了内在的观念。史学家将各事件片段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流传后世。但传说、民歌和传统不属于原始的历史,它们表现的是观念朦胧民族的历史意识。我们要研究的,是知道自己是什么和在做什么的民族。
原始的史学家将自己熟知的行动、事件与社会状况,转换为观念作品。我们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史学家为例说明这一点。他们的主要资料,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事物。他们将自身所受的影响,赋予自己所记录的事件;将自己的精神,赋予所记录的行动。他们描绘的是短暂的时期,孤立、不反省的个别人物与事件,不能超出自己题材的精神之外,因而没有反省的必要。
认真钻研这类史学家的著作,可以使我们博闻多识,得到纯真的乐趣。色诺芬的《长征记》和恺撒的《高卢战记》都属于原始的历史,而法国人的《回忆录》也属于这一类。《回忆录》纪事详细,作者具有高度智慧。另外,还有红衣主教雷兹的《回忆录》是原始的历史著作中的经典。腓特烈大帝的《当代史》则是德国的稀世名作。
(二)反省的历史
这种历史的范围不限于它所叙述的时期,它的精神是超越其所处时代的。反省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普遍的历史。研究者的目标在于,考察一个民族、国家或整个世界历史。他们按自己的精神进行史料整理工作。这种反省的方法在德国人中的表现形态各异。英国和法国人一般站在普遍或民族文化的立场来写历史,而每个德国作家都要发明一种纯粹个人的观点。与原始的史学家相比,这类史学家纪事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史学家所记述时代的精神不同于他的精神,因而李维笔下的古罗马君主、执政官和统帅的演说,不同于古罗马正统传说,反而类似于李维所处时代律师的演说。
一部历史如要记录长时期,或包罗整个世界,那么写史者必须放弃对个别事实的描写,并用抽象观念来简化自己的叙述。这不但要省略大多数事变和行为,还要用“思想”概括一切,以达到简明的效果。
2.实用的历史。我们研究“过去”时,是以着眼“现在”为酬劳的。历史上世事变迁,但其中有一个普遍、内在的联系,这使发生过的事属于“现在”,而非“过去”。所以,实用的反省使对“过去”的叙述富于“现在”的气息。人们常常希望从历史中获得道德训诫,而史学家就是给人们这种训诫的人。但经验与历史告诉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国家没有从历史中获益,没有按历史法则行事。每个时代的状况都是特殊的,这使它自己考虑自己的行动和决定成为必要。笼统的法则不能涵盖纷至沓来的一切重要事件。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风气,与我们时代的风气迥然不同,因此,反省的历史一再出现,前后相继。
3.批判的历史。它是德国现在盛行的治史方法,批判各种历史记述,检验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研究者能够从史料的字里行间寻出记载中没有的内容。这种“深度批判”支配着德国语言学和历史学,人们曾借“深度批判”来推行反历史的妄想谬说。
4.部分的历史。艺术、法律和宗教历史中的观点是普遍的,是向世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