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的作用,培养并鼓舞了一大批同沙皇反动统治进行英勇斗争的青年革命
家。它甚至对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季米特洛夫)世界观的形成也起过很
大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伦理学说毕竟不是科学的,它是一种超
阶级、超历史的人性论的道德观。它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明显错误——
把人仅仅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之一。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
义制度,主张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他相信俄国发展的
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幻想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实际
上,他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他把农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
为一谈,他的关于俄国可能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不是
俄国本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是从否定之否定这一辩证法
规律推导出来的。不过,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同革命民主主义不可分割地联
系在一起的。因此,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50—60年代俄国的具体条
件下,是起了历史进步作用的;尽管他的这些错误观点对以后俄国革命和马
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总之,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
革命理论家和革命实践家。正如普罗米修斯为了使人类得到光明而盗天火一
样,车尔尼雪夫斯基完全为了寻找指导革命斗争的理论,为了解救苦难深重
的俄国人民而辛勤地从事理论探索和著述。当然,由于落后的俄国社会条件
和长期流放的限制,他虽然是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代人,但他的思想却
始终未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他的哲学思想虽
然包含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虽然在许多地方超过了费尔巴哈,但总的来说,
他仍然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严重影响,不能做到把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社会历史观虽然包含有不少历史唯物主义因
素,但基本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合理的利己主
义”理论,乃是这种唯心史观的最明显的具体表现。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287 页。
… Page 40…
五、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先驱
1。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德国的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
阿瑟·叔本华(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人。祖籍荷兰,出生在德国的但泽(即今波兰格坦斯克),父亲是个银行家,
1805年因经商受挫,精神忧郁,自杀而死。母亲约荷娜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一
个小说家,但叔本华与其母亲却因性情不合而不睦。父亲曾对叔本华寄以厚
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商人,1800年送他到汉堡一所有名
的培养未来商人的学校读书,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叔本华对经商不感
兴趣,却对文科学习兴趣很大。1807年进一所文科中学学习。1810年入哥廷
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1814年以《充足理由
律的四重根》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哲学
和佛学。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当时德国各大学讲坛大都被以黑格尔
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所把持,叔本华对此不满,欲与之一争高低。他将自
己的授课时间故意选定在黑格尔授课的同一时间,意图对垒较量。结果遭到
惨败,愤而离开讲坛,靠父亲的遗产生活,独自从事学术研究。1831年8月,
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
埋头研究与写作,孤栖于一个小旅馆里,以狗为伴,终其一生。叔本华的主
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
《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加与补充》(1851)等。其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最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哲学。
叔本华对自己的哲学颇为自负,声称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
同的哲学方法,从而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发生根本的转折。他因此认为自己的
著作,特别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必为后人一切著作的源泉。然而
在40年代以前,叔本华一直被人冷落,他的著作出版后往往无人问津。随着
19世纪40年代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急剧变化,人们已由对理
性的信任转入对现实的不安与忧虑。叔本华的哲学因适应了这种忧郁的悲观
主义情绪而受到欢迎,叔本华本人也因而声名大震。他70岁生日时,收到来
自世界各地的很多贺词。临去世的前一年,他又看到自己的著作《作为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第3版受到空前的欢迎,感到非常欣慰。他在这一版的序言
中,对自己的哲学命运作了总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而
我看到这第三版时,已经72岁了。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特拉克的名言
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我最后毕竟也走到了。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
已心满意足了。”
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而去世,享年72岁。他的临终遗
言是:“希望爱我哲学者能不偏不倚、独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学”。
(1)唯意志主义的本体论
叔本华认为,在他之前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客体出发引出主体,就是从
主体出发引出客体,二者必居其一,但各有其谬误之处。他既不想从客体出
发,也不想从主体出发,而是想从表象 (即现象)出发,他在《作为意志和
… Page 41…
表象的世界》中提出的命题是:“‘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
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他认为,人所认识到
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就存在着的东西,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
的东西,它们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着。例如,人的确知道有太阳、地球,
但是人所知道的其实“并不是太阳、地球,而永远只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摸
到地球的手;人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只存在于对另
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象者。也就是人自身”。他把自己哲学
的出发点,建立在“世界是我的表象”上,认为只有这一点,才是无可怀疑
的真理。“一切存在物,即整个世界,只是观察者的观察物,简言之就是表
象,——没有比这更无疑问,更无依赖于一切其他东西,更不需要证明的真
理了。”
由此,叔本华把经验和科学的对象都归结为表象(现象)世界。在他看
来,科学总是用因果性、空间、时间、杂多性、必然性等等范畴去解释它们
所研究的对象,把它们说成似乎是具有客观特性的东西,其实这些范畴只是
存在于主体之中的,是主体所先天地固有的。正因为如此,由这些主观的范
畴来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必然是主观的东西。它们之作为对象而存在
必然依赖于主体,它们只能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之中。叔本华象康德一样,强
调借助理性的概念、范畴等来进行认识的科学和哲学只能及于现象而不能达
到自在之物。就实在性而言,科学与人们的主观幻想和虚构的东西之间没有
原则的区别。因此它们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叔本华从这一命题出发,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
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主体认识一切,却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主体是世
界的支柱,是一切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就人而言,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
是客体,在他认识着的时候是主体,在他被认识着的时候是客体,因此人的
身体就是客体,我们人也是表象。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乃是由两个不可
分的半面构成的,一个半面是主体,一个半面是客体,两者“存则共存,亡
则共亡,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总之,主体和客
体是作为表象世界的两个不可分的部分。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客体有时间、
空间的形式,并通过时空而产生杂多;主体不在时空中,它在每一个表象者
身上是完整的,不可分的,因而是单一的。但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每
一部分都通过另一部分才存在,才具有意义。
叔本华还断言: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是由于理性的混乱所产生;“自
然的素朴的实在论”关于物质可以离开心灵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观念是一种
流俗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纠正。他认为,在我们想到物质的时候,实际上,
我们只是想到了考察物质的主体。
叔本华在说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的时候,一再表示,这仅仅
是世界的一个方面,虽然形形色色,五彩缤纷,但只是表面的,并没有揭示
世界的本质。还有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