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临的严重问题。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为争取国家独立、民主,积极寻求
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时的中国哲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从传统的经学
形态向近代哲学的新形态转变。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一
批开明的地主阶级思想家活跃于思想界。他们要求打破封建主义的思想禁
锢,主张“更法”、“变古”,救亡图强,振兴民族。他们在哲学上都强调
变易,注重实行,魏源等人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西方资本主
义的侵略。他们对中国近代哲学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为近
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革命思想家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
教关于“上学”观念和“平等”思想以宣传农民的革命要求。主张变易的辩
证法因素,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无情批判,要求平等的社会思想,是洪秀全思
想中包含的积极合理的成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封建知
识分子,提倡西学,主张变革,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产生作了一定的
准备。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最
早在中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哲学思想,他们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
奠基人。维新派的思想家们反对封建顽固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
上学,把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与西方近代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进化
论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从而摆脱了古代经学的形式。康有为的
“三世”说是较系统的历史进化论;谭嗣同也主张变易哲学,宣扬“器变道
变”、“一切皆变”的思想;严复则通过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播西学,他
所宣传的进化论哲学,说明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根据进化的规律进行变法
维新,从而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中国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普遍接受
的理论。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则进一步把中国近代资
产阶级哲学推向前进。
日本近代哲学起始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
时代初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大量吸收、移植西方的哲学。
有“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之称的西周,移植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尝试建立自
己的哲学体系;他从穆勒的功利主义出发,提出了有名的“人生三宝说”;
他在汉译西方哲学术语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把西方的Philosophy译为
“哲学”。有“日本的伏尔泰”美名的福泽谕吉,传播了英国的经验论和功
利主义,大力宣传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以“天赋人权说”为核心的社会政
治思想;他的“文明论”,对日本走向独立富强、文明开化和实现近代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东洋卢梭”之誉的中江兆民,输入了法国机械唯物主
① 参见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2 版,第6 — 7 页。
… Page 6…
义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他的自由民权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对
自由民权理论在哲学上所作的概括,中江兆民的唯物主义哲学给日本思想界
以巨大的影响,成为明治80年代以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先导。
19世纪中叶的朝鲜,由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商品
货币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也打破了封建的精神支柱—
—朱子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富国强兵、振兴国运已成为当时的历史使命和时
代的潮流。顺应这种时代要求,产生了开化和文化启蒙等思想。崔汉绮的唯
物主义哲学,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当时社会上出现
的“开化”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朝鲜近代哲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崔济愚的东学思想,反对正统的朱子学和天主教,是具有反封建、反侵
略内容的进步思想,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金玉均所倡
导的开化思想及他所领导的甲申政变,揭开了朝鲜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
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印度近代哲学发端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一
些宣传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
的哲学理论,一般追随先前的、传统的形式。被尊称为印度“启蒙运动之父”
的宗教改革家罗易,在继承奥义书一神论的基础上,摄取了伊斯兰教、基督
教的思想因素,主张崇拜唯一的、永恒的、不可名状的理性实体——梵。他
创立的梵社及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宗教改革和哲学改革思想,标志着
印度近代哲学的发端。达耶难陀是印度启蒙运动又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宗教
改革家。他批判了封建官方的哲学代表,即传统的吠檀多一元论,并对它进
行了改造,提出了多元论吠檀多理论。达耶难陀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振兴印度的民族精神,喊出“回到吠陀去”的口号,主张以吠陀的精神重建
印度教,改良现实的社会。随着宗教与社会改革运动的不断深入,在印度思
想界出现了一批有很高造诣的哲学家,使印度哲学在近代的发展达到高峰。
… Page 7…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黑格尔于1831年去世以后,他的学生继续传播黑格尔主义。到了1840
年,黑格尔主义的独占地位达到了顶点。但差不多在同时,黑格尔学派开始
解体,分裂为右翼即老年黑格尔派和左翼即青年黑格尔派两个阵营。老年黑
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辛里克斯 (1794—1861)与加布勒(1786—1853)
等人;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有施特劳斯、鲍威尔兄弟,后来又有施蒂纳,
费尔巴哈起初也属于这一派。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主要是由于政治斗争引起的。老年黑格尔派代表着
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级势力,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及其精神
支柱——宗教的坚决捍卫者。他们把普鲁士国家说成是世界理性的体现,基
督权力的体现,因而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派关于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教分
立的进步要求。青年黑格尔派则代表了激进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发展资本
主义,主张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批判贵族的专制国家,并认为首先应批判其
精神支柱——基督教。他们从黑格尔的哲学中提出了他们认为是革命的理
论。他们对宗教的批判,虽然是在哲学语言下进行的,但已不是为了抽象的
哲学目的,而是为着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
青年黑格尔派在反对宗教,反对封建统治,要求废除等级特权,实行资
产阶级改革,以及个性解放 (即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等方面的思想是一致
的,但在他们内部仍然存在不同观点的争论。最初的争论是围绕福音神化展
开的,后来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
还是“自我意识”?其中除费尔巴哈外,其余诸人都是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
立场上,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片面来反对黑格尔。按照黑格尔看法,“绝
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在人类社会历史这个范围内,民族精神无意识
地创造历史的活动则是所谓“实体”阶段,而哲学或哲学家则是所谓“自我
意识”即“主体”阶段。以施特劳斯为一方和以鲍威尔为另一方的争论,就
是在“实体”和“自我意识”问题上各持一端,针锋相对。
(1)施特劳斯的宗教与哲学观点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 (1808—1874)在大学时就对宗教的研究
发生了兴趣,后来在大学讲授神学,并从事耶稣的研究。1835年,他的《耶
稣传》第一版问世。这部著作是第一部超出正统黑格尔的著作,它的出版是
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先声,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施特劳斯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第一个在德国起来批判宗教的人。
他承认黑格尔关于福音书中的神话是哲学的譬喻,但他进一步提出了研究这
些神话是怎样形成的任务。他认为,耶稣的神话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在犹太
人中间存在的由“救世主”来挽救世人的希望,这个神话是耶稣死后被附会
在他身上的;另一个来源是耶稣这个历史人物对当时人所留下来的深刻印
象,使人把这些神话与他的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因此,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
神话是被编造出来的,而且那些编造它们的人,很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
编造。福音书中所有关于耶稣一生的活动和事迹 (除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旅行
和死于何处之外)的记载,什么耶稣的奇迹和超自然的行为 (如使死人复活
等),实际上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关于对耶稣的种种虚构和神话传说,
… Page 8…
他认为无非是民族或团体的精神借福音编纂者的口说出来的,就是说,基督
教是不自觉的精神“实体”的产物。这就是后来布鲁诺·鲍威尔所说的施特
劳斯是以黑格尔哲学中的“实体”作为他的立论的依据。总之,按照施特劳
斯批判的结果来看,福音书中几乎没有剩下什么可以证明其历史真实性的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