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生活习俗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植历史。早在公元前 5000年以前的文化遗址中就已经有小米的遗物出土 

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小米有两种:一种是不粘的小米;一种是粘的 

小米,俗称之为糯小米。除了小米之外,在我国北方还种植有小麦。小麦种 

植并不始自于中原地区,而是西亚、南欧、北非一带居民经常种植的谷物之 

一。大约在商周之际,由西而东,传至西域,再由西域传至中原。考古工作 

者在我国西域的一个名叫楼兰的地方,发现了一批古墓,其时代约在公元前 

3800年前后。古墓中就出土了圆锥、二体两种小麦。这说明我国的西域地区, 

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知道小麦的种植技术了。小麦传至中原地区,大约在 

商周之际,因为在这时的古代文献里,已经有关于小麦种植和食用的记录。 

小麦的种植区域,首先是以西域为主,其次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北方地区的 

第三种经常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高粱。高粱,不择地,耐旱涝,它的杆高,可 

以作烧柴、建筑材料和制作用具的原料,高梁还可以用来酿酒。因而从很早 

时间起,这种作物就成为我国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之一了。在山西、河南、河 

北、辽宁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已经发现这种作物了。我国的高粱, 

经过培育,也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粘性的,一种是不粘的。前面一种高粱, 

除了这个名称之外,还有一个俗名,叫作糯高粱。不粘的品种产量高些;但 

口感不好,而粘性的高粱,虽口感好,但产量较低。居民从广种广收的角度, 

多喜欢种植不粘的高粱,故一般人只知道我国有不粘的高粱,而不知道有粘 

性高粱。我国北方的第四种粮食作物是豆类。我国的豆类种植有一个发展的 

过程,其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在中西之间尚未有正式交通之前,我国的豆类 

品种还是不太多的。主要是毛豆,也即黄豆,其次是蚕豆,也即大豆,再其 

次是红豆。中西之间交通以后,才有了豌豆、绿豆、胡豆等品种。 

     在我国南方,土地潮湿,多雨,空气湿度大,水源充沛,种植小麦、小 

米这些农业作物显然是不适宜的,而种植大米、薯类、茎块性植物则得天独 

厚。因此之故,大约公元前7000年左右开始,我国的南方已经开始种植大米、 

白薯、南瓜等食粮作物了。大米,在未脱壳以前被称作稻,也称作水稻,因 

其性喜水的缘故。早在公元前5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已经出 

土水稻了,而且还是晚籼稻,以后又有了粳稻品种。 

     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是一片高原。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高, 

无论是种植小麦还是种植大米,都是不适宜的。这里的居民为了生存,除了 

大力发展畜牧业之外,还在农业方面为繁荣祖国的农业作物品种,作出了自 

己的贡献。在这个时期,这里已经有了青稞的种植。这个时期,在青藏高原, 

由中原引进的大麦也开始大量生产了。大麦属于燕麦的一个品种,产量高, 


… Page 87…

耐旱,是这里较为理想的种植作物之一。 

     主食制作在这个时期,西方的居民在主食制作方面,总的说来是很单纯 

的。面食方面,一般是只做饼、烤饼、面块、面包等;而米类则较少,一般 

是用来煮稀饭,或作干饭。用来烹调的锅也极为简单,只见到过烤面包的锅 

和炕饼的炉。在这个时期,中原的居民在主食烹调方面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炉子的问题。大约从北京猿人开始,我国的居民就开 

始掌握了火的应用。然而,直到夏代以前,我国的居民并没有真正地用过煮 

饭的炉子。人们要做饭,通常是将装食物的陶罐安放在三块石头上,用明火 

来煮。稍有进步,也只是将锅的底部再加上三只腿,放在明火上烧。比如我 

国新石器时代的鬲、鼎、甑等,它们的底部都有三只腿,就是起这种作用的。 

用这种方法作饭,无法控制火苗的方向,也无法控制火温,其烧治的菜肴的 

味道可想而知。夏朝以后,我国的锅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平底的锅, 

圜底的锅。这些说明,我国的居民已经出现了可以在室内生火做饭的炉子了。 

我国最早的室内炉子是什么样,现在已经不可知道了。然而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的炉子,其形制是比较明确的:炉子外围是一个平台,其正前方是一个 

炉膛,其上方是置锅的灶口,在炉膛的下方,有一个透空气的通风口。这时, 

我国中原地区的炉子大都很高,约有一米。这种炉子不受风力影响,火力集 

中,能调节火温,为应用烹、煮、炒、炸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制做主食的锅,在我国前后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在夏代以前,我国居 

民制作主食,一般只有煮、闷、蒸三种方法。煮,是将食物放入锅中,里面 

再加上很多的水,通过加热水,再将食物煮熟。这么做出的饭是稀饭。闷, 

是将锅里放适量的水,再放食物,放置火上,让水加温,当水快干时,食物 

也熟了。这么做出的饭是干饭。在这个时期,这种方法并不常用。第三种方 

法是蒸,即将放入水中的食物,尤其是小米,煮到半熟之时,将其打捞出来, 

再放到一种有畀子的锅上去蒸,利用蒸气将半生的食物加热至熟。与此相适 

应,在锅这一方面,就出现了三种常用的锅:用来煮食物的是圜底的陶罐, 

它的学名叫“鬲”。除了“鬲”之外,还有“钵”、“豆”。用来闷饭的是 

底稍为平一些的陶罐,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相应的学名,有些人将“豆”化 

到其名下,这还需要再讨论。用来蒸饭的是两层的,底下还是鬲,而在鬲之 

上,通常还要再坐一个有箅子的盆状物,这个盆状物是可以从鬲上取下来的, 

学名叫“甑”。另外还有一种器皿,其形制和甑有些相似,而功能完全相同。 

还有两种器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是由锅和灶一块组成的,即下面是灶, 

而上面是锅,它们是联体的,这种器物名字叫作“釜灶”。一种是底下有足, 

通常是三足或四足,上面为平板,有挡,和现在的平底锅有些相似,学名叫 

做“盘”,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流行的。如新疆出土的几件方形承兽盘等, 

就是这种器皿。总的说来,到这个时期,锅的形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质 

料已经不用陶器了,而是用铜或铁的质料了。 

     副食和菜蔬蔬菜是食物组成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古代居民很 

早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所谓“饥馑”的“馑”字,就是指蔬菜歉收而言的。 

 《尔雅》曰:“菜不熟为馑。”说明我国居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相当重 

视蔬菜的食用了。春秋战国时代,居民的副食较之以前有了一些变化。首先 

是蔬菜的品种发生了变化。除了野菜之外,一些种植的菜已经摆上了桌子, 

并且经常化。通过文献,我们知道,这时居民常食的蔬菜有20多种,这是通 

过研究《诗经》得出的结论。常见的蔬菜有5种,即《素问》中所提到的“五 


… Page 88…

菜”:葵、藿、薤、葱、韭。葵菜即现代人们称之为冬寒菜的菜,它的学名 

叫“冬葵”。直到唐代以前,居民还是以这种蔬菜为主要蔬菜,故《齐民要 

术》中详细记载了这种菜的种植工艺。唐代以后,居民嫌它性太滑,不益人, 

渐少种植。第二种常见的蔬菜为“藿”,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大豆叶子。这是 

一种常用来做汤的菜蔬,如《战国策·韩策》就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 

与藿羹。”其中的藿羹,就指的是大豆叶做成的汤。 

     除了以上5种大菜之外,通过一些文献,我们还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里的居民还种植蒜、蔓青、萝卜、南瓜、冬瓜、黄瓜、苦瓜、丝瓜、芹菜、 

花生等。在这个时期,我国所种植的蒜是小蒜,也称“卵蒜”,产量较低, 

较之东汉以后由西域移植过来的大蒜,质量要低,产量也低。蔓菁即《诗经》 

中所说的“葑”。这种蔬菜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蔬菜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居 

民很喜欢吃这种蔬菜,如《吕氏春秋·本味篇》就说:“菜之美者,具区(太 

湖一带)之菁。”这种菜在三国时期还在流行,诸葛亮认为这种菜在冬天里 

可以当主食。唐代的杜甫也吃过这种菜,故其诗曰:“冬菁饭之半。”看来 

杜甫不仅是将其当菜吃,而且是将其当饭吃。在春秋时期,中原居民把萝卜 

叫做“菲”,并培养了许多优良品种。在春秋战国的诸菜蔬当中,菰的种植 

要算是比较特殊的了。菰,又叫生茭白,这是一种水生的植物,秋天开黄花, 

结籽可碾米,又称“菰米”,是一种滑腻芳香型的食物。春秋战国居民喜欢 

用其煮稀饭,被称作“九谷”之一。这里所指的蔬菜,是指其基部的嫩茎, 

洁白甘脆,即茭白,这是作蔬菜的。还有一种蔬菜,在这个时期刚刚出现, 

即白菜,它的学名叫“菘”,也即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吃的大白菜。在春秋 

战国时期,白菜的品种还不是很好,而至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好的品种, 

从而成为居民的常吃菜蔬之一,故梁陶弘景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必须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原的居民还没有掌握炒菜的技术,因为到目 

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用于炒菜的尖底锅,以及用来炒菜时翻菜的锅铲。这个 

时期,居民大多是将蔬菜腌着吃;或者作为配菜,生着吃;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