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计论]
偷梁换柱是用偷换的方法,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在历代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活动中,常被用作奇谋妙计,来取胜敌人,解决矛盾,平息事端。它常常能迷住敌人的眼睛,致敌于死地。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1)
表面上讥讽此事物,实际上骂彼人的战术
计曰:“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解曰:强者要使弱者服从,必须使用警告的方法。以适当强硬态度临之,可使对方服从;越是断然处事,越能使对方服从。
意在言外,话中有话,不必破口大骂,也不会出口成脏。
拐弯抹角,点到为止,就能达到说话的真正目的。
“指桑骂槐”,字面意思是指着桑树骂槐树。很久以来,它已成为含沙射影、拐弯抹角骂人的代名词。
中国人骂人是很讲究艺术的,不必出口成脏,也不用破口大骂,利用拐弯抹角、旁敲侧击,就能达到骂人的目的,这些骂人的艺术大都以俚语、谚语或歇后语的方式表现。例如:
乌龟请客——尽是王八。
脸上写字——表面文章。
盲人上街——目中无人。
口传家书——言而无信。
轿子里打拳——不识抬举。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话中有话,表面上好像不是在骂人,实际上是意在言外,“指桑骂槐”,而且还骂得生动传神,入木三分。
“指桑骂槐”的方法,还有“借古讽今”、“明褒暗贬”、“绵内藏针”等等。总之,它就是一般人最常说的“指着秃驴骂和尚”。
作为一种计谋,“指桑骂槐”是一种用“杀鸡儆猴”的手段严肃法纪,树立权威的策略。也就是说,它是“三十六计”中间接训戒部属以使其敬服的谋略。
“指桑骂槐”计策设想的依据是,率领尚未驯服的力量去作战,如果调动它,它不理睬;诱之以利,反启其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严责他人过失,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的暗示手段发出警告,迫使它敬畏顺从。
因此,该计的诀窍是:强者慑服弱者,可以用告诫示警的方法诱迫它。适当地采取强硬的管辖手段,可以得到部下的响应和拥护,在危险关头,也可以得到部下的顺从和敬重。
古往今来,许多故事都说明了“指桑骂槐”在建立威信、驾驭部属时的重要作用。
商鞅为秦孝公变法,树木以立信,百姓遵守法令,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终于灭了六国,统一天下。
孙武为吴王阖闾训练女兵,虽然三令五申说明号令,不料宫女皆嬉笑不止、视同儿戏,于是孙武下令斩杀两名队长,以树立威信,从而一群宫女变成一队精锐的士兵。
韩信被刘邦重用,筑坛拜将之后,因出身低贱而被一班老臣武将所轻视,韩信为树军威,斩杀犯军令的监军殷盖,从此将士顺服,接受指挥。
在现代商业社会,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讲究统一、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因此,没有严明的纪律和制度就很难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秩序。步调不一致,纪律不严明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要遭淘汰。
从这一点出发,“指桑骂槐”一计在商战中可以引申为:实力强大的,可以用警戒的方法加以诱导,适当强硬的言行,严厉果敢的措施,可以使竞争对手、顾客和下属拥护、顺服。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2)
家丑外扬令人信服
常言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偏偏有的人花钱做广告不是为了买好,而是为了揭自家的短。1991年元旦前后,河南省开封市五福商店先后花了1500元,在《开封日报》上做套红广告,登出一封顾客的批评信,请广大消费者协助监督全店职工。这可是件新鲜事,成了开封市大街小巷谈论的话题,人们纷纷赞许开封市五福商店敢于揭短,勇于改正错误的做法,对这家商店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同情。一个月后,开封市五福商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这一“捂”与一“揭”的作法,虽在一字之差,却使这家商店“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便知,这是一家以经营四季应时糕点和传统风味食品而名扬开封的老字号店,但是近几年,人员不断更换、管理不善、服务质量日益下降,“老五福”面临垮台的厄运。经理面对这一局面,采取变压力为动力的作法,大胆登了批评的广告,激发了广大职工争优创先的积极性,使“老五福”重振雄风。
社会在不断变化,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作为威慑术的指桑骂槐,不知还有没有杀一儆百的威力?作为经商中艺术的指桑骂槐,还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营效果。
奖罚分明,激励职工
1989年10月,以抓质量闻名全国的浙江省杭州万向节厂,向全厂发了两分通报。
第一份大意是:今年年初,厂部号召全厂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并决定以节约的10%作奖励。锻造车间领导和职工响应号召,积极努力,2—6月份全车间共节约钢材296吨,约合人民币74046元,因此,奖励该车间7405元。
第二份的主要内容为:厂里年年开展禁赌教育,尽管如此,6月份仍发生两起。为严肃厂纪厂规,教育本人及全厂职工,厂部将多次赌博仍不肯悔改的董某等4人开除本厂,留用一年,并各罚款500元人民币,对另外3人做警告处理并各罚款500元人民币。
这两张通报在职工中震动很大,反映强烈。因此可以说,通过处理几个人,奖励一车间,教育了全厂职工。同时也说明,只有“奖得震动,罚得心痛”才能真正起到激励、警诫作用。
杭州万向节厂将“指桑骂槐”的权谋思想,运用到奖和罚两方面,正是把“指桑骂槐”一计灵活运用的最佳体现。
现代企业领导,有时不免会遇到部属抵制、漠视或故意捣蛋、扯后腿、浇冷水等困扰,以致造成人多嘴杂、号令不行的尴尬局面。为了统一行动,严明纪律,往往必须表现魄力和威信,惩罚一、二不驯不服之辈,“指桑骂槐”借以警诫其他的人。
[计论]
指桑骂槐是在和自己有关或激于义愤,对不能不骂的人,而又不便公开骂的环境里,为排泄胸中的愤懑,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什么,表面上是骂这件事物,骨子里却骂那个人。它属于一种骂人的艺术,目的是不作正面冲突,而是旁敲侧击的手法,介乎批评与谩骂之间,其态度没有批评那样冷静,也不像谩骂那样泼辣;就是骂也骂得高明,纵使令人听了咬牙切齿,却也抓不到反抗的把柄。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1)
假装愚痴笨拙,趁机攻之的战术
计曰:“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也。”
解曰:与其硬显聪明而轻举妄动,不如假装凝傻,举止收敛。把变化的心计藏在心底,不形诸于外,就像夏天的雷云静静地蓄势待发一样。
难得糊涂,假装糊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装聋作哑、装疯扮傻、心里明白却假装痴呆,就是“假痴不癫”。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国亡,忍辱负重到吴国去做吴王夫差的奴仆,他故作顺服,并为夫差尝粪识病,方才换得人身自由。勾践归国后发奋图强,最终灭吴复国。
军事家孙膑受庞涓陷害,被剜去髌骨,困于猪栏。他装疯卖傻,甚至抓食猪粪,骗过了庞涓,才得以逃出虎口。
勾践与孙膑,表面上装疯装痴,碌碌无为,以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避免政敌对自己的警觉和迫害。
“假痴不癫”用于军事斗争,常作为老成持重的谋略。“假痴”就是装聋作哑、忍受轻蔑、不动声色;“不癫”就是不轻狂浮躁,不冒失乱动,坚守不出。
古人认为,当进攻时机未到时,应镇静如同痴人一样。如果癫狂作态,冒失乱动,就会暴露战机,引起猜疑,导致失败。因此,假痴不癫之计的诀窍便是:宁可伪装糊涂而不行动,也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动。要镇静沉着,不露机锋,好似入冬的云雷积聚、待春而发。
“假痴不癫”一计不仅用于应变对敌,还用于安抚士卒、稳定军心。
宋代,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北宋名将狄青征伐蛮族首领侬智高时,大军刚到桂林以南,他就假装拜神祷告说:“这次用兵,胜败没有把握。”
于是狄青拿了一百个铜钱向神许愿:“如果能大胜敌人,这些钱扔在地上,钱面都要向上。”左右官员都劝他别这样做:“如果钱掷得不如意,恐怕会影响士气。”狄青不听,在千余人的注视下,他突然挥手掷钱,结果一百个铜钱全都是面朝上。于是,全军欢呼,声音响彻山林原野。
狄青也异常兴奋,回头命令左右侍从拿来一百个钉子,依照铜钱分布的疏密,用钉子把它们逐个钉牢,盖上青纱。狄青亲手加了封条,说:“等到凯旋回来,一定酬谢神灵,收回铜钱。”
后来,狄青平定了邕州,率领部队回来,按原先所说的那样,把钱取回。他的部下一看,原来那些钱两面都是一样的。
在现代,有许多时候,许多场合也需要人们精明其内而愚呆其外,虽是足智多谋,却又深藏不露。因此,“假痴不癫”计为我们进行商战提供启示:宁可假装不知道竞争对手的敌意或市场对自己的不利而不行动,也不要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应当暗中筹划准备,不露声色。
兄弟相煎,顾客“受欺”
美国的服装商德鲁比克兄弟开了一家服装店,他们的服务十分热情。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装店的门口,向行人推销。但是,这兄弟两人都有些“聋”,经常听错话。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2)
经常会出现,两兄弟中的一个,热情地把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