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对古文明遗存主要还是依靠被动的保护,而不是主动的保护:
往往在引起人们注意了以后,就是蜂拥而至的游客;然后就是拯救、复兴这些建筑,同时也
造就了一大批假古董。难道这就是唯一的出路吗?我想不是!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把发展经济与保护古文明遗存结合起来,其中有成功
的例子也有比较多的败笔,那么在现代如何保护古文明遗存以及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文明?
  葛剑雄:今天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了一些钱。我们的文化程度提高了,也才有更多的
人意识到保存古代文明的价值。交通发达了,古文明遗存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我们也就
可以同时通过多种方法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式的保护。为什么中华民族就不能自觉地保存我
们应该保存的历史文明呢?这个问题是我始终在考虑的!对未来,我本人一直是非常乐观的。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积极保护的措施,例如安徽某地有条措施:凡是到您家里(民居)
的游客人数都有登记,到年底分红的时候,到您家来的游客人数越多,您拿的钱也越多。因
此这里的老百姓也对保护古文明遗存持积极的态度,外商来买还不同意,他们自己就把保护
和开发结合起来了。相反,有的地方呢,因为政策不落实,老百姓就只想着把老房子拆掉,
为什么呢?因为旧房子不拆掉就没办法造新房子。还有些地方因为缺乏规划,老百姓盖的新
房和古建筑混建在一起,现在为了申请世界文明遗产,又得拆新建旧,乱来一气。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特定行业或者一种建筑方式,它们的消失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比如历史上有一种手工做碗的,现在就不现实了,除非是作为手工艺品来收藏。因为现代社
会的家庭,一般是什么碗便宜买什么碗,手工做碗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还有很多表演
的形式,如锣,现在就只能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来看待了,不可能与现代城市里的卡拉 OK、
电影、电视片竞争。所以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品来珍惜、来对待。我们决不能因为人
类怀念历史,就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停留在过去,而应该希望我们的社会进一步发展。而且,
也只有通过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也才能自觉地留住我们即将消逝的远去的家园。
  ●记者:不同的人对古文明遗存保护的态度与方法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发达地区与欠发
达地区。作为对历史地理学术有专攻的学者,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葛剑雄:我想是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保护方法,关键的问题是当地老百姓和政府官员的
自觉意识。对于学者而言,我们应该深刻地反省——我们是不是真正有了一种人文的关怀?
一些学者经常指责当地的老百姓不懂得爱惜祖先留下的古文明遗存;经常也有人住在城市的
高楼里面却又向往农村的田园风光。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就经常对他们说,真要让您到这
样的农村住上一年半载,愿意吗?我想没人愿意。这些建筑都是只能看不能住的,难道这里
的主人就没有权利改善他们的生活吗?为什么要让他们住在这样风吹雨打、朝不保夕的房子
里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像我们一样,用上自来水、抽水马桶,用热水洗澡,甚至用上空调?
他们也要生存、生活,也有追求、改善自己处境的权利。同时我们也看到,历史不可能将什
么东西都留下,都留下来也没有什么价值。假如现在北京的房子都是四合院,福建、湖南的
建筑还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们现在珍惜这些古建筑,因为它们越
来越少!不是什么样的古建筑都应该保护,我们应该保护古建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保存的
方法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当地人怎么怎么做,我们都是这些历史文明的传承者,都负有保存文
化传统的历史责任。
  我们对待古文明遗存,既不能做伪君子,也不能做书呆子。做书呆子就是只知道一味地
消极保护而不开发利用,不考虑当地的生活实际需要;做伪君子就是自己可以享受城市的现
代文明,你们却只能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这都是不应该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明白
保护和利用古文明传统同样的重要。
                                 (实习记者梁清富)
                   编者旁白
  7 月下旬,自南京往银川,西安是中转。两段航程,截然不同的两种视觉。南京到西安
自然一路葱茏,满目皆绿,且富有不同的色调和层次。可是自西安起飞后,绿色顿失,扑目
而来的,只剩一种颜色:黄。那种单调的、大色块的黄,如此乏味,却无止境。说起来,天
是高蓝,地是玄黄,天地之际,正可靠在背椅上一边饮咖啡,一边欣赏这色调的反差,可是,
有心情吗?眼睛先是注视着黄河,一线瘦弱,在山丛中孤寂地绕圈,令人感慨。尔后,黄河
远逝,逝不去的惟有黄土。它一直随我到下飞机,环顾机场四周,静寂之外,除了风萧,还
是苍黄。
  是在飞机上就想起阿姆斯特朗的那句话,这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在他从登
月舱向月球迈出第一只脚时,说:这一步,对个人来说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
巨大的飞跃。作为人类登月成功抑或人类征服自然的又一胜利的象征,这句话在他脱口而出
的当时,就随无线电波传遍了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我现在想起的其实并不是这句,而是
另外一句:当他转过身来,在黑色的无边无际的茫茫的宇空中,发现几十万公里之外有一颗
蓝色的星球,他意识到这就是地球。看起来,它是如此的孤寂,然而,它却是我们惟一的生
存家园——阿姆斯特朗如是说。
  人,大约总是在某个契机下才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虽然 1960 年代是美国生态运动勃起
的时代,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就在这个时代问世,并引起轩然大波。但我想阿姆斯
特朗这番由衷感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角度,从月球上看地球。这正好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
话:没有死过,就不知道生的价值;没有离开过地球,就不知道地球的价值(大意)。至于我
自己,环境意识的萌生,一直迟延到 1997 年——这使我感到很不好意思——那是新疆之行
的结果。浩瀚戈壁,了无人烟,生态荒凉,更兼无止境地抽取地下石油,让我情不自禁对环
境问题产生关注。记得有一次谈到能源问题,同去的我单位的一位领导说:将来科技发达了,
从戈壁滩上抓一把沙子,都能变成能源。这样天真的乐观主义我无法认同,科技并非万能,
它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时带来的问题会更大。离疆时,我选择了火车,想从地面好好看看
戈壁。整整一个白天,看够了戈壁的广袤和苍凉。想到这么大面积的地域废在这里,无以利
用,而东部却又土地紧张,人满为患,不由得产生深深的无奈。可是,荒废的记忆还没逝去,
眼前的景象又让我发慌。所谓“两湖熟,天下足”。当我从长江上岸,由宜昌经高速公路去
武汉时,亲眼看到这富庶的土地给高速公路切割得七零八落。虽然,我无法确切知道这路要
占去多少田地,但,想着中国各省份那像蛛网般辐射的高速公路,想到它每伸展一分,可耕
地就萎缩一寸,心不禁随之萎缩:我们到底还剩多少地可供鲸吞?何况除路外,每一个城市
都在无止境地扩展,而城市的数目又在不断增加。
  这次到银川,为了编书,“人与世界”卷有有关环境的词条,我选择了它。在宁夏的几
天,编委对生态问题都感同身受,因为车行处常常可以看到黄沙和土壤的交锋,以及土壤不
敌而被沙化,另外就是水资源的匮乏。两个多月后,本书编委移师桂林,在从机场去市区的
路上,出租车司机的随同,一个 30 多岁的女性,喋喋不休地向我们介绍桂林有什么吃、有
什么玩。说到吃,提及野生动物。这些也能吃?我不禁质疑。这女子大不以为然,一边吃着
盒饭,一边振振有词:有什么不能吃?该吃就吃,人不就一辈子吗?对话当然无法继续,彼此
差距太远。但这也不能完全怪她,她头脑里压根就没有一点生态意识。谁给她灌输过?
  谁给她灌输过?这的确是个问题。昨天的课上,面对教材上歌德的话:艺术家既是自然
的奴隶,更是自然的主人。我有意识岔题,把主语“艺术家”置换为“人”,让学生谈谈看
法,以此做一次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测验。果然有学生对这样的陈述表示认同,认为不言而
喻。于是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意思大概是:尽管从历史上看,人的确是自然的奴隶,如
原始社会,后来也的确成了所谓的主人,如工业文明兴盛以来。但这种意识包括陈述是有问
题的。如果人从奴隶到主人,这就意味着,自然变成了奴隶。人类一旦以主人自居,而把自
然仅仅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取用对象,并以奴役的方式对待它,那么,这个奴隶是会反过来
向人类报复的。事实也正如此。下面就谈了我几次出行所见所闻的生态感受,最后把人与自
然的关系归结为一种伦理共同体。因为,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它和其他成员的关
系也只能是共同体的关系,而不是什么凌驾其上的主人。我发现,我说的这些,就这堂课而
言,至少比我介绍的那些文学理论更引起学生的注意,因为,这些问题学生们以前并没有接
触过,更谈不上思考。我当时的感受是,哪怕是一个中文系学生,文学理论知识少一点并不
可怕,可怕的是居然没有一点绿色意识,因为,这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
 环境生态问题最重要的是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这样一种认知,才可以对我们的行为
有所制约,包括我们对发展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