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0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8年11月19日,《申报》举行创刊二万号大庆,史量才在庆祝会上发表充满激情的长篇讲话——“五十六年不为暂,二万号不为少,宜有以纪念之也。吾思想既无赫赫之功,又非惊人之举,念之何为哉?念者申报服务于社会,其继续不断之工作,劳而且久。久而能敬其事,公而念之乎?抑申报舟也,同人舟之执役也。风雨艰难,晨昏与共。幸无倾覆之虞,免罹灭顶之祸,念其私乎?”并再次重申办报初衷是为社会历史立一权威言论机关,“慨自十七年中兵争俶扰,而国家文献荡然无存,一旦政治清明,朝失而求之于野,此戋戋报纸或将为修史者所取材乎?”“《申报》一息尚存亦将奋其老马之力,一洗无功之耻。”〔13〕还挥毫写下了憧憬大同世界及《申报》四万号的诗歌。
  1929年初,史量才以七十万元巨款从美国人福开森手里买下创刊于1893年的《新闻报》百分之六十五的股权。他的新闻托拉斯之梦刚刚开始,不料竟引发了一场震动新闻界的股权风波,最终以他的让步而告终,包括出让百分之十五股权、董事长的名号;不干涉《新闻报》的行政、言论;《新闻报》原有人马制度照旧不动等。当《新闻报》方面顾虑军阀操纵时,他坦然回答:“至于军阀问题,我想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我史量才办报历来主张言论独立,岂能受军阀反动分子操纵?”〔14〕股权风波之所以如此收场,最根本的是,史量才的办报宗旨与国民党当局新闻控制的政策相违背,当局绝对不希望看到他同时掌握有重要影响的《申报》、《新报》。
  1930年5月,在《申报》工作了十八年的总编辑陈景韩厌倦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报业生涯,告别《申报》。同年冬天,为《申报》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经理张竹平辞职,自立门户,在望平街开创了三报一社(《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的新闻事业。这两个左臂右膀在一年内相继离开,对史量才和《申报》来说当然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被击倒,而是大胆起用年轻的马荫良为经理,聘陈彬龢(后沦为汉奸)为总编辑,重组班底,并成立《申报》总管理处,自任总经理兼总管处主任,马荫良兼副主任,陶行知任总管处顾问,由黄炎培任设计部主任、戈公振为副主任兼总经理助理。
  五
  陈、张出走是史量才报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特别是长期主持《申报》言论,以稳健著称的陈景韩走后,史量才开始强调时评要指陈时弊,要尽报人天职,监督政府,启迪国民。这一时期《申报》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时评,如《言论自由之真义》、《三论剿匪与造匪》、《中国的出路何在?》等。1931年9月1日,《申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中明确表示:“以积极之行动,努力于本报之改进,努力于应负之责任,不徘徊、不推诿、不畏缩,尽我绵薄,期有以自效,是为本报同人深自体念后最大之决心!””肩荷此社会先驱,推进时代之重责”,“使社会进入合理常规”,“使我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11月30日,又发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提出十二项具体的革新计划,认为“新闻事业为推进社会最有力的工具”,力图“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15〕。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19日),《申报》就以醒目标题刊出《日军大举侵略东三省》、《蔑视国际法,破坏东亚和平》等新闻,并以大量篇幅登载了八十七条战地消息,其中四十五条是《申报》记者第一手采访所得,同时还发表时评《国人疾速猛醒奋起》。
  12月15日,内外交困的蒋介石暂时下野,《申报》竟发表时评《欢送》。蒋离开南京前(11月29日)悍然下令杀害了第三党领袖邓演达。12月19日,宋庆龄得知这一消息,在悲愤交加之中起草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宣言,指着鼻子大骂蒋介石。当晚,史量才在上海日报社说:“这是孙夫人亲自签名要求发表的,不是报纸造谣,我们没有不登的道理。”第二天,《申报》和上海各日报(除《民国日报》外)几乎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宣言。蒋介石的恼怒可想而知,这又为史量才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
  1932年6月30日、7月2日、7月4日,《申报》连续发表三篇时评《论剿匪与造匪》,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黑暗如此”,“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政治不清明,民生不安定,虽十次武力围剿,亦必无功。”7月3日,发表时评《中大学潮评论》,披露了教育部长、原中大校长朱家骅挪用三万多元水灾捐款的丑闻。蒋介石得到报告后,龙颜震怒,当下抓起红蜡芯铅笔写下六个字:“《申报》禁止邮递。”结果经过疏通,蒋介石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申报》改变态度,陈彬龢必须离开;二是立即辞退黄炎培、陶行知等;三是国民党中宣部派员指导。史量才权衡之下,接受了前面两条,但断然拒绝了第三条,他说:“《申报》是自力更生的报纸,从没拿过政府津贴,倘若定要派员指导,宁可停刊。”从7月16日到8月21日,停邮三十五天后,蒋考虑到《申报》的影响才同意解禁。
  然而,停邮事件并没有改变《申报》的信念。这年12月,史量才起用刚从法国留学归来、二十八岁的黎烈文改革“自由谈”副刊,宣布既不“迁就一般的低级趣味”,“也决不愿大唱高调,打起什么旗号,吹起什么号筒”,或者“宣传什么主义”,“对于进步和近代化的立足点,却是要牢牢站定的”,发表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等作家、学者的大量评论、杂文。特别是鲁迅于短短一年多时间在“自由谈”发表了一百四十三篇含沙射影的杂文,结集的就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于是,“自由谈”迅速成为“一种站在时代前面的副刊”,超过了国民党当局容忍的尺度,当局便向史量才施加压力。史量才却对上海市社会局长吴醒亚等说:“《申报》是我个人产业,用人的事不劳外人操心,我自有主张。章依萍决不聘用,黎烈文决不撤换。”“感谢诸公惠临施教,我想诸公也未必愿将‘自由谈’变成不‘自由谈’吧!”为了不连累史量才,1934年5月9日黎烈文主动辞职(主持“自由谈”一年六个月零九天)。
  对中国第一个民间人权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申报》几乎都作了报道。《新闻报》记者陆诒《我所接触的史量才》一文满怀敬意地回忆起1932年12月29日作者第一次见到史量才的情景:“我看到他身穿长袍,态度安详地同我们坐在一起,随便交谈,平易近人。”〔16〕那是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尤其忘不了史量才慷慨激昂的即席发言:“宣称《申报》和他本人坚决拥护同盟所提出的保卫人权、保卫言论、出版自由的政治主张,坚决反对政府当局非法捕人。接着他又严正抗议当年因《申报》报道‘中央大学学潮’真相而遭到政府禁止邮递达三月(按:应为三十五天)之久,不经过法律手续而采取这种卑劣手段来限制报纸在外地的发行,这是侵犯出版自由的行为,决不能容忍!”“此后,在好几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集会上,我又遇见史量才,每谈到保卫言论自由时,他必慷慨发言,坚决反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17〕
  另一位在场的《新闻报》记者顾执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当时最令我对之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刺激者,莫如《申报》主人史量才的发言。”〔18〕
  1933年6月18日,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申报》连篇累牍发表的报道浸透了死者的血水、生者的泪水和愤慨。
  六
  陆诒称史量才是个“说到就做到”的实干家,这是知人之论。在革新《申报》的同时,史量才聘请了无党无派的著名报人俞颂华创办《申报月刊》(后改为《申报周刊》)。在自述办刊初衷时他说:“我惨淡经营《申报》多年,非为私而是为社会国家树一较有权威之历史言论机关,孳孳为社会谋福利,尽国民之天职。可是专横独裁的政治使民众内心积怨太深,日报不能充分反映,月刊是开辟这种言路的阵地,希望俞办好它。”
  他聘请谨慎细心的张梓生编撰《申报年鉴》,不仅补日报之不足,也补月刊之不足,成为一部编年史,这也是他“以史为鉴”的办报思想的具体实现。
  他出版《申报丛书》,邀请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等编绘了《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代表了当时地图出版的最高水准。此外,他不仅办起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还支持李公仆创办申报职工业余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和申报流通图书馆,在《申报》之外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事业。后来,为了纪念史量才,三校一馆改名为量才新闻函授学校、量才职工业余学校、量才妇女补习学校和量才流通图书馆。曾在流通图书馆工作过的夏征农说:“不能把史量才只局限在‘一代报王’上面,他为社会做了许许多多事情,有文化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流通图书馆、补习学校都是。”
  “九·一八”以后,《申报》发行量已突破十五万,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重大影响,迎来了它最后、也是最灿烂的黄金时代。在经营报业的同时,早在1921年史量才就与南洋侨商黄奕住合作创办了中南银行。同年,他发起民生纱厂。后来又协助项松茂扩大五洲大药房和陆费逵复兴中华书局,事业拓展到金融界、实业界。“一·二八”抗战期间,他倾力支持抗战,捐款捐物,奉献了大量心力,被选为新成立的“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会长(随后改组为“上海市地方协会”),还当选为上海市参议院议长。“一·二八”之后史量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