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0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八”之后史量才在上海的地位、声望令独裁者望而生畏。作为《申报》老板,他同时控股上海另一大报《新闻报》,独立的舆论力量更是蒋介石所无法容忍的。
  那一刻,史量才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横飞的子弹。
  据说蒋介石曾找史量才谈话。蒋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冷冷地回答:“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19〕在中国报业史上也许没有比这段对话更惊心动魄的了,对话的双方一个是不可一世的枭雄,一个是报业巨子,这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的一次对话。笔杆子拒绝了枪杆子的威胁,注定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这段无法证实的“你有枪,我有报”的对话流传至今,为史量才之死平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
  1934年11月13日下午,沪杭道上——浙江海宁翁家埠,史量才遭国民党军统特务有预谋的暗杀,终年五十四岁。14日,《申报》以醒目大标题刊出《本报总理史量才先生噩耗》及遗像,《新闻报》、《东南日报》也报道了这一噩耗。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评论、悼文、唁电及当局缉拿凶犯的电令雪片一般,飞向各大报馆。面对史量才的惨死,人们不禁发出了这样悲怆的呼号——“法律是什么?枪杆是什么?人民的生命是不受保障的,这不单是报界的悲剧啊!”16日,蒋介石也假惺惺地发出电令,要求浙江省主席鲁涤平严缉凶犯,并慰唁家属。
  在1934年那个冬天,史量才的死让全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12月8日,《申报》举行追悼会;9日,广州新闻界举行追悼会;10日,申报三校一馆举行追悼会;23日,上海八十一个团体举行追悼会;26日北京新闻界举行追悼会。
  幕后主使人蒋介石为遮掩真相,借口未能限期破案,将已经查出些蛛丝马迹的鲁涤平调离浙江,将海宁县长撤职,该县各级公安人员都受到记过处分。1935年3月15日,传出了鲁涤平跳楼身亡的消息,自杀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舆论普遍认为与他追查这起谋杀案时掌握了某些线索有关。而章太炎为史量才写的墓志铭中却直言“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子承其流,奋笔不纡”,并称其为“伟丈夫”。
  一曲《广陵散》随风而去,史量才英年被狙,“山中岁月无古今,世外风烟空往来”,他在杭州秋水山庄留下的诗句不料成了他最后的绝笔。知音已逝,琴弦崩断,悲痛欲绝、万念俱灰的沈秋水将心爱的七弦琴投入了熊熊烈火……1936年,史量才的遗体下葬在杭州天马山、吉庆山麓。一位学生说:“我是受惠的成千上万读者之一,深深懂得史先生被杀的意义,他的死是伟大的死,是千万人的悲愤,他的事业已深深在社会的根底打下了深固的基础。史先生播下种子,这种子将发芽、成长、开花、结实,在未来新世界中放射出灿烂光辉。史先生虽死,事业不死。人们杀了史先生的肉体,却杀不死史先生已播在社会里的优良种子。”〔20〕黄炎培称《申报》是史量才“一生心血之所凝结”。一位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的学生的祭文说:“史先生生前常对我们说,《申报》这二字,印在报纸上,别人眼中看去是黑的,我的眼中看去是红的,可见,这是史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21〕仿佛谶语一般,最后史量才先生以鲜血染红了《申报》,用他的生命捍卫了报格和人格。
  注释:
  〔1〕〔8〕〔19〕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1、13页。
  〔2〕〔3〕〔6〕〔9〕〔11〕〔12〕〔13〕〔14〕〔20〕〔21〕转引自庞荣棣:《史量才》,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15、436、106、143、144、114、153、154、162、232~233、233页。
  〔4〕转引自李文绚:《报章血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5〕《忆史先生》,原载1934年12月5日《申报月刊》第3卷第12号《追悼史总经理特辑》,《俞颂华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00页。
  〔7〕转引自《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437页。
  〔10〕转引自胡憨珠:《史量才与上海申报》,台湾《传记文学》第67卷第3期,第119页。
  〔15〕《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页。
  〔16〕〔17〕《新闻研究资料》总第16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180页。
  〔18〕顾执中:《战斗的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13页。

  另类人生(二)

  
  ? 魏得胜
  叔孙通与杰弗逊
  刘邦打江山那阵子,儒家学派中有个叫叔孙通的博士前来献策,结果被刘邦羞辱一顿后给赶了出去。刘邦乃流氓出身,和他一同打江山的那些高级将领,自然也都是当初一块当流氓的哥儿们,这样一个流氓集团,蔑视知识当不在话下。后来,刘邦当上了皇帝,他的那些哥儿们一如过去在刘邦家里那样,在皇宫内海吃海喝,醉了就淫声荡调,甚至还拔出刀剑砍柱子助兴。刘邦是流氓,但不是白痴,他知道皇宫内乱糟糟的局面,很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想改又无计可施。这时,叔孙通又来了,说自己设计个朝见皇帝的仪式(简称“朝仪”),保证能帮老人家改变这个混乱的局面。刘邦欣然接受。
  叔孙通领命后,特地到儒家学派发源地曲阜,请了三十余位专家,连同自己的门徒一百余人,共同拟订“朝仪”规章,并照章彩排晋见皇帝的各个细节。一个月后,又集合大臣将军们彩排。我们常说人生如戏,大概就从叔孙通这里论起。“朝仪”彩排后期,专门为“朝仪”兴建的气势磅礴的长乐宫刚好落成,叔孙通就跑去告诉刘邦,说万事俱备,只等朝仪。刘邦满不在乎地说,那就选个日子赶快把事办了吧,于是中国就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同时也是相沿了两千多年的“朝仪”!以下是这次“朝仪”的分镜头:
  第一幕:大臣将军们在宫廷官员的引导下,顺序入殿(宫,指整个建筑群;殿,指宫中某一部分建筑),分两班在两厢坐下(当然是坐在自己跪着的双腿上,直到纪元九世纪以后,中国才流行椅子和凳子)。禁卫军官则在大臣将军们身后站定。
  第二幕:一连串的官员由远至近,用清亮亮的嗓音传报:“皇帝驾到。”
  第三幕:国家元首刘邦坐着专车(人拉“辇车”),适时缓缓而现,主角登场。刘皇帝落座,整个宫殿沉静肃穆。这阵势,这气氛,除了皇帝,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恐,包括设计这一仪式的叔孙通在内。
  第四幕:宫廷官员引导大臣将军们按照官员的大小顺序,向国家领导人刘邦献上他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颂词,不外乎伟大、英明、正确之类。
  第五幕:宴会开始,大臣将军们趴到地下,仰颈上望。这真“是一个使人起鸡皮疙瘩,自我猥琐的姿势,但儒家却正用它来表示君王的尊贵和臣下的卑贱”〔1〕。宴会中,再顺序向“当了皇帝的老流氓”(柏杨语)刘邦敬酒祝寿,连续九次。
  第六幕:宫廷官员大声宣布:“宴会礼成。”御史(监察官)出现,把动作不合规范的大臣将军,一一赶出殿外,或指控他们犯了“失仪”罪,或提出弹劾,或要求罚款(明万历年间的御史似乎更加苛刻,他们甚至记下“朝仪”过程中咳嗽和步履不稳等官员的名字,予以参劾)。皇帝老儿往往借此良机,将他所不喜欢的官员予以免职或砍头。于是一场宴会下来,没有一个人再敢喧哗吵闹。“朝仪”大出刘邦所料,难怪他在“朝仪”后兴奋地说:“天老爷,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当九卿之一的“奉常”(祭祀部长),赏黄金五百斤,门徒亦一一升官发财(叔孙通成为门徒眼里的“真圣人”)。从此,皇帝不但跟人民,便是跟最尊贵的大臣,也都被儒家的这种最得意的杰作“朝仪”隔开一段距离,独裁专制遂走进一条万劫不复的死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很难找出和叔孙通的设计“近似”但结果却正相反的例子来,找来找去,以为只有托马斯·杰弗逊(他曾代表新生的美国与英国在巴黎签订独立条约)为华盛顿设计的退职仪式相对接近,即二者都有为初期政府做行为设计的“共性”。杰弗逊为华盛顿设计的这个退职仪式很短,前后只有几分钟。步骤如下:
  第一步:1783年12月20日中午12点整,华盛顿将军走进大陆会议厅,在议员们的对面就座,那个位置是专为他设立的。
  第二步:议长作简短介绍,华盛顿起立,向议员们鞠躬,以示尊敬。而议员们只需手触帽檐还礼即可。
  第三步:华盛顿发表简短演说,口头辞去他执掌了八年的军职(大陆军总司令)。议长也以简短讲话方式,口头表示接受。
  狄马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特别提到了议员“只需手触帽檐还礼即可”的深刻含意。他认为这恰恰“是整个仪式里最核心的动作,它象征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对文官政府的服从。也就是从那一鞠躬开始,美国的军队便严格地置放在了国家之下……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美国人就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即一个国家是不能靠武力来管理的。这样,一个靠枪杆子打出来的政权,在政权建立以后,就将枪杆子悄然退去”〔2〕。其实早在1776年,华盛顿在军队中的声望达到最高峰时,他就有过这样的庄重承诺,在给大陆会议的一封信中说:“承蒙大陆会议把军事职责方面最高的和几乎无限的权力授给我,不胜荣幸之至。我决不认为,由于大陆会议这样信任我,我就可以不履行一切公民义务,相反,我要时刻牢记:由于刀剑是维护我们自由权利的不得已的手段,一旦我们的自由权利牢牢确立,首先丢在一边的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