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这个道理并不是要教人如何复仇,而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事,应具足稳重的性情,不可喜怒于形色。看看那些事业有成的伟人,在事业遭衰损时,毫不气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默默地用功、精进;当事业成功之时,不骄不傲,继续努力以期更上一层楼。再如修证圆满的高僧大德,他们对待好事不曾喜乐,对待逆缘也不曾忧愤,常人始终无法了知他的内心世界,总给人以高深莫测的感觉。所以,我们也应该坚稳如理地行持一切善法。
  愚者唯受积财苦,始终不得积财乐,
  又复寻求看守财,悭吝积财如老鼠。
  愚者唯一承受的是积累财产所带来的痛苦,自始至终都得不到积累财产的快乐,对于反复寻求财产而只知看守的人,悭吝积财就象老鼠一样。
  智者唯一重视的是法宝,而愚者却对财产特别重视,追求、积攒钱财是愚者生存的唯一目的。他们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痛苦,却未曾得到因财产增多而带来的快乐。初时他们白手起家,象拣芝麻一样辛勤地积累财产;其间得到一些财产,又担心他人掠夺破坏,不得不采用各种手段防范保护,同时又渴望得到更多的财富;最后财产被儿孙继承或被他人掠夺等,自己却在永无止息的追求、欲望中含恨而死。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愚者在积累财产的过程中,舍不得吃穿,唯恐财产消耗殆尽,一心钻进钱眼里,被财产束缚而成为财产的奴隶。比如一些牧民,他们拥有成百上千的牛羊,如果兑换人民币,起码也有几万或几十万。但他们却穿得破烂,吃得简单,住在四面吹风的牛毛帐篷里,其中也只有几样少得可怜的家当。一旦有钱他们也绝不用于改善生活,而是迫不急待地去买些价值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珊瑚挂在身上,来炫耀家有万贯。又如马来西亚的一位商人,他起初制定了要积攒五万元的奋斗目标,后又计划十万,足十万之数后,又谋筹五十万,进而贪图一百万……未等美梦成真,他却一命呜呼。可谓“人心节节高于天,越是钱多越贪求”。他的儿子对此深有感触:父亲一生辛劳,却未享受一天的好日子。后来他的儿子深信佛法,从不以积累钱财为生活目的,一有钱就供养三宝,或用于学修佛法等生活所需。
  那些想方设法积蓄钱财的人就象老鼠一样,老鼠偷窃、储存许多吃的东西,把得到的食物藏到许多地方,并且随藏随忘,自己享受不到多少。老鼠具有小偷的习性,那些为积累财富而以偷盗为生的贼人,下世往往会转生成老鼠。
  贪执财产的人死后,中阴很难度脱。二十多年前,一位叫让洛的藏族人,家中牛羊成群,粮食堆积成山。当他临终之时,一直叨念“我的青稞、我的牦牛……”死时,鼻歪眼斜,两手抓空,好象要抓住他的财产。几年以后,有位具足神通的人说:“他太贪财,中阴时一直在仓库里看管财产,后来堕入恶趣。”于是人们给他诵经、印经旗等做了许多佛事,他才从恶趣得到解脱。据说有一位老喇嘛,把信众供养的银子藏在墙缝里,他死后变成一只蜘蛛看护着他的银子。人们常常听到墙角发出窸窣的声响,便请直庆仁波切观察。仁波切说:“老喇嘛执着心太大,转生成了蜘蛛。”当人们把墙拆毁后,果然发现许多银子,其间有个多脚的蜘蛛正来回爬动。
  通过以上的事例,修行人应引以为诫,切不可贪执财物。尤其在临终时,一定要放弃对人或物的执着,否则别说从轮回中解脱,就算往生善趣也很困难。
  学者处于愚者前,不如耍猴之高贵,
  耍猴之人得食财,学者空手而行也。
  处在愚者跟前的学者远远不如耍猴子的人高贵,耍猴子的人能博取愚者的欢心得到许多财产和食物,学者却什么也得不到,总是空手往返而行。
  清净戒律的比丘、知识渊博的学者,乃至断证圆满的高僧大德,如果来到不知取舍的愚人面前,非但得不到重视,连最起码的恭敬也得不到,更不用说供养了。甚至遭到轻蔑、讥毁和种种挖苦,说他们是“不懂得生活、享乐的书呆子;消极避世,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在世俗人眼里,高尚人士显得一文不值,远远不如耍猴卖艺的人高贵。耍猴的人一出现,他们便聚集观看,眉开眼笑地大呼精彩,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摸兜掏钱,倾囊以赠。这些人的生活庸庸碌碌万般无聊,只好寻找种种刺激作为消遣。他们心胸狭窄,学识浅薄,即便学者不厌其烦地赐教,他们也觉得索然无味,或是习惯于放荡行为而不愿受约束,或觉言深难解又不愿显露自己的愚痴,干脆加以诽谤,以显示自己不同于学者的能力。
  同样,还有些学佛的人,追求神通,希望得到授记而一举成名。对于严持戒律、德行内隐、不示神通的大德常常是不屑一顾,不闻不问。他们认为显示神通以及给弟子授记的上师才是真正的成就者,今天皈依,明天就能开悟,后天就该为众生作“福田”而广纳供养。现在的社会一切都颠倒了,那些显示“神通”广为弟子“授记”的“活佛”,口口声声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实际却欺诳哄骗:“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你是益西措嘉空行母的转世……。”蜂拥而至的信众听到授记个个喜上眉梢,争先恐后地慷慨解囊,大兴供养。这些盲目崇信的人从不反省,眼见他人被骗,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继续上当。相反,当真语、实语的高僧大德应机说法,传讲发菩提心、开示走向解脱的甚深法义和窍诀时,他们却不以为然,不会觉得殊胜,也就更谈不上恭敬供养了。这种丑恶的世态,真让人啼笑皆非。
  无有学问之士众,特别嫉恨有学者,
  冬天雪域长庄稼,诸人视为不祥兆。
  不学无术的浅薄之士,特别嫉妒、嗔恨有学问的智者,就象在冬天的雪域生长庄稼,那么人们一定会认为是不吉祥的征兆。
  没有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功德,而且懒惰放逸、业障深重的人,他们在待人处事方面最大的特征即是妒贤嫉能,不容有学之士并存,挖空心思制造违缘,甚至给学者加上某种过失,大肆诽谤。在他们眼里,学者即如冬天雪地里长出的庄稼一样不吉祥。西藏雪域,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滴水成冰,别说生长庄稼,即使青草也寻不到一根,如果一反常态地生长茂盛的庄稼,人们一定会惊恐万状,认为出现了违背常理的不祥之兆。同样,在遍满大地的愚人中,若出现了一位智者,愚人一定会以他为不祥之人。但是学者拥有渊博的学识、崇高的品格,无论愚者怎样嫉妒、陷害也危及不到他们,相反去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善男信女的欢迎,仍然可以继续弘法利生的事业。比如大译师贝若扎那,当他从印度求学荣归西藏的时候,受到藏王的尊崇,因此引来卑劣大臣的嫉妒、迫害,最后不得不离开西藏前往嘉绒地区。他一边修法一边教化众生,显示不可思议的诸多神变,于神山的岩石上留下了许多身印、手印和脚印。又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后来却被嫉恨他的人赶出了西藏。他潜行匿迹,在蒙古和五台山等地弘法,利益了许多有情。
  在汉地也有许多高僧大德被卑劣小人以各种手段陷害、驱逐,但是圣者有深厚的福报和善神的护持,别人越是陷害,他的事业、声誉越广大。在隋朝时,扬州白塔寺曾出现这样一则公案。白塔寺有一位名叫道契的人,容貌丑陋无比,言谈、性情粗俗鄙僻,虽居于寂静道场,却不求正法,浅识少慧。当时寺中住着一位叫德邻的出家人,精通三藏,勤修戒定慧三学。他谦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而誉望隆重。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里,嫉妒之心日益弥盛,遂开始诽谤,以奸计谋害。德邻逆来顺受,反而对道契宣讲正法,诱导令生慈悲仁义之心。道契不知悔改,给德邻妄加种种罪名,诬告于地方官刘义处。刘义听信谗言,判处德邻还俗。几天以后,四大天神降临道契房中,各带众多将领,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视:“我是毗沙门,你残害善人,罪不可赦。”然后命鬼卒将道契倒提出屋。寺内僧人及周围百姓听到哀号之声都前去观看,只见道契倒立悬空,离地数尺,头手下垂,七窍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携。到大街上时忽然堕地,气绝复苏,喃喃几句便一命呜呼了。地方官目睹这一惨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请德邻回寺度化有情。
  因此,做为修行人一定要精勤闻思,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切不可嫉恨贤良,但求念念清净,使嫉妒这一恶毒的火坑化为芬芳的莲池。
  有些学习邪道者,经常轻毁好学士,
  如同某些岛屿上,无瘿当为残肢者。
  有些学习歪门邪道的人,经常轻视、讥毁好学之士,如同在某些岛屿上,竟然把没有瘿瘤的人当作残废人。
  佛陀创立佛教以后,应众生的不同根机而派生出了很多传承体系,如南传、北传、藏传,每一体系又各有分支,但各宗各派的宗旨都是一样,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终的目的都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圆证无上佛果。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派,所宣说的都是不了义的教法,甚至有些纯粹是邪教。 时下不少人崇信魔力、鬼通等邪道,还利用鬼通作些伤天害理的卑劣勾当。他们大多心存邪见,却认为自己信仰的是无上正道,轻易地诋毁佛法,看到品德清廉的高僧大德也随意妄加诽谤,甚至残害。比如崇尚杀生的外道派,他们认为杀生越多福报越大,要是得知某人在一生中未曾杀害过一个生命就会认为这个人没有福报,也没有积累资粮枉活了一世。如果有人杀害一个高僧大德,便被尊崇为最有福报的人。他们不断杀生,以杀生为荣,毫不知耻。同时也对戒杀放生视一切众生如父母的佛教百般刁难,甚至扬言要消灭佛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