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同水与火,本是互不相容的克星,水一泼到火上必定会使之熄灭。即便是用方便法将水温升高,使之沸腾,那滚烫的开水与火在“热”方面似有共同之处,若认为从此以后,二者可以和睦相处,互相交融,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知开水与火二者虽然有了表面上的相似之处,然其本性丝毫未变,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开水一旦接触火焰,便立即将火“杀死”。
  若知羞耻忠厚者,虽是怨敌可信任,
  非天投靠忠厚敌,彼亦拼命护非天。
  若遇既知羞耻又忠厚真诚的人,虽是怨敌也值得信任。如非天在危难之时投靠了忠厚的怨敌,而此忠厚者也的确拼命保护了非天。
  本论第四品讲:“乃至具有羞耻时,尔时彼有胜德饰。”这即说明知羞耻很重要,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个“忠厚、诚挚”的美德,那么这样的人必定具有贤善的人品,完全可以当作信任的依靠处或朋友,就算他是自己的怨敌,我们对他亲口所作的许诺也完全可以深信不疑。所以交友需找真诚忠厚之人,要求别人怎样,自己也当如是奉行。做人如果没有一点真诚的念头,便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曾经非天阿修罗王率兵与天王格德嘎作战,战争历时千万年之久,最终非天天王败下阵来,死于格德嘎之手。群龙无首的非天眷属子民走投无路,凄楚悲泣,恐遭天王次第残杀,于是投靠了他们的怨敌天王格德嘎的亲舅舅,那是一个知羞耻而又慈善、忠厚、真诚的天人。他听完非天们的哭述,生起猛烈而难忍的大悲心,于是斩钉截铁地立誓:“只要我一息尚存,绝不会让格德嘎伤害你们。”天王知道后满腔忿懑,火速赶往舅舅的寝宫,厉声威逼:“舅舅!您难道要与我作对不成?他们可是我等天人的怨仇大敌,您若不交出来,我们势不两立,休怪我无礼。”他舅舅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他们投靠了我,我就应该以慈悲心护持他们。”“道不怕我连你一块儿杀死吗?”“虽死无憾!”格德嘎一跃而起,举剑杀死了自己的亲舅舅,然后将非天眷众一一处死。这位忠厚的天人初时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他的怨敌,后来又以生命圆满了自己的承诺。
  虽说自己无劣心,亦勿轻信所有众,
  野兽恒时心虽善,彼等猛兽当为食。
  虽说自己没有产生卑劣的发心,但也不能轻信所有的人。植食性的野兽虽然恒时心善,却也被肉食性猛兽当作美餐。
  劣心即是欺哄诓骗,损人害人以求私利不择手段的发心,若无此心则是贤良人品的特征之一,但是不能认为只要自心清净就没有外来的违缘。自心清净只能说明自己的修行不错,而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心都是如此,否则便有释迦牟尼佛圆证佛果后,一切众生都应成佛的过失。因此,处世修行一方面要保持清净的善心,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与修行的顺利,有必要多观察别人的态度,警惕可能发生的障碍。
  有些人没得到任何证悟,却好象对什么都不在乎一样,以“只要自己做得对,哪怕天翻地覆也与我无关”的态度处世。所以他们往往在潇洒自在之时被当头一棍敲得懵头转向,吃了亏还不知缘由,或被逼得走投无路,欲哭无泪,或是在蒙受损失之后,心不堪忍而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事前的那套处世哲理也不知忘到哪里去了。
  比如獐子、鹿子、兔子等终生以水草维生的动物,它们心性良善,行为调柔、寂静,也从来不曾生起要伤害甚至吃掉其它众生的恶念。尽管如此,它们仍摆脱不了虎、狮、豹、狼等食肉猛兽的残害。在弱肉强食的生物圈中,植食性动物自从来到世间后,其生命每天都要遭到猛兽的威胁。因此它们在吃草喝水乃至休息,每时每刻都会提高警惕,绝不放松。同样的道理,人在世间也应小心谨慎地对待一切人或事,切不可随意轻信恶劣之徒,而应培养自己察人断事之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于心中树立起坚定的正知正见。
  倘若愚者入邪道,了知愚者即可足,
  倘若智者入邪道,则应观察其原因。
  如果愚笨的人走上邪道,了知彼为愚者就可以了。假如智者进入邪恶之途,那么应该观察追究是什么原因所致。
  五浊恶世因众生的业力所至,外道宗派风起云涌,邪师说法量如恒河沙数,花言巧语迎合世人愚痴颠倒的妄心而显得异常兴盛。一些愚痴少慧的人走上邪路,皈依外道本师,做种种非法之事,大多以折磨形体为代价,采用针刺、火焚、裸形等苦行,追求精神超越,损人又不利己。智者观之不忍再睹,而愚者却夜郎自大,认为是亘古少有的壮举。他们处心积虑地变化种种花样损害自己和他人。由此便了知他们本是愚者,不能辨别是非正邪,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皆因各自业力所牵身不由己,尚属正常现象。
  倘若一位知书识理、懂因果具正见的智者进入邪道,那其中就大有文章。普通人未经观察,大多会将之视为异端不正常的表现。但智者对于善恶正邪有超常的识别能力,不轻易做一件事,一旦做了,其中肯定有原因。暂时用学气功的例子来作分析。一个愚者学了气功不足为奇,若发现一个智者也开始学的话,那就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此智者因业力显现,或因着魔而丧失了识别正邪的能力;二、此智者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是个伪智者;三、此气功是假名而已,虽然被称作外道,但实属内道修法,曾经也有高僧大德以气功之名弘扬佛法,所宣讲的都是皈依、发心、顶礼、忏悔等“功法”;四、此智者具高深的证悟及深切的悲心,为调化那些执迷不悟之人,乔装打扮,深入“敌营”伺机调伏。往昔圣者法称菩萨也曾假扮外道,“窃听”彼之机密窍诀后,大破其宗,显扬正理,即是一例。
  所以,在看见智者入邪道之时,首先不能轻易诽谤,而应多方面观察,待搞清来龙去脉之后再下定论不迟。如乌鸦食毒与孔雀食毒,因其本身素质不同,当然不可相提并论。
  学者善于用财物,即使不赐亦不夺,
  耗财之境虽不夺,亦以借贷等毁财。
  有学的智者很会使用财物,即使别人不赐予,也绝不会以暴力劫夺不义之财,而他的衣食资财却也圆具无缺。于耗财之境,虽然无人掠夺,但其财产也会以借贷等方式毁损。
  有学问又有福报的人深信因果,懂得合理运用财物,一方面尽量节俭,另一方面绝不悭吝,尽己所能上供下施。这类人正直无私,从不贪求非法的财食,长时安住于知足少欲的快乐之中。依靠知足少欲的惜福和慷慨大方的布施增福,学者下世必定会转生到快乐富足之地。而且今生所享有的一切福乐也是前世行善的果报,若前世未曾以非法手段抢夺别人的财产,无此恶缘,就根本不用担心财产会被别人夺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福报,若不懂得培福和惜福,那么很快就会被损耗殆尽。律宗大德弘一法师对勤俭尤为提倡,他本出身富贵之家,为僧后将粗茶淡饭视作佳肴美味,就连别人遗弃的破伞、破鞋也要拾回,告言:“缝缝补补还能用。”身为帝王福报算够大的了,但汉文帝却是一位以俭朴节省出名的君主,据说他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还补起来穿,后来景帝、武帝时代的经济之所以繁荣,亦是他打下的基础。
  相反,那些不知合理使用财产者则是愚笨无学之人。他们贪执财物,对外悭吝过度,舍不得上供下施积累资粮,对己则肆意挥霍,如是福报殆尽必堕恶趣,即使有幸能转得人身,也会生于福报浅薄的耗财之境。业力所感,虽然别人并没有抢夺他们的财产,但他们却以借贷或更多莫名奇妙的方式销之用尽,自己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一九九零年,法王一行前往印度朝圣,在阿里与尼泊尔交界处遇到许多极其贫穷的人,上师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圣僧们尽己所带之精美食品作布施。奈何施者有限而求施者无数,少数一些受施者得到食品不禁喜形于色,高高举过头顶,未待与家人共享却被其他难民辗转相乞,倾刻间他们依然饥寒如故。嗟呼!此为饿鬼的世界抑或是耗财之境?
  自己虽知一切事,亦尚需与人协商,
  谁者不愿人协议,此人自引自悔恨。
  虽然自己见多识广,了知天下一切事,但也需要与别人协商。谁人若不愿与他人商量,那么这个人正是自己在为自己引生悔恨。
  此处所说的“知一切事”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世间中人,一个未断除烦恼的凡夫俗子,岂可大言不惭地自称“知一切事”。即便是一切智智的佛陀或是已证得佛位的全知上师们,在入世教化众生时应机施教,显现上遇事也要与弟子或智者们商量。比如法王如意宝是举世瞩目的大成就者,堪为浊时真佛、人天眼目、三界导师。按理说他老人家可独行独断,无论议决何事众弟子都应依教奉行,然而对僧众的每一件大小事情,法王都要召集众多堪布活佛进行商议,衡量利弊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得出结论后才实行。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
  人的智慧有限,所知更是有限,若不量力行事,势必会引来过患。不懂的应向他人询问,懂的也需要与人商议,因为你所知道的并非全面,懂的也不一定真懂。纸上谈兵大有人在,落到实处经验之谈更为重要。一些知识分子自恃有文化而将自己高高挂起,不肯低头与人商议讨教,处理事情主观片面,还理直气壮地说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他们的知识大都是从书本和报刊资料中看来的。孰不知自己奉为权威的资料不一定可靠,就算是可靠的,能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还是有限。所以任何人在办事的过程中都要养成与智者一起商议的良好习惯。本颂之义前文也几度提及,做任何事情,成功固然是好,若失败,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