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1-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可能有人不置可否,认为我这是在故意咬文嚼字故弄玄虚,我也曾经这样暗示过自己,但是没办法,因为我的经历在不断地重复着前面的疑虑,使我不得不多出个心眼来考量一些格式化的概念给我们制造的理解力上的盲区,我考量的结果也就是接下来要围绕“知悟合一”、“知行合一”和“知忆合一”这三个关键词和诸位谈的话题。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一、知悟合一

    知,指认识和知识;悟,指对知识的领会或觉悟。    
    所谓“知悟合一”,就是“知到”“悟到”,具体地说,就是学东西仅仅知其然还不够,还要多个知其所以然的心眼。在学“知”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开拓创新。    
    我们每天都在强调知识,这没有错,我们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重在学历,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有学历就等于有能力呢?这就要看你的觉悟了。学历只能证明你的知识蓄量,但并不能证明你已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不二路径,就是“学中悟,悟中学”,而不是只会把自己关起来,硬生生地啃下多少本巨著。    
    从哲学的观点看,“知到”只是感性的认识,若是缺乏理性的“悟到”,“知”就很难为“做”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古人所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里的“知”,实际上就涵盖了“知到”与“悟到”“合为一体”的意思。因为有知又有悟,才能在实践中把握方向。从这个意义讲,“悟”就是“知”与“行”的中间桥梁,没有这个桥梁,你就很可能要为自己的盲目之“行”而付出沉重代价。    
    比如你读金庸的武侠书,其中的英雄也好,美人也罢,所塑造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情节离奇却又不脱人间烟火,写到波谲云诡之处,扣人心弦,妙不可言。如果你只把金庸武侠书当作纯武侠看看而已,那么你就领略不到金庸老先生寄予的自然与人性关怀的思想,甚至还可能会把他的作品当作“打打杀杀”的消遣读物,书扔了,什么也就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佛教界的印光法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凡间。    
    可能有人听到“知悟合一”,就把它当作一种境界刻意描摹,以期将其提升到某种境界去修炼。其实“知悟合一”并不是什么境界的东西,也不是什么过程,而是将“悟”整合在学习知识的同一时间里,以知促悟,知悟结合。因此我才会提醒诸位:知识学得透与不透,关键在于你心眼到位不到位,一边学,一边多个心眼去领会,去觉悟,不但有利于巩固自己已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在“悟”中深化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知悟合一”就是用心感悟世界!用心认知世界!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二、知行合一

    都说知识是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因此有幸能上大学的人自然就成了各单位的抢手货。可是参加工作后,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了。很多人都因“有文凭”而自命清高,看着单位里一个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打心眼里挺瞧不起人家,但接触到实际工作中后,才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还被一些老师傅说“光会读书,不会做事”,于是有人就不理解了:都说大学毕业生是人才,可是人才到了单位,怎么就成了得不到重用的“庸才”了呢?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只会出在“知无惧”的大学生身上。你想,当初疯狂的读书为了什么呀?当然是为了日后能将掌握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可是一接触到工作,生了,缩手缩脚了,整个叫“行而畏”,你又怎么发挥出你的专长呢?    
    所以我主张知行合一,即“知即是行,行即是知”。诚如王阳明所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又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行也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如果片面地强调“知难行易”就会成为“方法盲”,如果片面强调“知易行难”就会沦为“书呆子”。    
    举个国外的例子。    
    美国汽车先驱亨利·福特起先读的书很少,可是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书本知识,什么叫实际能力,什么叫“知行合一”方可成大业!    
    福特只凭着对汽车事业的热爱,决心将这个原来属于“高级分子”的专有玩物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变成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他想到了,也讨诸实践了——他建立了福特汽车厂,并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一个在汽车行业不起眼的人,却比当时的整个美国汽车知识界多出了个心眼: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纵深化,边琢磨边学习边提高。    
    用福特自己的话说,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他先有多么高的知识文凭,而是要拥有比别人宽阔的胸襟,和在“知”中多一个“行”的心眼,以及在“行”中多一个“知”的心眼。没有这种胸襟和心眼,即使你拥有再多的知识,理论上再能标新立异,那也是好高骛远,实难有作为。    
    相比之下,现在持着文凭、看上去学富五车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已是汗牛充栋,然而其中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种本能和自负感以及学术虚荣心,即使参加工作了,亦不遗余力地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以为这样才能让企业老板刮目相看,殊不知当今社会多数企业根本不需要你的这些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理论,更不要文凭上的博士能力上的幼儿生,人们所要的,是如何利用知识,使自己活得更好。    
    书本知识的本身,是人类克服了困难而得来的经验,本应是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勇猛更有实践心得,但端看当今中国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后,长时间里找不着北,一遇到难题就只觉得到哪里都是单位老板心太黑,水平太次,对不起自己,一心想着跳槽换环境,不多动动脑筋想想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究竟为什么到哪里接触什么工作都插不上手,这确实是许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基本界定,并不在于他是否找到了好的工作,而是他是否比他的同类或同代人多了个人成功设计的心眼。如果有了这个心眼,那么他就会在已有的知识带动下,自觉地找到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他的成功机率就会比其他人多十倍!    
    经济大师佛利民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曾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比如金庸他老人家写人了一部《鹿鼎记》,其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君既不是孤高自赏的文人学士,也不是高雅绝俗的世外高人,但他却很务实,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能总是独个,遇上人能掺合就掺合,能扎堆就扎堆,在人群里面求成功。这一点给人感觉上的确很俗,不过却很实用。古话说:“大隐隐于市。”我想当今的大学生也该学一学韦小宝的“俗骨”,有时候俗点儿没准儿还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呢。    
    话说到这儿,马上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你的意思是说读书无用?    
    非也!    
    任何形式的竞逐场合都决定于谁的决策高明,而决策的正确和高明与否又决定于智慧的多少与用心的程度,谋略何来?知识中来!知识何来?当然要靠读书;其次是把书本的知识带入实战中去,在实战中再寻新的问题和新的答案,而不是轻信一个伪励志作家故弄的“问题就是答案”的玄虚。假如“问题就是答案”逻辑成立,那么“因为”就是“所以”也成立,大家都不要用功学知识也不用讨诸实践了,不用成天找“问题”提“因为”了,水不用到,渠都已自然成了。误人矣!荒谬矣!    
    我的意思是:读书要用心眼,书本知识用到实际更要用心眼;实际行动同样还要着眼于知识的深化。只有知识与实践二者合一,才能不断地找到新的真知,不断有新的创造。


第06讲  知行悟忆,相得益彰三、知忆合一(1)

    如果有人说现代人容易患健忘症,这一定是为思想颓废、行为懒惰者做辩解。事实是,现代人学习的机会很多,学过的东西不少,但就是总爱丢三落四,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不是知识多了脑子就装不下了,必然往外溢了?那么科学家脑子里记得的那么多数据,他们用的是几个脑子?所以说,健忘者怪罪“知识越多越容易忘记”的说法显然是荒谬的。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都是电脑闹的”。这话有一点道理,但这同样也不能怪罪电脑。不得不承认,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发现键盘无所不能的神奇后,“无纸办公”的神话也成了现实,然而无纸办公只是提升了办公效率,并不能取代人们的智慧和记忆能力,电脑的好处明摆着,但却导致更多的人养成了惰性和爱丢三落四的坏毛病,此外,反复的复制与粘贴自然也会终止人们的思维与创新欲望。知识本应合理存在,但其命运无非也仅仅是等待着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被千万人所克隆。所以电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确实是充当了削弱人们记忆的帮凶。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没理由为自己记忆减弱找客观理由,毕竟,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诞生,只是让生性懒惰的人丢弃了记忆,而心眼多、爱动脑的人非但不这样,而且还会充分利用科学与计算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