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不换来换去。
  发展般若犹如学习走路。你可能须先发展对单一事物的觉知,然后再发展对二、三、四、五、六乃至更多事物的觉知。但最后,如果你要想走好,那就必须学习把你的觉知扩大到涵盖你所处的整个环境,以致你能对同一情况中的事事物物有合为一体的全面觉知。若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不专注任何事物,如是始能觉知所有事物。
  问:如果你与他人不和,难以相处,你怎么办?
  答:如果你很想沟通沟通也是布施那么你就必须运用般若或智慧找出不能沟通的原因。或许你的沟通是单向沟通,或许你不愿听对方讲,或许你因极想沟通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沟通上,这是非常激烈的作法,会让对方吃不消,会让对方没有反过来向你沟通的余地。当然你完全是出于善意,但我们必须仔细看看整个情况,不能只是热心地把什么东西丢给对方。我们也要学习从对方的观点去看。基本上,我们必须提供某种空间和敞开的心境,意欲说服对方采纳我们的想法,是一种很难抗拒的冲动;这种冲动,我们常有。但我们必须小心慎防,以免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太霸道,而唯一避免的方法即是学习如何提供空间和敞开的心境。
  问:是什么使得我们弃欲?
  答:发现真理,发现此一冷酷的事实:除非你不再想要成为什么,你就不能成为菩萨。这可不是跟自己玩游戏,你非得放下不可,你必须真正敞开和放下。一旦你瞥见放下会怎样,你便得到鼓励而想更上层楼,更进一步。一旦你略微看到一点觉悟的心境,哪怕只是瞬间一瞥,你就会极想努力修道。接着,你也领悟到,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完全放弃走的念头。菩萨道分为十地和五道。到了最后一道的结尾或第十地时,你会突然瞥见自己即将产生觉悟的心境,即将与觉悟的心境一拍即合。但就在此时,你却被什么拉了回来。你随即了悟,你之所以被拉回来,只是因为你还没放下那必须放下的有为努力。这就是灭欲的金刚喻定。
  问:在日常生活中,不介意是跟厌倦连在一起的。如果你像菩萨那样不介意,你会成为植物吗?
  答:不介意不是说变成了石头或死气沉沉的人,活力仍在。但在介意者的眼中,如果我们有欲望或怒火而不将其发泄出来,却要保持冷静;如果我们不将自己的活力化为行动,我们便会感到沮丧、受骗和窒息。这是单方面对活力的看法。
  活力根本不是仅表现于破坏或占有。有的活力跟爱憎完全无关。这些活力是精确之能、清明之能、透视情况之能,还有不断生起的智能,可惜我们不让自己去善加体验。我们老是把活力看成破坏或占有。其实并不止此。你若真能如实与现实接触,便不会有感到无聊的时候。活力时时发出火花,超越无明和憨直的单向道。
  问:我们怎么知道活力如何运用及用在何处?
  答:由于你把情况看得很清楚,比以前清楚得多;由于你如实去看情况,所以你知道活力如何运用和用在何处。从前你是把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强行加在生活上,而未如实看事物。如今此障一除,你就看到实情了。于是你乃能正确、充分地跟情况沟通。你根本无须强迫自己去做什么。你与情况不停地交往,不停地共舞。这种关系有如太阳的照耀和植物的生长。太阳没想造就植物;植物只是反应阳光,其生长情况的发展,纯出自然。
  问:自然?
  答:自然。因为自然,所以准确,就像太阳令植物生长的那种情形.非常科学,丝毫不差。你的动作之所以能变得精准,就是因为自然。
  问:情况有没有需要侵略行为的时候?
  答:我不认为有,因为侵略通常是与自卫有关。如果情况有其现实性和精确性,它就决不会失控,你也就无须控制它,无须自卫了。
  问:我是在想基督把兑换银钱之人赶出圣殿之事。
  答:我不认为那是侵略行为;那是非常漂亮的诚实行为。基督之所以如此,是因他看准了当时的情况;他并没有监视自己,也没想要成为英雄。我们需要那种行为。
  问:我们在平静、无为、来者不拒的心态,与有为、分别的心态之间,怎样过渡?
  答:我想,主要是看法的迥异。其实,我不认为我们所过的日常生活像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精准、灵敏。事实上,我们全然是迷惑的,因为我们不一次做一件事。我们做的是一件事,心里想的却是许许多多其他的事,使得我们的心很不清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应该彻底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那真能如实去看事物的根本智出头。根本智初现之时,可能相当模糊,隐隐约约,比起迷惑之暗,只是一点微光。但当此智活动起来而更加锐利时,初现时的那种模糊便被推开而终归消散。
  问:如实去看事物,不须要了解能观与所观吗?
  答:不需要。这是有趣的一点。你总得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中才能如实去看事物。如实去看事物,须要跳一下,而你只能从无起跳处跳此〃一跳〃。如果你从某处去看,你就会感到有距离和有看者。所以你只能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中去看事物。这跟你不能品尝自己的舌头一样。想想看。
  问:您说只有在没有立场的情况中才能如实去看事物。可是佛经里却谈渡河去彼岸。能否请您对这一点加以说明?
  答:这是一件似非而是的事,就像无起跳之处而跳一样。佛经里的确讲到渡河去彼岸,但只有在你终于了悟没有彼岸时,你才真抵彼岸。换言之,我们旅行至〃许诺之地〃或彼岸,而到达后却发现自己本来就一直在那儿,从未离开过。这是非常似非而是的。
 
 
空性
 
 
  以般若剑突破我们对世间的概念化的见解之后,我们发现空性或无性,其中全无二元对立,亦无概念化。关于此一问题,最著名的佛陀法教见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趣的是佛陀在此经中简直未发一言,只在经末说声:〃善哉!善哉!〃笑了一笑而已。佛制造出一种情况:由别人来讲空性的法教,自己则不做实际发言人。佛没有灌输法教,但制造了能引起说法的情况,使弟子们得到鼓励而去发现空性、证得空性。说法的方式有十二种,此为其中之一。
  《心经》讲到象征慈悲与方便的观音菩萨,以及象征般若或智慧的舍利子。此经的藏文译本和日文译本,皆与梵文原本有所不同,但都指明是般若大力迫使观音悟得空性的。悟空之后,观音便跟具有科学头脑、求知一丝不苟的舍利子交谈。佛陀的法教被放在舍利子的显微镜下,也就是说,这些法教不是靠盲目信仰来接受的,而是要经过检查、实行、试验、证明。
  观音说:〃舍利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无须细述他们的对谈,但我们可以仔细看看为《心经》主旨的这句讲空与色的话。是故,我们应该对〃色〃这个名词的意义有非常清楚和正确的了解。
  〃色〃是尚未被我们概念化的实相。它是〃当下事物〃的原状,是各种情况中都有的亮丽、鲜活、动人、曲折、优美等素质。〃色〃可以是一片从树上落在河面的枫叶,也可以是满月之光、街道旁的排水沟或垃圾堆。这些都是〃实相〃,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全是一样:它们都是色,都是物,都只是实相。对它们的评估,只是后来在我们心里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真正如实去看它们,它们就只是〃色〃。
  所以色即是空。但是空无什么?空无我们的偏见,空无我们的判断。如果我们不评估落在河面的枫叶和纽约的垃圾堆,不把它们分为对立的两类,那么它们就如实在那儿,体现本来面目。它们空无偏见。它们就是它们,当然如此!垃圾就是垃圾,枫叶就是枫叶,〃是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我们在观色时,不把我们个人的看法加在色上,那么色即是空。
  但空亦是色。这种说法简直无法无天。我们原以为自己已经把一切都弄得整整齐齐;我们原以为偏见一除即得见一切〃一味〃。一幅美丽的图画于焉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无论好坏,无不是好。好得很而且很顺利。但接下来是空亦是色。所以我们又得重新斟酌了。枫叶之空亦是色,它并非真空;垃圾堆之空也是色。想要把这些东西看做空的那种企图,也同时给它们覆上了概念,色又回来了。认为概念一除,无非实相,这种结论很容易下;但这种看法可能是一种逃避,另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我们必须实际上如实体会事物,体会垃圾堆的堆性、枫叶的叶性、事物的〃如是性(isness)〃。我们必须正确地体会它们,不是只给它们覆上空性的面纱。光是覆上面纱,一点用也没有。我们必须看出当下事物的〃如是性〃,完全如实看出事物未经加工的本性。如是观世间,即是正观。因此,我们首先要除去我们所有的严重偏见,然后再连〃空〃这类难解的字眼儿也都除去。让我们空无所着,完全跟实相打成一片。
  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这一点在经中被形容为看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色为一不可分。我们看出寻找人生之美或哲学上的意义,只是为我们自己找个藉口,说事物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坏。事实上,事物就是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坏!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事物就是事物;我们无须力图以某种深奥的眼光去看它们。我们终于落实;我们如实去看事物。这不是说我们得到了启示,看见了有着大天使、小天使和美妙音乐的神秘幻象;而是说我们看到事物的实相,看到事物的本质。所以这里所讲的空性,是全无任何概念或滤网,甚至连概念化的〃色即是空〃和〃空即是色〃都没有。关键在于直接去看世间而不希求〃高等〃意识、意义或玄奥。那是直截了当地去看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们可能会问,此一法教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