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教之前,必须先甘心放下,敞开自己。要想放下,你总得完全认同人生的充实与丰富。此处的放下,不是空性的空诸所有;空诸所有是更高深的体验。但在修道初期,放下意谓成为空无一物的容器。它也意味着认同法教的充实与丰富。是故,传承诸上师都穿戴具有象征意义的华丽僧袍和僧帽,手持宝杖和其他饰品。
  其次是与密教修法有关的本尊圣像。诸位本尊分别显示五智佛不同的活力。本尊被描绘成男性的忿怒尊或女性的空行母;本尊可能是忿怒的,也可能是慈祥的。与忿怒本尊相关的是强迫转化,跃入智慧及除转化外无可选择的情况。那是突破之举,与狂慧相连。与慈祥本尊相关的是〃循序渐进〃地转化,也就是说平息迷惑,令其逐渐消尽。
  本尊穿罗刹服,罗刹在印度神话里是吸血鬼,跟魔王鲁达罗(Rudra)有关。此中所含的象征意义是,当鲁达罗所象征的无明建立了它的王国时,智即出现,灭其王国,夺其王服及扈从。本尊的服饰象征本尊己转〃我〃成〃智〃。本尊所戴饰有五颗髑髅的宝冠,象征那己转化为五智的五种烦恼。此五烦恼未被抛弃,而是被戴在头上作为装饰。而且,本尊手持的三叉戟有三头为饰:有生气的头、干缩的头和髑髅。生气的头象征强烈的贪欲;干缩的头象征嗔恚和坚韧,如坚韧之肉;髑髅象征愚痴。三叉戟是象征超越此三烦恼的装饰品。此外,三叉戟有三尖,象征三种基本的存在原理:空性、活力和显现性。此三原理为佛之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本尊所佩戴的饰物骨饰、蛇和其他皆与道的不同方面有关。例如,本尊所戴由五十一颗髑髅串成之重,象征超越小乘论部所讲的五十一心所。
  修密法时,修者认同适合自己个性的某一佛族本尊。例如,如果本尊属于宝族,他就是黄色,且有表现宝之特色的象征。上师授予你的坛城是何形式,要看你属于何族,要看你是属于贪族还是慢族,具有风性还是水性。一般而言,你可以感觉得到某些人有地性或稳固性;某些人有风性,跑来跑去;某些人有暖性,态度似火。上师授你坛城,是要让你认同自己特有的烦恼,而这些烦恼有转化为智的潜能。有时你以诸本尊为所观修行观想。不过,在开始修时,你不是立即观想本尊,而是先觉知空性,然后再生起面前有本尊之像的感受。接着你诵与那种感受有关的真言。为了削弱〃我〃力,你总得把想像出来的本尊和监视你的〃我〃连在一起。真言即是连接之环。诵过真言后,你将本尊之像化为与该本尊颜色相应之光。最后你再以觉知空性结束观想。这种修法的整个观念,就是不要将诸本尊看作救你的外在之神,而要视之为你的本性所现。你认同所观本尊的属性和颜色,体会真言的声音,最后开始证悟自己的本性无敌。你与本尊完全成为一体。
  在名为〃摩诃阿提(Maha Ati)〃的无上密续中,认同感消退,修者没入自己的本性,只剩下活力和颜色。在此之前你看破形象与声音而见其空性。如今你看出色、相、声的真实面目。这是返回轮回的意思,禅宗以牧牛图示之:你无人无牛,终于回到世间。
  第三,还有〃守护神〃的肖像。在认同某一本尊的观修中,你必须生起一种觉知,以使你能一下子从惑性回归本性。你需要突来的震撼,随时提醒你的东西或一种觉悟的特质。象征这种觉知的是现忿怒相的守护神。这种觉知是提醒你的突然一拉。那是忿怒的觉知,因为它含有跳动在内。此跳需有某种活力以突破迷惑。你必须主动去跳,毫不犹豫地跳出惑界而入敞开之境。你真得消灭犹豫。你必须消除修道上所遭遇的一切障碍。是故,此神乃有守护之名。〃守护〃不是保护你的安全,而是提供你一个参考点,一项提醒你的准则,让你不离本位,保持敞开。例如,有一位玛哈嘎拉(Mahakala)守护神,名为六臂玛哈嘎拉,他色黑,站在象头神噶内萨(Ganesha)的身上。象头神在此象征下意识的思想。这种下意识的闲聊是怠情的一面,自能分散你的觉知,邀你返回对自己的思想与情绪的迷恋。它尤其能影响你各种思想的观察性,不管这些思想是知性的、家事的或情绪的。玛哈嘎拉带你回到敞开。此一象征的意思是,玛哈嘎拉把象头神压在脚下,就表示克服了下意识的闲聊。玛哈嘎拉象征跃入有洞察力的觉知。
一般而言,所有佛教密宗的圣像不外三类:上师、本尊、守护神。上师之像象征传承的丰富。本尊让你认同自己的本性。守护神则随时提醒你。本尊及守护神通常都现程度不同的忿怒相,全看你需要多么强烈的觉知才能得见自己的本性。
  忿怒本尊永远离不开具有真如性的〃金刚怒(vajra anger)〃等密教名词;换言之,怒而无恨,是强大的活力。这种活力,无论属于何智,都是无敌的。它完全不坏、不动,因为它不是制造出来的东西,而是被发现的本性。因此,它不生不灭。它永远被描绘成忿怒、天怒和武士的模样。
  问:转化是怎样发生的?
  答:转化是因了知空性及随后的突然发现活力而起。你了悟自己不再须要放下什么。你开始在生活情况中看到根本智性,也就是说有了一种跃进。如果你易生某种烦恼,如易发怒,则你会由于猛然瞥见敞开,或瞥见空性,而开始看出没有抑制自己之活力的必要。你不必保持冷静及抑制怒火,而能将你的嗔恚转化为强大的活力。这是你敞开多少以及你真肯敞开多少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之活力的爆发和发泄不那么迷恋和满意的话,则转化它的可能性便提高了。我们一旦被活力迷住,并以发泄活力为满足,我们就无能转化它。你无须脱胎换骨,但你能将你部分的活力用于觉悟的境界。
  问:若那(jnana)与般若(prajna)有何不同?
  答:你不能把智看作外在的经验。这就是智与慧或若那与般若的分别。般若是相对性之慧,而若那则是超越任何相对性之智。你与智完全合一;你不视智为跟教育或经验有关的东西。
  问:你如何转化烦恼?如何对付烦恼?
  答:这是私人的问题,不是知性的问题。重点全在我们未曾真正体验自己的烦恼,虽然我们自以为已有真正的体验。我们只是从〃我〃和〃我〃之贪、嗔等角度去体验。此〃我〃是一种中央管辖机构。烦恼担任使者、官僚和士兵。你不要把烦恼当作身外之物或任性的职员去体验,而要实际感受烦恼的质地和真正的活跃特性。用表情或行为来发泄嗔恚或贪欲,是另一种逃避烦恼的方式,就像你力图抑制烦恼时一样。你若真正如实感受到烦恼本身的活跃特性和质地,则这种感受中也有真谛在。你自会如实发现烦恼既有讽刺的一面,同时也有甚深的一面。于是转化的过程转化烦恼为智的过程就自动开始了。但是,如我说过的,这是私人的问题;我们真的非做不可,没有实际去做,说也说不清楚。我们必须敢于实际面对烦恼,真正与其共事,如实感受其质地和本性。我们会发现烦恼不可貌相,实含甚多之智和敞开的空间。问题在于我们从未正确地体验烦恼。我们以为战斗和杀戮表示忿怒,其实这些都是另一种逃避,都是一种发泄烦恼的方式,而非实际如实体验烦恼。我们尚未正确地感受到烦恼的本性。
  问:烦恼转化,并不是说烦恼没了,是吗?
  答:不一定是没了,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活力。如果我们力图善良或平和,想要抑制自己的烦恼,那就是〃我〃的根本乖僻在运作了。我们嗔恨自己的烦恼,力求达到和善的境地。一旦我们不再嗔恨自己的烦恼,不再试图改变它们;一旦我们正确地体验它们,转化就发生了。一旦你如实体验烦恼,烦恼的恼人性即被转化。转化不是说消除烦恼的活力特质,而是说将此特质转化为智,这是非常需要的。
  问:与性有关的密续是怎么回事?那是把性能力转化为什么的方法吗?
  答:是一回事。当贪欲的攫取性转化为敞开的沟通或共舞时,双方的关系便会开始作有创意的发展,而不会沉滞或令彼此烦恼。
  问:这种转化之理可否适用于印度传统所说的三德之力:勇健(sattvic)力、尘坌(rajasic)力、暗钝(tamasic)力?你不是想把暗钝力转化为尘坌力,而是把它拿来就用。
  答:对,不错。那的确是非常实际的做法。通常我们都喜欢做过多的准备。我们说〃我〃赚到很多钱,我就去某处修学为僧〃,或成为任何我们想做的那种人。但我们从不当下就做。我们总是说〃一旦我做了什么,我就……〃我们老是计划得太多。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想运用自己的生活,不想把运用当前的一刻作为修行的一部分。我们的这种犹豫不决,使我们在修道方面遭受很多挫折。我们大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现在不好,但总有一天我会改变,我会变好。〃
  问:转化之理表现在艺术上吗?
  答:是的。我们都知道,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之人曾创作出形色组合类似的作品。自然表现的艺术自有一种普遍性。此即为何你不必超越什么。如果你充分、直接去看,那就不言而喻,让你有所了解。交通号志,绿灯表示通行,红灯表示停止或危险,也令人想到颜色效果的普遍性。
  问:舞与舞台是怎么回事?
  答:还是一回事。问题是,如果你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时大自觉了,那件艺术品就不是艺术品了。艺术大师在全神贯注于工作时,能产生杰作,这不是因为他们念念不忘其所师,而是因为他们一心专注其所作。他们不质疑,他们只是做。他们是颇为意外地产生了好的作品。
  问:妨碍自发性行为的那些恐惧或妄想狂,如何转化为行动?
  答:用克服这个、克服那个来达到某种境界,并不含有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