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代中叶已经出现学校,到公元前2000年,学校已纷纷涌现;有些学者
则认为公元前2000年以后才有学校。
1902年至1903年,考古学家发掘的叔拉帕克城,出土了许多泥版
书,学者们认为似学生的练习作业,约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遗物。这
个时候正是巴比伦逐渐成为两河流域南部最有权势的统治者之时。因
此,有人推测学校可能就出现在这个时候。
本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两河上游的马里城发掘出一所
学校的遗址,被认为大约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学校。马里城在幼发拉
底河岸,离古巴比伦城不远。前苏联教育史学者沙巴耶娃推断马里学校
是公元前3500年的建筑,是人类最先出现的学校。如果这样,这所学校
要比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产生的宫廷学校早1000年。当然,这还有待
于证实。这所学校不在神庙附近,而在政府衙门与宫殿之间,包括一条
甬道和两间房舍,大间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的面积为大间的三
分之一。大间排列着4条石凳,可容纳45人;小间有3条石凳,可容纳
23人。这种设计和规格很象学校的教室。以上两个房舍均无讲台和讲桌,
却放着许多学生的作业泥板。两个房间均四壁无窗,从房顶射入光线;
墙壁四周的底部安放着装有泥土的浅水槽,附近还摆着一个椭园形陶
盆,可能是用来盛水和泥制作泥板的器皿,或是放置书写用具的。地上
还散落着一些贝壳,可能是供学生计数用的,可以说是早期的教具。因
此,有人推断这就是那个时期的学校。
考古学家还于1899年在尼波尔发掘出20块泥版书。当时还认不出
它是一篇文章,因为当时没有人认识苏美尔文字。许多国家的学者经过
整整5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49年把它全文译出。这一泥版书说到
帝王曾振兴教育,并因此而自豪。有人说:“我从幼年起就进了学校,
利用苏美尔文的泥版书,来学习文士的艺术。”许多苏美尔文献提及约
在公元前2000年之初的学校。在许多出土文物中,有家长给教师和教师
给学生的信,信中明确提到学校,称学校为“泥板书舍”;形容学校外
… Page 30…
临市街,有学生出入的大门,还有供帝王对学生进行问询和考试用的房
舍。有的文献对学校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闭着眼睛走进去,睁着眼睛
走出来,解决之道在于学校。”美国教授卢卡士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的文士学校》中说:“现在发现的古代学校教科书和其他考古发现
的文物,都说明至迟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就诞生了学校;而且很可能比这早数世纪已有学校存在于该
地。毫无疑问,约当公元前18世纪中叶,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培养文士
的学校已盛行于全境,即从现在的巴格达向东南方向伸展,直到沙特阿
拉伯为止,学校都出现了。”
根据一些学者对两河流域发掘出的许多远古学校遗址的研究,学校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似乎是寺庙设立的,如在沙杜蓬发掘的词典和
文学课本,就埋在寺庙的地下;第二类似乎是宫廷或政府衙门设立的,
如在拉沙 (即今桑卡拉)和马里城所发掘的学校都邻近皇宫,在乌鲁克
发掘的大量泥版书亦在皇宫的废墟中;第三类似乎是文士私立的,如在
克什挖到的校舍,紧邻文士住区,在尼波尔发掘的许多学校用的泥板(包
括学生练习作业、文学作品和参考书等),就是从文士所住的山上出土
的。还在乌尔发掘出一所房舍,内藏约2000片小型的学校课本泥版书,
还有教材纲目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这三类学校很可能是并存的,特
别是巴比伦古王国时期。
考古文献还说到当时两河流域学校的规模和组织。学校中有校长、
教师和学生,他们互称“同事”,自称“学校的成员”。校长受到普遍
尊重,被称为“学校之父”,是受师生敬仰的领袖,人们称颂校长是“塑
造人性的上帝”,“真是我敬爱的神”,“你将我这不懂事的孩子培养
成有人性的人”。当校长走访学生家庭时,总是被安排在最荣誉的位置
上,因为人们崇慕他是伟大智慧和知识的化身,博学多才,是“富有卓
识的文士”。教师就是泥板书舍的书写者。有的文献写道:“他指导我
的手在泥板上书写,教导我怎样好好行事和谈论好的意见,教导我注视
那些指示人们取得成就的规范。”当时的教师已分科任教,至少在某些
较大规模的学校中是这样。据文献所载,已有“教授计算的教师”、“教
授测量的教师”、“教授苏美尔文的教师”、“教授图画的教师”等等。
在教师之下,还设有辅助教师,或称导生,由年长而准备充当教师者充
任,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教学的辅助性工作,如给学生布置作业、书写
范字、改正错误、听学生背诵等等。除校长、教师、辅导教师和学生以
外,学校还设有监督,直译就是“泥板书舍的管理人”,主要职责是维
护校规校纪。此外,还没有图书馆员、学生出席检查人员、鞭责学生人
员、校门看守人员等等。
从上述所述可以推断,有些学校的规模已经不小,可能由僧侣主持
的学校规模最大,最为兴旺。根据发掘的资料,当时已有不少图书馆和
观象台;当时已有收藏二、三万件泥版书的图书馆;图书馆把历代资料
收集后,还要作整理和翻译工作。这些图书馆和观象台都附设在寺庙学
校之中,由僧侣所操纵。由僧侣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既是客观需要,也更
为便利。除寺庙学校之外,还有书写家私设的学校。这些书写家往往在
家中收徒教学,进行师徒传习。书写家私设的学校和寺庙学校比较起来,
寺庙学校水平高深,以培植高级幕僚为任务;书写家学校的教学水平较
… Page 31…
低,仅仅培植一般文书工作者,主要传授关于行政和司法方面的一般知
识,如信函格式、书写技术,以及数字计算、如何订立契约等。所以,
寺庙学校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3。文士和文士教育
古代两河流域的各种社会生活,都受寺庙的支配和影响。寺庙不仅
是宗教生活的园地,而且是经济体制中的中心环节。当时把知识当作神
赐之物,非僧侣莫敢享有,学习知识乃是僧侣的特权。到了巴比伦第六
王汉谟拉比时期,各种规定都立有条文,执行起来需要大批官员和知书
识字的人。那时知书识字的人被称为文士,文士必须是僧侣。直到公元
前2000年代末,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需要大批文士加强管理,才不
要求文士必须是僧侣。这时,除了僧侣文士外,还出现了不是僧侣的文
士。由于僧侣,特别是高级僧侣大多文化程度较高,寺庙又拥有较多的
图书资料和各种学习设备,在需要培养文士的时候,寺庙自然成为文士
教育的主持者。
当时需要大量的文士,不但政府需要大量知书善写的文士,而且寺
庙中的任务僧侣也不能全部承担过来,还需由非僧侣文士来承担。高级
文士主要是充任官员,撰拟帝王圣旨,制定军政法令,修订外交文书等。
多数文士则充当公证人、掌印员、登记员、记录员、雕刻员等等。另外,
还有受私人雇用或服务于商业的文士,如缮写员、计算员、文书等。一
般想出人头地的人,包括权贵子弟,都竭力接受这种文士教育,以谋求
权势和地位。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卢卡士在《古代美索不达
米亚的文士学校》中说:“文士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怎样描述,也是不易过分的。”在这里发掘的文献记载了当时文士
的情况。有些文士自傲地说:“你们无法和我相比,我是苏美尔文士!”
文人相轻也有了表现,有的文士说:“我是名符其实的文士,你不配称
为文士。”家长也训勉子孙学为文士。在发掘的文物中有父亲训子的记
录,说别人叫子弟从事体力劳动,“我却叫你用手执笔而不作耕田、掘
地的辛苦工作”。这表明,“学为文士”在巴比伦和亚述已成为人们追
求体面职业的途径。
学校产生以后主要进行文士教育。就是说当时的学校并不造就一般
人才,主要是培养文士。最初文士教育还面向广大民众,后来阶级和等
级日趋明显和森严,社会地位高者的子弟才有入学机会。学校的文士教
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普通教育,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如学
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出土文物大都反映这一阶段的教育。
受完初级阶段教育的青年,遂取得初级文士的资格。第二阶段是对学生
进行神学、法学、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定向的较高水平的培养,方法主
要是通过师生传承的艺徒制或导师制。
初级阶段的教学以学习苏美尔文和阿卡德文为主。教师教学生书写
和阅读古典的苏美尔文和通用的阿卡德文写成的书,练习两种文字的互
译。在实际教学中书写重于阅读,并且更重视古文。对书写有严格预定
的要求。一般说来,教师或导生写出范字,学生立即仿照书写。仿照书
写时,把土加水和成泥,摊成略带凸形的园形平板,直径为二、三英寸,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