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这种神学教育从幼年开始,到成年结束,才能取得僧侣资格。因此,
这种学习机械性、神秘性、烦琐性是可想而知的。唯有婆罗门有条件接
受这种教育。公元前两千纪的《法典》指出:“学习和理解《吠陀》,
从事虔敬的忏悔,探索有关法律和哲学的神圣知识,尊敬自然的父亲(即
生父)和精神的父亲(即僧侣),乃是首要的职责,尽到这些职责,便
可获致无限的幸福。”显然,古代印度人在吠陀时期十分重视家教,家
教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宗教训练,培养婆罗门的继承人。在举行祭祀时,
婆罗门(僧侣)背诵圣经是至关重要的事体,不仅要熟练地一字无误地
诵读《吠陀》中的冗长诗句,而且还要有腔有调,合于节拍,做到悦耳
动听。至于刹帝利种姓的子弟们,不得不减少吠陀经典的学习,主要学
些与军事、政治有关的知识;吠舍种姓的子弟学习吠陀经更少,而把更
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实际知识。
(2)婆罗门学校的产生
古代印度学校产生于“奥义书时期”。由于长期诵习《吠陀》经,
过于束缚人们的头脑,慢慢地出现钻研经义的苗头。大约在公元前8世
纪以后,许多科学知识也发展起来:由建筑神坛、寺庙探得了几何学、
代数学知识;为选择祭期掌握了天文学和占星术;为正确诵读和解释吠
陀经产生了文法学、发音学、音韵学;以后又有了逻辑学和哲学。由于
这些科学知识的发展,也具备了从理论上阐述经义的条件。这样就出现
了论证经义的书——《奥义书》。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
代印度历史,是人们从理论上钻研 《吠陀》经典的时期,是古代印度科
学文化发展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奥义书时期”。
相当长一个时期,是古代印度人,特别是婆罗门等种姓家族记诵《吠
陀》经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家长还可以在家中向后代传授《吠陀》经;
后来发展到需要解释经义的历史阶段,这种阐述经义的任务就不是一般
家长所能胜任的了。此外,这个时期祭祀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祭祀不再
只是求神拜佛、保命救灾,而是越来越强调如何正确进行祭祀,诸如祭
具、祭坛、祭词、祈祷、歌咏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仪式也很复杂,
再不是一般婆罗门教士所能承担的。这样,传统的家庭教育再也不能满
… Page 64…
足人们的需要,至少不能满足婆罗门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需要。总之,
各门科学知识的发展、宗教祭祀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的出现。
①吠陀学校
最初,在印度各地出现的是吠陀学校,亦称僧侣训练学校。这种学
校起初仅仅招收婆罗门子弟入学,其宗旨在于保持种姓的继续,训练未
来的婆罗门僧侣。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刹帝利和吠舍的子弟也可以入
学,但教师只能由婆罗门教士担任。
②古儒学校
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一些对经义粗有研究、专
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印度古籍称他们为“古儒”。这种人兼具
笃信梵天而又能阐述经典的双重品质和能力。起初,他们周游各地,教
育引导青少年,被视为神圣的经义传播者,很受社会尊重。后来,他们
在家设教,许多不愿或不能亲自教其子女者便送子求学。这种由古儒私
立的学校叫古儒学校,又叫阿什拉姆。在“奥义书”初期,学校尚少,
所收学生也不多;到“奥义书”末期,学校越来越多;到公元2世纪时,
已开始制度化。古儒学校是古代印度最为重要的教育中心。
阿什拉姆教育带有浓郁的家庭教育气氛。一般来说,婆罗门子弟 7
岁为入学年龄,贵族子弟8岁为入学年龄,商人、农民及手工业者子弟
11岁为入学年龄。在进行知识教育之前,主要进行宗教教育和道德品质
教育。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须向婆罗门教士申请,经过隆重的仪式,并
通过古儒的考验,经古儒许可,方能入学;许可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
品德。他们认为,只有品德优良者才能学习《吠陀》经。通过上述程序
被允许入学者,迁入古儒家中,开始有节制、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在学
期间,师生同饮食、共生活,成为古儒家的成员,关系犹如父子,学习
年限不一,一般为12年。
古儒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意志锻炼,主要方法是通过师生
接触,进行言传身教。学校的法规戒律相当严格。学习期间,学生要定
时沐浴,虔诚祈祷,衣着朴素,削发独身,在地板上睡觉,进行艰苦生
活的磨炼。古儒对学生的卫生、宗教、举止、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禁
止学生食蜜、食肉、饮酒、赌博、乘车、穿鞋、白天睡觉、贪财、发怒、
恋爱、玩弄乐器、跳舞、诽谤、恐吓、吐痰、狂笑、打哈欠、伤害动物,
不准凝视和接触妇女等等。还要求在学习期间养成吃苦耐劳习惯,注意
锻炼身体。祈祷、打坐、克己、修行被视为进德的途径,学生必须严格
遵守师生之礼,唯师命是从;还须到各地行乞,将乞讨所得敬奉老师,
学生还须终身敬师,因为师严而道尊。在古儒面前,学生不准交叉双腿,
不准依靠墙壁和伸足;讲话要婉转,讲真话,不许有怕苦言论。师礼不
周意味着学艺不成,将被开除。学生完成学业时,须先接受洗礼,再离
开学校。
乡村儿童,一般在5—12岁时开始学习,学习内容为数字表、币制、
度量及简单记录。教学无固定场所,有时在树下,有时在茅屋附近。学
生练习写字,最初是用手指在沙地上写,后以芦苇为笔,写在棕叶上。
古代印度对为师者要求极严,其品德行为都须符合圣典的要求,在
担任教师之前,必须接受考验。教师须精通所教授的学业和善于引导学
生服从规则。教师应该态度温和而心地纯良,使学生乐于接近。法律还
… Page 65…
规定教师应有学养、忠贞、和善、言语清断、以身作则、信仰坚定,并
且安于行乞而乐于以知识启迪后生。古代印度把教师视为崇高的职务,
担任古儒是极荣誉的事。古儒全是婆罗门种姓的人,只有古儒才能担任
师职。一般俗人只能传授实用知识,并且需要经受婆罗门的检查。按照
规定,古儒教书是不收取费用的,因为传授圣书是神职,是为神效劳,
为神效劳是不能索取报偿的。实际上,学生家长经常给古儒以丰厚的赠
礼,还常赠以田地,由学生代耕。所以,古儒的经济生活是比较优裕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同之点是在学校里要学习多种学科
和钻研《吠陀》经义,其教学内容要比家庭教育丰富和高深。婆罗门学
校既学人文科目,又学自然科目。课程设置除了吠陀经以外,还有历史、
文法、祭礼规则、数学、预兆学、时间学、因明学、伦理学、字源学、
发音学、礼仪学、诗学、灵魂学、武器学、天文学、美术等等,而以语
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为主,称为“六科”,
并明文规定“六科”是学习吠陀经典的基本训练。就是说,要学好《吠
陀》经,必须首先学好“六科”。
③“陀儿”
除古儒学校外,婆罗门教还在各处设置“陀儿”。这是一种简陋的
学舍,一般约有25名学生,免费,并供应食宿。“陀儿”散布在各农村
集镇,受婆罗门控制较松,但仍需学习《吠陀》。有时几个“陀儿”联
合起来,形成较大的学术教育中心。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是教师口头传授《吠陀》的语句,不加说明解释,
学生只是机械背诵。最初,没有书写,全凭口耳传诵;后来普遍有了书
写,但仍以口耳传习为主要方法;再后,是在学习“六科”的基础上去
领会 《吠陀》。这时的学习虽然仍以神学为核心,却涉及了广泛的知识
领域,教学方法也有些改进,比过去一贯注重死记硬背的家庭教育的传
统方法有了进步。教师有时也鼓励学生发问,但不准怀疑 《吠陀》的意
义,所以不能开启智慧。
总之,由于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死记硬背的口头教学以及艰深晦
涩的吠陀经义,加上老师的绝对权威,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唯命是从、头
脑僵化、缺乏活力的书呆子。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但比古代埃及和巴比伦要轻微得多。教典和法
律都允许老师以竹棍和绳索打罚学生。不过,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体罚效
果不佳。公元2世纪的教育法典规定:“良好的教学必须不给儿童带来
任何不愉快的感觉,而尊重品德的教师必须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
但又说:“假如儿童犯了过失,教师可以用严峻的语言申斥他。”并且
可以威胁道:“如果再犯,便该挨拳打;而且假如在严冬犯了过失,教
师就将把他插在冷水之中。”又规定,对不听告诫者,教师可用细绳或
竹片打学生的背部,但不能打头部,否则,即犯罪如窃贼。另外,关于
学生对教师的侍奉、照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
(3)婆罗门教的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于“奥义书时期”,到公元5世纪末的笈多
王朝时期才发达起来。
上边提到,在“奥义书时期”,曾有数个散布各地的“陀儿”联合
…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