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为家长制家庭,随后出现了奴隶制。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腓力斯丁
人入侵,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合力抵抗,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统一的以
色列…犹太王国。希伯来人的“黄金时代”是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耶
路撒冷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由于内讧,于公元前10
世纪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灭掉以色列;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打败犹太王国,将大批富有者掳往巴比伦,造
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直到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
所灭,希伯来人才得以重返家园。公元70年,罗马吞并了希伯来。
古代希伯来人的教育是以宗教神学教育为核心的。最初,希伯来人
信奉多神教。希伯来人和迦南人很早以前就崇拜雅赫维(即以后基督教
信奉的耶和华)。据《旧约》记载:逃往埃及的迦南人因不堪虐待和奴
役,于公元前14—前13世纪迁回巴勒斯坦。他们逃亡至西奈山时,在荒
凉旷野中挣扎40年之久,生活又艰辛又饥苦。酋长摩西为加强团结,渡
过难关,便假托耶和华之名制定了 《十诫》。《十诫》称耶和华是唯一
应敬的神。后来,他们平安返回巴勒斯坦,坚信是由于耶和华的保护,
是耶和华的圣恩。因此,希伯来人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向一神教转化,
将“耶和华”视为宇宙中的唯一主宰。与此同时,犹太人萌发了“救世
主”的思想,自称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只要信奉上帝,遵守其律法,
最终总会得救,进入天堂。正因为如此,希伯来的宗教和希伯来的政治
合而为一,犹太教的法典和希伯来的法律熔为一体。可以说,希伯来人
的社会生活、教育、政府,都在神权统治之下,整个部落既是宗教组织,
又是学校,又是政府。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无论从形式、方法还是从内容上而言,都给以后
的基督教教育以深刻影响。按《圣经》的解释,耶和华至善至美,不许
亵渎,古代犹太教就以培养民众对耶和华的诚心为使命,培养人们信神
和教育成了相同的概念。有些教育史学家认为他们的教育不尚文化,全
然在于养成民族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品质,传说摩西曾告诫大众学习法
典,不问成人、妇女和儿童皆无例外。希伯来人的信念是:“敬畏上帝
是智慧之始”;“敬畏上帝是知识之始”;“敬畏上帝是荣誉,是光荣,
是愉快,是欢乐的王冠”;“敬畏上帝而服从其律令,是每个人的全部
职务”。因此,我们可以说,犹太教便是犹太教育。
古代希伯来是神道设教的国家,其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把信神放在求
… Page 73…
知之上。他们认为:信仰有余而知识亏缺,是不足为患的;然而,知识
有余而信仰亏缺,必然为害。他们把信仰比作树根,把知识比作树叶,
如果树根不深,纵然树叶繁茂,也经不起风雨;反之,如果根深蒂固,
纵然树叶并不茂盛,也绝不为风摧雨拔。当然,古代希伯来人并不全盘
否定知识的传授。他们也认为无知之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敬爱上帝。只
是他们要求求知应该为敬神服务,应从属于信仰。希伯来人一向自认为
是上帝的选民,宗教意识强烈,笃信神灵,谨遵传统。在这种思想指导
下,犹太教既提倡人人敬神,又要求人人受教育;既提倡终生敬神,又
要求终生受教育。先知和政教领袖无不呼吁全国人人学习法典,敬奉上
帝,同时又把教育解释为是人人由幼到长持续迈进的过程。他们比喻说,
清晨播种的人,到夜晚仍需播种,因为哪次播种能够收获,很难确知。
因而,他们不仅要求人人接受教育,而且还要终生接受教育。
希伯来人的宗教教育培养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犹太教宣扬信神,叫
人去追求彼岸世界,并没有因此使希伯来人忘却现实斗争。犹太教宣扬
耶和华就是上帝,实际上是让人们把耶和华看作民族的象征,叫人信奉
耶和华就是培养民族精神。人们通过遵守法典而履行上帝的旨意,就意
味着不惜牺牲一切,来维护希伯来民族的尊严和延续希伯来民族的生
存。所谓“不能读书的人就不能作真正的犹太人”,就是要求人们学习
法典并笃行其要求,从而完成对犹太民族应尽的职责。可见,当时是政
教合一,宗教和民族血肉相关。 《法典大全》说得很明白:“只要有儿
童在学校,以色列的敌人们就不能战胜以色列。”
2。希伯来家长制下的家庭教育
希伯来人在摩西逃离埃及以前的教育,至今尚不清楚。自摩西带领
其部落逃离埃及回到巴勒斯坦至公元前586年犹太亡于巴比伦期间,希
伯来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自摩西回到巴勒斯坦以后,这里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部落慢慢瓦
解,人们摆脱了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家庭生活过渡。这个时期的家庭组
织形式系父权制家庭。摩西在《十诫》中规定:妻子是丈夫的财产,须
受丈夫的严格管束;子女更应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就是以男子为一家之
主的家长制家庭的蓝图。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拥有绝对
的权威。当时在这里还没有出现学校,家庭成为教育青年一代的主要场
所。在家庭中,父亲既是祭师,又是教师,家政由他决定,子辈的教育
由他负责。父训即是法律,不可违抗。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希伯来人
并无学校,更有教育史学家认为,即使后来产生了学校,家庭在教育子
女上的职责并没有减轻,一般人家都以家庭为教育子女的场所。教导子
女虽然是父权,又是父职,但母亲也不该推诿。《申命记》对作父母的
人指出:“你们惟应自加检点,精神勤奋,……应把这些教给你们的儿
孙”;“你们应把这些教言勤恳地传给子女,并和他们谈论这些教言,
当你们在房里静坐的时候,当你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当你们在床上躺
卧的时候和起床的时候”。经典还说,当儿子发问时,“父母应当给予
解释回答”,并须擅长乐于和随时准备回答他们的问题。经典还强调说:
“忽视教诲子女就不啻埋葬子女。”
… Page 74…
希伯来的经典也教育孩子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格书》记载:
“孩子们,要谛听父亲的教导,不要破坏母亲教给你的法规”;又说“聪
明的儿子倾听父亲的教诲”。在希伯来人看来,这些教诲所包含的知识
绝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来取得,也不能像财产一样通过继承而得到,须经
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掌握。
希伯来人认为,为了督促儿童学习,父亲有权惩戒和体罚子女,但
实际上常常采取积极影响的手段,要求父母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从而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博取孩子的热爱。
在希伯来人那里,虽然十分强调父权,但子女也受到尊重。在先知
运动影响下,希伯来的家长制具有较多的民主味道,孩子的待遇和地位
也不断得到改善。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弃婴现象十分习常,而在希伯来
却很少见;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人不能受上帝的教导和作上帝的学生。
希伯来人比希腊人和罗马人显得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地位。罗马人把子女
当作家庭和父母的私有财产,而希伯来人则把儿童看作未来天国的公
民。他们虽然要求儿童绝对服从父母的权威,但《法典大全》也提及儿
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并非家长的私财。因而,在教育上,他们也比较注
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说服感化。他们想方设法满足儿童的要求和顾
及儿童的爱好和兴趣,以致把儿童比作花朵。
在希伯来父权制的家长制下,妇女受教育的情况如何呢?早在远古
时期,妇女在希伯来各部落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圣经》中就有许多章
节记载有关女子的智慧和美好品德的故事。当时不存在对妇女的歧视问
题,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公共活动,听讲律法,参加各种祭神仪式。
摩西带领大家返回巴勒斯坦后,希伯来各部落已进入父权制社会,父亲
为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下降了。 《十诫》中曾经把妇女置于男子的财
富之列,和男子所有的牛驴相似。妇女除了在会堂做礼拜祈祷敬神外,
女子教育只限于家庭内进行。尽管有许多上层阶级的女子能识字读书,
但女子不得进入学校学习,也不能成为文士。后来,先知运动反对这种
旧习,提倡革新,提高了一些妇女的地位,夫权也比较适度,遂使妇女
获得一定的尊严和崇敬。在教育上,承认母亲的重要地位,经典中常常
要求子女遵从母亲的教导,指出女儿的教育应操诸于母亲之手,是母职
之一。后来,由于受到希腊的影响,卑视妇女的旧习又有抬头,直到犹
太人亡于罗马帝国,妇女地位微贱仍牢不可破。所以,总的说来,在希
伯来人那里,学术被男子独占,学校成立后更把妇女排斥在校门之外。
他们虽然也学习宗教知识,并对子女施以教育,有些文献中也记载着一
些颇有才智和学养的女性,但一般妇女在教育上都是不能和男子相比
的。
3。希伯来学校的产生和学校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希伯来人的学校是由犹太会堂发展而来的。犹太会堂创立于希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