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求客观公正体察入微的理解。其中,关于禅是一种人生之道。禅,或说禅
悟,是有关人生之道的一种设想,一种试验,其中有智,尤其有勇。就对“欲”
的态度而言,儒佛就正好相反,儒家是“顺”之,佛家是“逆”之。佛家思
想与天命战。如此种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常人对禅这种超常事物的真
知灼见。
禅宗是中土佛教的一个宗派,禅是佛教中一种有特点的修持方法。佛教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中与儒、道并列的文化体系之一。在这
个意义上,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应对佛教有所了解。那么,《禅外说禅》
应该说是一部关于佛教,特别是关于禅宗的雅俗共赏的入门书。
(黄伟林)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美]史景迁著,廖世奇、彭小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 世纪80 年代有两位美国学者在北京大学作了讲演。一位是杰姆逊,
他的讲演题目是《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另一位是史景迁,他的讲演题
目是《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副标题是《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杰姆逊似乎比史景迁走运,他的话题恰好契合了中国20 世纪80 年代的
文化语境,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文化旋风,他的讲演录《后现代主
义与文化理论》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必读书。
相比之下,史景迁远没有杰姆逊走运。他在北京大学的讲演既没有产生
轰动效应,他的观点似乎也很少在学术界被广泛征引。在某种意义上说,这
是一次寂寞的讲演。高大英俊,颇有绅士风度的史景迁教授的北大之行似乎
是悄然而来,悄然而去。
寂寞悄然并不等于虚空无有。史景迁的讲演录后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
版。它尽管远远比不上杰姆逊那部讲演录显赫,但认真读这部书的人,却不
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其罕见的角度新颖、立场公正的西方人研究中国的著
作。
西方人把他们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人就被称为
汉学家。史景迁生于英国,长期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从事中国历史的研究,
被认为是美国汉学界继费正清之后最有成就的汉学家。他的《文化类同与文
化利用》讲述了从16 世纪到20 世纪400 多年西方理论学术著作和虚构文学
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用史景迁的话说,就是“看一看中国对西方文化的
影响,了解一下在欧洲或美国的西方思想家是如何被中国文化的某些因素所
打动或吸引的”。
20 世纪的人类世界,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强势文化。世界各国都饱受欧
风美雨的浸淫。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西化成为唯一的文化正宗乃至人类前景。
然而,史景迁在《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这部书中,却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
明了自16 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诸如利
马窦、马可波罗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传教士、旅行家身上,而且体现在一批
为人类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思想家、作家身上,像莱布尼茨、孟德斯鸠、
伏尔泰、黑格尔、马克思、韦伯、施本格勒等思想家,歌德、卡夫卡、布莱
希特、庞德、马尔洛、卡内蒂、博尔赫斯等作家。这批声名显赫的人物无一
例外地表现了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尽管关注并不意味着肯定和热爱,有时甚
至意味着否定和敌视。然而,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热爱还是敌视,
关注本身已经证明了中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证明了中国在人类最优秀
的一批思想者头脑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的极端表现,可以用伏尔泰的
《世界史》以中国为开端作为典型例证。
西方最优秀的一批思想家、作家不约而同地对中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用史景迁的话说就是:“对于西方来说,中国具有深刻的魅力。西方被中国
迷住了。”西方被中国迷住是一个事实,知道这一事实的人或许更愿意进一
步了解其中的原因。史景迁在列举事实的同时也阐释了原因。他认为原因有
两方面:其一,这种魅力的确产生自对中国政府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其二,
这种魅力来自关于中国的抽象观念,这种观念在16 世纪和17 世纪似乎触及
了欧洲文化想象中的某些因素。这两方面原因实际上由知识和想象合成。西
方人被中国迷住,既因为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有某些深刻的知识,也
因为他们对中国无知而激发出富于创造性的想象。
这两个原因显得自相矛盾,但史景迁在他冷静的叙述中使这自相矛盾的
原因各自都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进一步,史景迁还阐明了一个道理,即西
方对中国的姿态往往潜藏着“文化利用”的深层原因。“对于那些深怀不安
全感和焦虑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一条出路或退
路。17 世纪早期对中国信息及故事的那股热情和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记得
在1600 年到1617 年和1618 年这段时期,就出现了六七本关于中国的内容各
异的著作。当时不正是30 年战争之前人们对现状极度不满、政治分裂加剧和
暴虐横行的年代吗?!很明显,这些著作所取得的显著成功也说明了当时西
方公众要求阅读关于中国的作品的渴望。18 世纪中期当西方人开始探索政府
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合理的政府形式时,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可见,尽管
西方社会非常繁荣,但人们仍旧怀有不安全感,其中包括对社会地位的不平
等以及日益加剧的海外扩张的担心。学过欧洲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忽视那段文
化绝望时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连中国的梁启超、蔡元培等思想家都
注意到西方要灾难临头了。20 年代和2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点复兴景象很快
就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所扼杀。可见,西方文化的发展正
处于彷徨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批西方作家和思想家开始重视研究中
国。”
这段不短的引文可以说是史景迁这部著作的结论,它可以使妄自菲薄者
增强自尊,使妄自尊大者变得冷静。西方出于完善其自身的目的,对中国产
生浓厚兴趣。不管这种兴趣是出于天真无知还是真知灼见,都表现了一种“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可以存在类同,不同的文化更应该相
互利用,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读一读史景迁的《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也许不无裨益。
(黄伟林)
《亦新亦旧的一代》
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太阳照样升起》,一个充满诗意的标题。这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和
记者海明威的一部小说。主人公是一群美国青年,在战后的一片精神荒原上,
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承受着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没有一个人是清醒
的。”有人因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你们属于什么样的一代呢?当然,你们实在不必理会诸多名称的无谓堆
砌,问题的关键是面对这个询问,你们是否享受了思考的乐趣和承担了思考
的责任。
南怀瑾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思考的过程和答案。《亦新亦旧的一代》,
原为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作的专题演讲《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
理问题》。“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荣幸地拥有只属他一人的生活。”(雨果)
这里10 万多的文字积淀着作者和读者的生活经历与理性思考。以历史开始,
以群体开始,以理性开始的思考起点,使南先生对本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
迁历程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的剖析、论述,成为一部具有实用性和普
遍性的“社会问题解剖书”、“青少年思想教育诊断书”、“中西文化交流
过滤书”。
青年人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与长者做和谐的交流,实在是在漫长的人生道
路上必须学会且重视的一课。没有一个人的思考结果不是建立在前人智慧结
晶的基础上。南怀瑾经历过旧社会向新社会变迁的历史,也身处在不断求变、
待变、必变的新时代。他的论述,主要有两个特征:(一)内容涉及广:新
旧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中西文化的冲撞;
人的一些基本问题。(二)分析问题有理有据,不板着面孔说教,也不妄下
断论。南老师善于从目前的现实问题,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谈笑间,
娓娓道出问题的前因后果,让我们这些年轻学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症结。南
老师不仅是一位和善的长者,还是一位平易的智者。也许,我们很多人从未
见过南怀瑾老师,但正如我们阅读到一本好书,我们汲取了其中思考成果的
精髓,或者因为其中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启发你不断走向成功和幸福的道
路,我们受益于此,并且终身难忘。
人们说,20 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20 世纪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尽沧
桑的民族。那么,未来的21 世纪,中国将会是怎样的前景?中国青年将会创
造怎样的历史图景呢?
正如南老师所言,现代青年,绝不能再沉溺于彷徨、郁闷,敌视一切,
否认一切的心理漩涡之中,也不能放任狂放自恣的偏执个性,失去自律自制
的准绳,走向“疯狂与镇定剂齐飞,颓丧与麻醉品并驾”的极端境界。毫无
疑问,那将使青年们继续成为“迷惘的一代”、“病态的一代”。现代青年
必须寻找出一条新的,属于自己属于社会属于整个民族的奋斗道路,“凡是
现代有志有识的青年们,应该在科学文明的时代中,创立新的历史文化”。
这正是南怀瑾老师对新的一代的期望,也是我们的信心。
(梁丽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曹聚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几十年以后的人们回顾中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