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概念道、名、无、有的定义。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几个概念作了各种各
样的诠释,至今未能达成统一认识。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的确是玄之又玄,
即深奥玄妙之极。
正因为《老子》如此深奥玄妙,所以,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也见仁见智。
有人把它当作哲学著作,有人把它当作宗教教义,有人把它当作治国策略,
有人把它当作用兵之道,自然,也有人把它当作人生指南。一部五千言的小
书,历经数千年弥久常新,数以亿计人读之皆能读出新意,凡用心者均能于
其中找到自己心有灵犀之处。可以说,《老子》是一部真正的奇书,虽然它
玄之又玄,但我们仍不妨读读它,这既是对我们理解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
东方神秘智慧的一次体验。
(黄伟林)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孔子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司马迁曾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
子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事迹的书。中国近古以来有四书
五经的说法,《论语》列四书之首。
据统计,在最重要的10 部世界名著中,《论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
二位。
作为一个中国人,若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不能不读《论语》。或
者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哪怕他未读过《论语》,他思想深处,也积淀着某
些《论语》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谈了学习、交友、做人三方面的道理,它常被作为中
国人谈论这类问题的口头禅。然而,说过这些话的人不一定知道,这段话恰
恰出现在《论语》开篇。
类似的格言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吾曰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后生可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可以说,《论语》中许多言语已经成为中国人经常运用的成语、格言、
警句。这些成语、格言、警句代代相传,又内化为中国人为人处世、求知进
取的原则标准。
《论语》是用文言写成的,但这并不妨碍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中国人去阅
读。因为,当你打开《论语》,你会发现其中许多话已被你说过,其中许多
思想正仿佛是你自己的思想。
《论语》是一部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亲切的书,《论语》是一部会让
每个中国人感到似曾相识的书。正如西方人不会对《圣经》感到陌生,假若
你是一个中国人,哪怕你是第一次打开《论语》,你也会有一种回到家的感
觉。
长久以来,孔子给人一种固执、迂腐、板正的感觉。读了《论语》,你
会发现这种感觉完全是一种误会。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给我们提供的
是一个具有圆形性格的孔子,他好学、深思、爱好音乐,他执著、天真、富
有诗情。他是一位教育家,却丝毫不好为人师;他是一位哲学家,却从不抽
象艰深,故弄玄虚;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仍食人间烟火,纯然一个性情
中人。他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正是这样一个仁、智、
勇兼于一身的君子、圣人。
几千年来,为《论语》作注释的书,不胜枚举。影响大者,有何晏的《论
语集解》、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这些都是研究
《论语》的专门学者的必读书。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要了解《论语》,不妨
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此书的目的在于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
读懂《论语》,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论语译注》由原文、
译文和注解三部分组成。译文忠实原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符合信、达、
雅的翻译标准,尤其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注释旁征博引,完备周详,可以满
足专业读者需要。由于此书能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所以,自出版以来,
备受读者青睐,被许多大学文史哲专业列入必读书目,拥有较大的发行量。
而在我看来,青少年读者倘能阅读此书,在加强修养、陶冶性情、启发智慧、
了解传统文化和世事人生诸方面,利莫大焉。
(黄伟林)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
余灵灵、罗林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柏拉图是这样评价苏格拉底的:“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
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然而,苏格拉
底却死于他的同胞——像他一样热爱自己的母邦的同胞之手。《苏格拉底的
最后日子》收录的四篇对话:《欧梯佛罗》、《申辩》、《克里托》、《费
多》,以苏格拉底“在诉讼中”、“在法庭上”、“在狱中”、“最后一次
谈话”的事件顺序,集中、全面地记录了苏格拉底这一悲剧性死亡的历史事
件的始末,展现了苏格拉底作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的崇高而伟大的人格魅
力,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朽意义。
自梭伦改革以来,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到了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雅典民主制进入它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苏格拉底,年轻、有理想,他吸
取了雅典精神的精华,形成了为真理、为荣誉、为法律而献身的神圣信念。
可悲的是,深深影响苏格拉底的雅典精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和伯利克
里去世后,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被败坏的雅典民主制变成了徒具躯壳的附
庸品。这一切使进入哲学反思的苏格拉底,决心如对待神赐的职责一样,挽
救沉睡不醒、病人膏盲的雅典。“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
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
促你们专心向善。。”这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护词。但是为苏格拉底热
爱的母邦,却不能公正地对待这位一心追求善和真知而一贫如洗的老人。一
些将私欲看作比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更高的执政者,被苏格拉底的正义的言
论激怒。于是,他们利用已不再名符其实的民主制度,作为绞杀异己的疯狂
的机器;而另一些善良的雅典公民,无法从雅典的辉煌记忆中清醒过来,苏
格拉底暴露民主制缺点的做法,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苏格拉底至死不妥
协和在法庭上居高临下的表现,更使他们把他当作雅典政府的敌人。
苏格拉底最后义无反顾地完成了他以死唤醒民众心智的悲壮之举。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伟大哲学家的崇高表现。他是用一颗
忠诚的心与真的信念去重建雅典民主制度的根基,这一点已经使他远远高于
极力维护母邦民主外壳的一般雅典公民。
这四篇对话的另一意义,则是记录下苏格拉底思想的重要著作。苏格拉
底生前不立文字,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对话形式保留下他的思想。本书前三篇
对话,属于柏拉图早期作品,学术界一般认为此时期的对话基本表述了苏格
拉底的思想;而第四篇对话,则既有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掺入了柏拉图发扬
光大的思想。苏格拉底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种承先启后的
作用。他改变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自然界中寻求世界终极原因的传统,首创
了在内心世界寻求终极原因的哲学传统。哲学从向外寻求统摄具体原因的终
极原因转为向内求索,从人类的心灵去说明,使哲学从宇宙学、物理学变成
了伦理学和人学。从此,哲学开始了新的发展。苏格拉底的哲学的意义便由
此呈现、闪耀出来了。
如果说苏格拉底的出现与死亡,对整个人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终极理
想,具有着非常的历史意义,那么,让我们就暂且将他散射光辉,普照黑暗
的那一刹那,也当作一个“人类之星闪耀的时刻”吧。
(梁丽明)
《智慧之路》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柯锦华、范进举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
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一本教人如何聪明些的书,实际不是。《智慧之
路》是一本哲学书。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德国更盛产哲学。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恩
格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德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位令世界瞩目的哲
学家,就产生一种全新的关于世界的哲学学说。
曾经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和考察,其中有一个充满加工色彩的答案是:德
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生活形式,即每逢周末,德国的商店、娱乐场所都早早
关门,一家人度周末。每当周末将到,许多人都提前买好足够的面包留着,
不然一到周末,在街上找不到可买东西的地方(正如中国人过春节,大部分
私营商店全关了门),行人寥寥。于是,一些读书人在周末来临之时,倚在
阳台上,望夕阳沉思冥想,这导致了德国人对哲学的兴趣和哲学在德国的发
达。
这种说法实在太缺乏说服力。但面对生活,我们应像德国人一样,积极
思索。德国人倚栏思索之时,中国人却凭栏相思。假如把相思与思索结合在
一起,世界的哲学可能不像现在这个样子,西方由于理性而令人生畏,东方
由于悟性而虚而又玄,无迹可寻。
《智慧之路》与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相比,实在是浅显好读得
多了。
雅斯贝尔斯不像康德那样,把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