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远征军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页,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于第二天就发表宣言,指出:“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全世界一切民主国家将无处不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时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宣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如中国与英美及其它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全国军队积极打击敌人;八路军及新四军坚持华北华中敌后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等'注:《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第175页。'。
    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后不久就分为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注:《华北治安战(2)》第405页,东京1971年版。'。”两个战场的出现,及其相互配合,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日军的夹击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侵华兵力的70%左右,伪军的100%,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总力战”,结果仍然以失败而告终,日军深深地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反抗迫使日本只能以10个师团的陆军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国战场上仍保留着40个师团,这在客观上,不仅减轻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也使美、英等国对日作战赢得了准备反攻的时间。
    根据蒋介石的提议,征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同意,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史称“东亚军事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马格鲁德两位将军,英国代表是印度全军总司令兼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官韦维尔爵士;中国代表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宋美龄(主要是担任现场翻译)。整个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1)、同盟国利用中国之人力问题,(2)、同盟国之对华供应问题(即援华物质);(3)、保卫缅甸及滇缅路问题'注:《中共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2月10日。'。这次会议一开始,中国和英国就有关问题发生争执。英国态度十分明确,他们认为在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看不出与英国有何干系。因此,除缅甸问题之外,韦维尔不愿涉及其他任何问题。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是通向中国和太平洋的西大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战略地位日渐重要。日本也把缅甸作为其南方防务的西陲,认为占领缅甸“无论是在切断援蒋公路,对重庆军施加军事压力,还是策动印度反英的政略和战略施策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意义'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41页。'。”同时,日本占领缅甸还可以为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西部屏障,并以此为基地,西进印度,实现与德国会师中东的计划。
    蒋介石在缅甸问题上的考虑是极为慎重的。在韦维尔的强硬态度下,蒋介石极其克制地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果一国失败,如中国失败,则英国之印度必危而不保”,“如果英国需要,我国可派8万人入缅作战'注:《新华日报》1942年1月4日。'。”遗憾的是,蒋介石如此“诚意”,得到的却是韦维尔傲慢的鄙视,他根本瞧不起国民党军队,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明确表示: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二分册第74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很显然,英国要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保护英国最大殖民地印度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要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外国补给线,大批的美国援助物资要通过滇缅路运往大西南;而美国积极支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需要中国在远东担负起阻止日本扩张侵略,维护美国亚洲利益的责任。因此,中、英、美三国利益的上述差异,使这次东亚军事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出兵缅甸的问题)趋于复杂化。
    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激烈的辩争,中、英、美三国在共同保护缅甸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上达成了比较接近的意见。要想在亚太地区打败日本侵略扩张,就必须“维持中国的抗战”;要使中国能够拖住上百万的日军,就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国际输血管”的畅通,而保住滇缅路的前提是必须保卫缅甸免遭沦陷。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中、英、美三国联合行动。蒋介石在会议上反复强调:“远东对日作战,端赖中国陆军与英、美之海空军,协同一致为主体'注:马特洛夫:《联盟战争的战略计划(1943~1944)》第417页,1959年美国版。',”方能取胜。英国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中国军队的援助,就不可能保住缅甸,拱卫印度,英国在东方的殖民统治和利益将会彻底崩溃。美国也确信,动员中国的巨大人力是击溃日本的最好办法。因此,整个会议结束时,中英美三国缔结了《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综上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英三国战略关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三方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最终走到一个比较共同的立场上来,这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亚太地区)的胜利,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历史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二中国战区的建立与史迪威来华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迅速南进,大有一举越过东印度群岛、甚至推进到中东之势。于是,美、英、荷、澳四国,以四国首写字母为代表,匆忙成立了A、B、N、A战区,这个战区包括从孟加拉湾到澳大利亚这样广阔复杂的区域。
    圣诞节下午,美英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马歇尔提出对新成立的战区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由一个人来统率整个战区的陆海空三军。统一指挥原则提交美英首脑决定时,丘吉尔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远东盟军相隔甚远,有些甚至超过1000英里,各国部队应独立行事,指挥官对最高统帅负责。但由于罗斯福的坚持,最后还是确定了统一指挥原则。统一原则通过后,12月29日,罗斯福提议由英国爵士韦维尔上将担负着美、英、荷、澳战区最高统帅。马歇尔认为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三分之二以上,是抗击日本陆军的主战场,坚持中国战场的抗战,对太平洋战场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他在征得三军参谋长同意以后,起草了一项关于建立中国战区的备忘录,交给罗斯福总统。备忘录建议:“很清楚,目前在中国战区最好也成立一个类似的合作国家作战行动司令部。我们建议,这个战区应包括缅甸的东北部以及泰国和印度支那的凡是合作国家部队可能到达的地方。”罗斯福在“包括”的前面加上“最初”两个字,并删掉缅甸东北部,此外把所有“合作”都改成“联合”,因为这一天正是联合国家命名的日子'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第210页。'。
    12月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设立中国战区,由蒋任总司令,指挥在华、越、泰等地盟军'注:《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第350页,(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翻译版。'。1942年1月3日,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白宫宣告:兹英美两国参谋总长之建议,及白宫总统与丘吉尔之条陈,并经荷兰政府与各有关自治领政府之同意,爰特宣布在西南太平洋区设立一统一指挥机构,该区所有陆海空三军,悉由最高统帅指挥,罗总统建议并征得各有关方面同意,韦维尔上将为总司令。蒋介石上将已能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职,指挥现在及将来在该区作战之陆空军,所辖区域包括越南、泰国及将来联合国家部队可能到达的地方。其统帅部之设计部分,将有英美代表参加工作'注: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333页。'。
    成立中国战区,获得了缅甸、马来亚、泰国、荷印等国华侨支持。蒋介石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公告发表后,在他的元月份的反省录中写道:“自允我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后,越南、泰国亦划入本区内。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注: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7~18页。美国新泽西州1953年版。'中国战区的成立,说明中国远东太平洋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统一协调指挥各国在本战区的军事力量,贯彻实施反法西斯阵营的总体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罗斯福又批准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成立中缅印战区的决定,由史迪威担任中缅印战区司令,统帅中国、缅甸、印度的美国陆、空军。1943年8月,在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成立东南亚司令部,由英国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爵士担任最高司令官,史迪威出任副司令官。
    这样,在亚洲大陆上,盟国一共建立了三个相互交叉的地理战区和一个作战区。东南亚司令部为美英的战区,作战范围包括缅甸、锡兰、苏门答腊、马来亚,但不包括印度。印度属于印度司令部,由英将奥金莱克指挥。印度司令部对有英印师作战的中东负责和远东负责。中国战区的作战区域包括中、泰、越及盟军可能达到的地方。美国的中印缅战区其作战区域包括上述三个地理范围,这个战区也对美国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在这三个地理战区和一个作战区中,中国战区抗击了日军地面部队的6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