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河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国建计划”得到美国、法国、英国以及德国资本金融界的支持,但在实际上却碰到诸多的问题,除去大型项目得到外国资金支持外,许多配属工程却一直受困于资金的限制。

在“国建计划”实施一年之后,其成就甚至的逊色于中华复兴开发银行主持的“复兴开发”计划,现在,在政治上,华北当局推动的农村建设、土地建设初见其效,在军事上,华北当局又赢了苏俄,若再在经济建设上,再让北边掌控了局面,到时中央的面子可就真的难看了。

一听“国建计划”,孔祥熙便猛的一皱眉,然后颇为为难的说道。

“委员长,这恐怕不容易罢?”

“怎么不容易!”

孔祥熙的回答让蒋介石顿时流露出一丝不悦。

“华侨历来都是爱国的,抗战的时候,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也是有目共睹的,现在,让他们买些股票、债券或者回国投资什么的,怎么,庸之,事还没去办,就开始泄气了?”

面对委员长的不满,孔祥熙连忙急声说道。

“委员长,我也并不是泄气,因为华侨的事情很难办。去年,华复行就在新加坡、大马、印尼各地办起了分行,成天举办招商会,邀请华侨回国办厂或者购买华复行的股票,他们办事相当有步骤,每一个项目都有什么市场可行性报告之类的文字和图表资料,弄的南洋那边的华侨无不是觉得投资华复行的项目更靠谱……”

“而且,委员长,你也知道,当年咱们想着侨汇的时候,邯彰那边却在南洋大招南洋兵,现在虽说有不少都退役了,那些华侨子弟和华北当局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自然的,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也就更倾向于管明棠了……”

刻意的这么一点,见委员长脸色中显露出浓浓的不快,孔祥熙忙继续说道。

“现在,那些华侨们都很相信管明棠,相信华复行,所以,要他们买国建债券,谈何容易啊!”

“当年之失啊!”

孔祥熙的话,让蒋介石颇为无奈的长叹口气,当年抗战军兴的时候,中央和过去一样,眼睛盯着华侨的钱袋子,但对于华侨参军却有些抵触,甚至有所防范,而管明棠却盯着人,他在南洋前后征召了五六万华侨子弟,有着这层一同流过血的经历,自然的华侨在心理上也就倾向于华北当局了。恰在这时,宋美龄走进来插嘴说道。“其实,这也算不上失!”朝着丈夫笑了笑,宋美龄又继续说道。“这华侨有华侨的考虑,关键还是中央不积极,做生意的,无非是为了财,单是为了出于感情,广东的华侨是更乐意在广东投资,还是的愿意在华北投资,”话声落下后,她看着孔祥熙说道。“所以,这建设要起个名头,这引进侨资,不要非打着中央的名义,可以打着各省的名义,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报效乡梓,造福乡里,这也是个很好的名头嘛,我看那,可以以广东、福建、浙江这样的华侨大省的省主席、各地机关的名义,邀请各地华侨回乡省亲嘛,对有所成就的华侨,可以地方的名义发电报,发训词,勉励他、嘉奖他!给足了他们的面子,再加上建设家乡、报效乡梓,造福乡里的名义,你们说,他们还能拒绝嘛!”

“夫人说得有理,”

夫人的话让蒋介石眼前的一亮,他频频点头说道。

“庸之,我看可以先这么做做试试,这样做既干净,又漂亮,而且更能激起华侨的爱乡之情!这爱乡也就是爱国啊!”

第三百七十二章归家之侨

在民国建立前,华侨对孙中山革命的支持,使得海外华侨获得了“革命之母”的称号,在民国建立后,华侨同样一直支持着国内的建设,捐资助学、捐资输难之举更是数不胜数,而在抗战军兴之后,海外华侨更是倾力支持祖国的抗战,不仅踊跃购买国债、大量义捐,更是有数万华侨直接回国助战,而在海外华侨之中,又尤以南洋华侨更为踊跃。

南洋是明、清直至民国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从明末时,不甘剃发易服的汉人转离大陆,来到南洋,直到在晚清时期,因中国政局风雨飘摇,战乱不断,列强欺凌,无数华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涌入“下南洋”的大潮中。南洋由此成为华侨最多的地区,在万华侨之中,南洋华侨则达800万之多。

在南洋,大马可以说是华侨最为聚集之地,两百万华侨的先辈经过一个世纪的垦拓,在大马半岛、新加坡建立起了一座座城市,在这里烙印下的深深的中国烙印,在大马的21个重要城镇中,华侨人数超过居民总数50%的就有l7个,而其中又以新加坡为最,尽管这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城市,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汉字招牌、汉字广告,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是中国的一座城市,而非英国海峡殖民地治下的殖民地首府。

元旦刚过,这一天,整个新加坡,到处插满了国旗,不是英国的国旗,也不是海峡殖民的旗帜,而是一面面中国的国旗,这一天的新加坡变成了一片旗帜的海洋,以至于让城内英国人以及印度人会产生一种错觉,他们来到了中国的某一座城市。

若是在几年前,或许,英国警官、印度巡捕也许会加以阻拦,毕竟这并不是中国的国庆日,但是现在,他们却选择了视而不见,而对于华侨而言,他们清楚的知道,这种变化缘自于何处,对于敏感的华侨来说,他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从去年起,殖民地政府对华人态度的变化。

“热烈欢迎南洋侨社荣民返家!”

“南洋侨社子弟兵万岁!”

在国旗的下方一家家杂货铺、商铺的门前或是刷着标语、或是悬挂着横幅,在街道中央,更是悬挂着过街横幅,不少商铺亦打出了“军属8折”的广告。

而侨社的学校更是停课,学生们以及许多华侨,更是早早的赶到了码头一带,等待着邮轮的进港。

今天是第六批华侨子弟退役的日子,在过去的两年间,多达六万名华侨子弟兵归国助战,在停战协定生效后,其中大半华侨子弟选择了退役,而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继续服役,而今天,这些侨社子弟之所以受到如此盛大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与刚刚取得的达里冈爱大捷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击败了俄国人!”

就像是当年日本人击败了俄国人一样,日本的侨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在西洋人面前挺起了胸膛,而现在,华侨亦因如此,在西洋人面前挺起了胸膛来,毕竟俄国人,那是西洋人!而现在,中国同样也击败了西洋人。

“我的哥哥是华北集团军群第十一师中士,去年考上了军事学院……”

站在码头上,王德峰用一种极为骄傲的口气向同学们炫耀着,第十一师,曾在报纸上出现过,他们全歼了苏军第36师以及第37坦克旅。

“不知道,哥哥会不会回来……”

望着大海,王德峰默默的在心里想着,此时的码头上,无不是一双双望眼欲穿的眼睛,他们、她们无不是望眼欲穿的望着那海平线,期待着家人的归来。许多军人总是如此,他们总喜欢在这个时候,刻意的给家人带去一些惊喜,突然回到家人身边的惊喜。

“快看,船来了,船来了……”

突然,随着远处的一声叫喊声,码头上数以万计的人们纷纷翘起脚尖,可不是嘛,在海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船的影子,在这个时候进港的,显然就是那艘“唐山号”。

“嘟……”

伴随着一声汽笛,“唐山号”开始减速,终于在新加坡码头上靠岸了!发动机的震动声已经完全消失,王德阳躺在蚕棚似的床上,谛听着来自码头的欢呼声。

此时,他不禁长吁了一口气,一种轻松感油然而生。

“我终于回来了!”

在过去的十七个月中,王德阳清楚的记得自己在调查学校内接受的培训,他无时无刻不在神经过敏地警惕着那些不露痕迹的“敌人”,每天在学习与训练中度过,表面上,他是一名陆军中士,但实际上,他在军中不过只服役了几个月,在更多的时候,他是在于调查学校中接受特工培训,现在,他终于再也不用担心那些“敌人”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清楚的知道,对于许多同志而言,他们已经结束了身为军人,为国服务的生涯,而对于他来说,他的工作不过只是刚刚开始。

“德阳,快,船靠港了!”

随着“战友们”的呼喊声,王德阳和其它人一样,都挤上船舷,透过船舷,他们可以看看到码头上已经挤满了欢迎的人群。

“王裕强,我在这里呢!”

“喂,阿梁在这里哪!”

“阿文,我在这里……”

呼喊着朋友、妻子、儿女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码头上、在邮轮上响成一片。这声音,既象是对等待多年好不容易才回来、但又唯恐回不来的亲人们的欢迎,又象是为穿过硝烟战火、航行几千海里,终于幸运归来的亲人们给予的祝福。

船上的人们从栏杆上探出身子,就象挂在船舷上的累累果实,使劲地挥动着手臂,这些依然还穿着军装的荣民们,无不是激动的呼喊着亲人的名字。

“阿娣我在这!”

“阿芬……”

“娘……”

相比于他人的激动,王德阳整个人都显得极为平静,他知道自己的家人也在这里,至于他的弟弟,那个曾跪在码头上给他送行的弟弟,肯定会来接他的,在弟弟寄来的一封封信中,清楚的说道着他对自己的思念。

“我会带一柄日本军刀给你!”

背负着行李,手中提着一柄日本指挥刀,这……并不是他的战利品,而是毕业后,他的上级送给他的礼物,显然,这是上级记住了他给弟弟的许诺。

嗯,还有一块苏俄产的手表,这也是“战利品”,只不过,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他的战利品,而是上级不知从那一座战利品仓库中取来的,用于让他安慰亲人的工具罢了,甚至就连同他的那枚军功章,也不过是……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愧疚,但随之也释然了——这里,将是一个全新的战场。

想到这里,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