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特质同样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生命里。第一我想到他的诚恳的毅力。从他觉得喊醒中国的国魂较医治病人来得急切,因而决定舍弃医学而从事文学生涯的时候起,直至他寿终了时止,他终生一刻亦不踌躇的为解脱中国人民物质的和精神的锁链而战斗着。
'英' H·E·萨·迪克《鲁迅:一个赞颂》
的确,如果把五四运动仅仅理解为怀有明确目的去除旧布新的群众运动的话,鲁迅就不能说是五四运动的真正代表。他体现着新与旧的冲突,同时也体现着另一些超越历史的更深刻的冲突。他从不曾得到他的同时代人胡适和周作人所曾享有的那种宁静的心境,但他却是比他们中间任何一个都更其伟大的天才。
'美' 夏济安《黑暗的闸门》
鲁迅面临的问题远比他的同时代人复杂得多,剧烈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正是他那一时代的论争、冲突、渴望的最真实的代表。认为他与某个运动完全一致,把他指派为某一个角色或使他从属于某一个方面,都是夸大历史上的抽象观念而牺牲了个人的天才。
'美' 夏济安《黑暗的闸门》
鲁迅的批评遗产只是易碎的器皿。假如他的思想不曾被加以任何附会,而且正如其1926年以前那样不无疑虑的话,它们在此后的政治动乱岁月中也许能保持自身的独立。然而,即使当鲁迅卷入其中,他对文学和社会的批评方式仍然只属于他自己,是一种否定的工具。正如他的先见之明,当这种方法触动了任何一种官方政策时,麻烦都会接踵而至。
'美' 西奥多·D·休特斯《鲁迅与胡风批评的遗产》
西方文化研究忽略了鲁迅的作品实为一种耻辱,任何无知的借口都无法弥补这个缺陷。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鲁迅:一个中国文化的民族寓言》
附录二
'附录二'
鲁迅年表
(1881—1936)
1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周家。小名樟寿,号豫才,名树人。“鲁迅”是后来启用的笔名。
绍兴本越地,有禹陵及越王台,分别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而存在。地方先贤王思任云:“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
6岁入塾。所读有正统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也有非正统的课外读物如神话、小说、植物图谱之类,后来多出野史、笔记等。一面抗拒,一面吸收。
12岁,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入狱,钦判“斩监侯”。一个耻辱的悲惨的事件。为了逃避株连,和二弟均被送到皇甫庄,人称“乞食者”。
随后,父亲周伯宜暴病,从此出入当铺与药店之间。
2
18岁,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一个富于时代特色的个人选择:“把灵魂卖给鬼子”。
始读《天演论》,所受影响极大。
1902年春,由江南督练公所官费派往日本留学。
初入东京弘文学院,两年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夏奉母命回国,与朱安女士结婚,甘愿作旧道德的牺牲。旋即赴日,自动退学,居东京从事文艺研究、创作及翻译,开始一生的疗救国民灵魂的工作。
拟创办《新生》杂志,因经费不足而流产。
其间,与革命者颇多过从。
1909年归国。
3
归国后,先后在杭州及绍兴执教。
1911年,辛亥革命勃兴,次年成立临时政府。应蔡元培之招,到北京教育部供职;初为部员,后为佥事。
尴尬的小吏位置与沉寂的大隐生活。
1918年。五四前夕;作《狂人日记》及随感录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曾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该杂志解体后,又为《语丝》发起人之一,及至后来,成为“语丝派”的实际领袖。此外,还曾参与组织未名社,编辑《莽原》及其他书刊,支持过多个青年文学团体。
因为羽太信子的关系,与二弟作人决裂,精神严重受创。
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师。
其间,介入女师大风潮,积极支持学生而反对当局。对此,曾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佥事。与此同时,开展在知识者内部的“私人论争”。“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一度离寓避难。
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感集《热风》、《华盖集》,专著《中国小说史略》,翻译阿尔志跋绥夫小说《工人绥惠略夫》,厨川白村论著《苦闷的象征》等先后出版。
1926年8月底,与学生许广平一同离京;独赴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4
1927年1月,至“革命策源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许广平为助教。
4月,蒋介石发动“清党”,宣称“‘以党治国’为救中国的唯一出路”。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系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
年间,杂感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
5
10月抵上海,与许广平正式同居。两年后生一男,名海婴,怜爱之至。
12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寓所易地数处,后定居大陆新村9号。除两次北上省亲,大体没有离开过上海。寄身“蜗庐”,潜心著译,此之谓“带了镣铐的进军”。
多次与人合作,或编辑刊物,或出版图书。1930年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三十年代以后,集团意识增强,然究取独立方式者多。
国民党独裁政权及卵翼下的文人,始终是抨击的主要对象。此外,在营垒内部,先后有过两次重要的论争。即1928年与郭沫若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和1936年与周扬等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对于后来的存在状态,尝自谓“横站着作战”。
曾由浙江省党部以“反动文人”罪名呈请通缉,避难数次,过一种近于半地下的生活。为逃避鹰犬耳目,不断更换笔名,著作亦长期遭禁。十年间,所著有杂感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小说《故事新编》;并翻译苏俄文艺理论多种,法捷耶夫小说《毁灭》,果戈理小说《死魂灵》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病中,艰于起坐而写作未辍,死前体重仅余37公斤左右。美国医生邓氏据胸透照片推断说,以他肺部所受损害的程度,欧洲人当在五年前死去云;并因此,称许他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日本医生须藤氏著文说:“先生不是以肉质来经营生命,也不是以筋力来工作,他是单凭着精神来生存来工作的。”作为一平民作家,有近万人自动前往送葬。遗体覆以某团体献旗,上书:“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