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的旗帜,于1945年7月26—28日召开特别全国代表大会,批判了白劳 
德主义,重建美共,1946年将白劳德开除出党。美共的重建得到各国共产党 
的支持,白劳德主义也在国际共运中受到批判。 
… Page 28…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分为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 
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 
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 
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 
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3)美、苏“冷战” 
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 
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两极世界是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给当时和以后的世界历史带来了深 
刻的影响。 
… Page 29…
                             第一节 对战败国的处置 
                               一、五国和约的缔结 
       五国问题的提出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之后,盟国对战 
  争遗留下来的问题,特别是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成了当务之急。这首先涉及 
  对德、日两大侵略元凶的处置,也涉及对其帮凶和仆从意大利、罗马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的处理。德国和日本的处置问题事关全局,不易谈 
  妥。意、罗、匈、保、芬5个次要的前敌国问题则比较容易解决。这5国在 
  1943年和1944年间相继被迫退出战争,与反法西斯盟国缔结了停战协定, 
  并不同程度参加过反法西斯斗争,对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 
  情况与无条件投降的德国和日本不同。但是对这些国家的缔约过程也是矛盾 
  与争端迭起。美国认为,“意大利和约涉及到地中海力量的均衡,巴尔干和 
  约则提出了控制东欧的问题。”曾任巴黎和会美国代表团秘书的坎贝尔谈到 
  美国和英国的意图时说:“在和约谈判中获得停战时期所没有得到的东西, 
  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在东欧大门口取得一个立足点。”苏联的意图是在东欧 
  和巴尔干确认停战协定条款,巩固反法西斯战果,同时向地中海扩大影响。 
  法国尚未具备三大国那样的地位,主要精力仍被国内所牵连,这决定了法国 
  在这出戏中只能饰演配角。 
       伦敦外长会议 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于1945年9月11日开幕。苏、美、 
  英、法、中5国外长出席。主要争执是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 
  处理和对罗马尼亚政府的承认等问题。英国想独占意属北非殖民地。美国主 
  张由联合国集体托管,从而排挤英国。法国主张由意继续统治,以免影响毗 
  邻的法属北非殖民地。苏联认为在南方应有自己的出海口,提出对的黎波里 
  塔尼亚 单独托管的要求。关于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美国主张的里 
  雅斯特港主权属意而由国际共管;苏联主张归南斯拉夫。关于巴尔干,美国 
  代表团宣称,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未建立符合“西方民主”标准的政府并 
   “得到美国承认”之前,其代表团将不讨论对这两个国家的和约。英国代表 
  团附和美国这一要求。英国还要求恢复其在罗、保的多瑙河流域的经济利益。 
  苏联则揭露英国对希腊的干涉。 
       巴黎和会 自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开始和约的讨论,经过持 
  续一年多的争论,先后召开了三次外长会议,到1946年7月29日才召开了 
                                   ① 
  有21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和会长达79天,经过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 
  最后各方作了一定的妥协,于10月15日和会闭幕时,通过了五国和约草案, 
  作为起草和约最后文本的参考。1946年11月4日至12月12日,纽约四国 
  外长会议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审议了巴黎和会的和约草案,最后制定了五国 
  和约的正式文本。1947年2月10日,各有关国家分别在5个和约上签字。 
  这种由激烈争论到僵持,到最终妥协的过程,一方面说明,解决大战遗留下 
  来的对五国和约问题虽然较之解决对德、日和约要容易一些,但是在当时苏 
① 除起草和约的苏、美、英、法4 大国和中国外,与会的还有对轴心国作战的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 
荷兰、希腊、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挪威、埃塞俄比亚、南非联邦、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6 国。此外还邀请了曾以各种方式对德作战的一些国家以协商资格参加会议。5 个前 
敌国也派代表参加。 
… Page 30…
  美英三大同盟国赖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开始瓦解,苏联与美英的矛盾 
  日益公开化,和会中的斗争实际上成了业已开始的美苏冷战的最初征兆的一 
  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时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实行妥协势在必行。 
  特别是美国当局越来越意识到,推迟对东欧各国缔结和约,只会进一步削弱 
  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五国和约的基本内容 五国和约的结构大体相同。基本内容是: 
        (1)政治:所有和约均责成战败国保障本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禁 
  止一切法西斯组织;审判战争罪犯,使五国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 
        (2)赔款:五国分别向苏联、南斯拉夫、希腊、埃塞俄比亚等有关国家 
  支付赔偿。 
        (3)领土:的里雅斯特港东面较大部分归南斯拉夫,西面较小部分(“的 
  港自由区”)由联合国管理。“意大利对于它在非洲的利比亚、厄立特里亚 
  和意大利索马里兰各属地放弃一切权利”,但这些地区的归属未定,仍由英 
  国管理。意放弃《辛丑条约》规定的在华的“一切利益与特权”,并取消意 
  在天津的租界权,放弃在上海和厦门公共租界的“所有权利”。 
       关于罗马尼亚边界:确定为1941年1月1日原有边界。匈罗边界应恢复 
  到1938年1月1日的状况。罗苏边界依照1940年6月28日罗苏关于比萨拉 
  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协定和1945年6月29日苏捷关于下喀尔巴阡乌克兰的 
              ① 
  协定划定。苏联获得比萨拉比亚后,成为多瑙河沿岸国。 
       芬兰疆界仍维持1941年1月1日原状。苏联确认放弃1940年3月12 
  日苏芬和约所给予的汉科半岛租借权;芬兰确认将贝柴摩省划给苏联,苏联 
  从而与挪威接壤。 
       匈牙利疆界恢复1938年1月1日原状。匈承认1945年6月苏捷协定, 
  从此苏匈有了共同边界。 
       保加利亚保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确认罗把多布鲁加南部割让给 
  保。 
        (4)军事:五国武装力量限于防务所需的最低人数。清除某些永久工事 
  和军事设施。五国不得制造任何原子武器等。 
       五国和约是战争结束时欧洲军事政治形势在法律上的反映。在大国妥协 
  下,和约的缔结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宣告结束了战争状态,巩固了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成果,使得欧洲人民得以在民主和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生活,在 
  战争废墟上恢复家园。和约还挫败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控制罗、匈、保等 
  东欧国家的企图。这些国家在苏联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和 
  约中也包含有大国侵犯这些战败国领土主权的条款。 
       总起来说,五国和约是战后东西方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其积 
  极意义是主要的。它的缔结是战时盟国在战后初期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所取得 
  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后,国际形势急转直下,美苏冷战完全取代了合作。 
                     二、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与纽伦堡审判 
       盟国管制委员会 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是二次大战结束后国际 
  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美苏斗争的焦点。 
① 根据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割让给苏联,并入苏维埃乌克兰共和国。 
… Page 31…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决定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即英国 
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苏联占领东部,首都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 
同时达成协议邀请法国作为第四国参与占领,其占领地区从美、英占领地区 
中划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即分区占领了德国(包括柏林)。 
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任务是保证各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 
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作出决定。但是,由于各占领国都想把德国问题的处理 
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参加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四国代表又都拥有否决 
权,结果是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美英和苏联都是 
各行其是。唯一的例外是战后初期对德国战犯的公开的纽伦堡审判。这是因 
为,在世界人民经历了二次大战空前浩劫之后,任何国家都不敢冒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