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说,迪安是隐形预选阶段当之无愧的明星。迪安何许人也?他60年代末从耶鲁大学毕业 ,做过12年的佛蒙特州州长,当过医生,怎么着也算是成功的专业人士。人们很难想象,一 个卸任的小州州长、政坛上“过气”的民主党人居然在隐形预选阶段掀起了惊涛骇浪,让国 会山上参加竞选的那些胸有成竹的参议员一时间有点措手不及,甚至让党内一些原本是要支 持克里的大佬如前副总统戈尔、前参议员布莱德利和艾奥瓦州的参议员汤姆?哈金在正式预 选来临之前即匆匆做出支持迪安的表态。在隐形预选阶段,从其他候选人传来的主要信息是 :挡住迪安!别让他领先!
迪安究竟有何惊人之处,造成如此强大的冲击波?原因是他表现出惊人的筹资能力。美国政 治中流行一句俗语:金钱是政治的母乳。对于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来说,金钱是万万不能少的 。一个候选人筹到的钱(自掏腰包者不算)越多,越表明他“人气”很旺,支持他的人很多 。从总体情况看,与共和党相比,筹款一直是民主党的弱项,因此每当出来一个筹款天才, 民主党总会雀跃欢呼,认为是胜利在望的一个标志。1992年大选中,筹款天才克林顿为他们 带来过好运,让民主党将“三连胜”的共和党赶出白宫。在这个选举季节里,迪安似乎是又 一个克林顿!然而,迪安的筹款方式与克林顿不同,他创新了筹款手段,仿效上一个选举季 节中的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依靠互联网络向小额捐款者大举筹钱,仅在2003年第二 季度就筹得760万美元。他的筹款顾问预计他在第三季度筹到的钱将超过1000万美元,使其 在选战资金方面先拔头筹,这一记录在民主党的历史上也仅有克林顿一人(1995年他为竞选 连任时在一个季度筹钱超过千万。他的“无眠之夏”旅行吸引了不少眼球,媒体大肆追捧, 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与世界新闻报道》、《国民杂志》等不少刊物 都选他作封面人物,这大大提高了他在选民中的知名度。迪安表现出的筹款能力甚至让切尼 副总统都要自惭形秽。据说,切尼在7月底的一个周末午餐筹款会上筹得30万美元,午餐券 的价格是2000美元;而在同一个周末迪安只是将他吃着3美元一份的火鸡三明治的数码照片 放到网上,就筹得50万美元。此外,迪安反布什的政策主张正中民主党选民的下怀:他反对 布什的伊拉克战争,反对布什的减税,赞同同性恋者组成家庭,当然他们领到的不是“结婚 证”而是“结盟证”(civil union license)。他被认为是支持“三G”(同性恋、环保、 禁止枪支) (Gays;Greens;Guns)的人物。这种鲜明的政策主张比其他候选人温温吞吞的 甚至灰色的主张更能激起媒体和选民的亢奋情绪:在2003年8月中旬佐格比的一次民意测验 中,迪安在第一个(2004年1月27日)进行预选的州——新罕布什尔州的支持率为38%,而志 在必得该州的克里的支持率只是17%,利伯曼为6%,爱德华兹为4%,克拉克为2%;而在第一 个(2004年1月19日)召开党员核心会议的州——艾奥瓦州的支持率直逼志在必得该州的格 普哈特。
另一位候选人克拉克上将也在初入场时搅动起隐形预选这一池春水。克拉克是克林顿的同乡 ,曾率北约部队(主要是美国军队)对南斯拉夫的科索沃进行了所谓的“人道主义战争”。 中国人都还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中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美国的精制导弹“误炸”。当 你看到克拉克时,你看到的是意志坚定、精神抖擞的将军,凭着这幅肖像就能激起多少人丰 富的想象:在人们需要“战时总统”时,民主党提供了一位有指挥实战经验的总司令候选人 ,难道这还比不上没有上过战场的现任总统布什吗?如果有权投票,许多国家的男人都会投 克拉克一票,他们认为克拉克提供了他们理想中的男人形象:英俊潇洒,果决勇敢。然而, 克拉克不是艾森豪威尔。相比之下,
他还是不谙政治的局外人。譬如,他进入赛场的时间较 晚,他不了解美国选举政治的运作,虽然有高参在身边,但面对记者刨根究底的提问,他还 是招架不住;此外,他也不像其他候选人一样口若悬河,能够有事无事地“瞎侃”半天。在 辩论中,别人的时间总不够用,而他的时间却十分充裕,甚至于他不知道留这么多时间干什 么。演讲、辩论、与记者巧妙周旋,这都是美国政客的基本功。克拉克缺乏这些基本功,使 人们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以为他“金玉其外,败絮基中”,实际上他还是没有摸着从政的 门道。最重要的是,他个性独立、张扬,缺乏艾森豪威尔那种妥协、沉稳的精神。举个例子 来说,他连与克林顿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他极力主张派地面部队,直捣 “龙府”贝尔格莱德,活捉米洛舍维奇,但克林顿不同意,他最终被解职。在固执这一点上 ,他虽然比不上麦克阿瑟,但足以令最高统帅光火。政治的角斗场与军事战场不一样, 前者更多强调妥协,阵线不明;后者则是敌我分明,没有太多妥协余地。在竞选中,克拉克 强调他在处理国家安全问题上的经验,他能在这一方面与共和党一比高下。克拉克本想以此 为突破口,说服民主党的选民支持他来与布什对阵,但他忘记了在总统选举中,安全议题尽 管重要也只是议题之一而非议题的全部,除了安全,选民还关心经济议题、就业议题、社会 保障、医疗照顾等等。
预选风云第三节 开场戏(2)
卡罗?莫斯利?布劳恩和艾尔?夏皮罗在竞选的赛场上属于“小矮人”中的“小矮人”,这 倒不是因为他们是黑人候选人。想想看,早在1984年民主党的提名过程中,“彩虹联盟”的 领袖杰西?杰克逊曾与蒙代尔争夺民主党的提名,虽然最终输给蒙代尔,但他的参选也曾掀 起过巨大波澜。布劳恩虽然是第一位女性候选人,但她的吸引力也可能仅仅在伊利诺伊州。 除了缺乏知名度、资金外,她也未曾提出过惊人的主张让人怦然心动。而夏皮罗牧师虽然接 过民权的旗帜,但他忘记了当今的时代已不是民权运动的时代,甚至不是黑白种族冲突的时 代。看看国务卿鲍威尔先生、看看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女士就知道,黑人已经进入主流社会。 要说现在的民权问题或种族问题,怎么着也轮不上黑人喊冤叫屈,排在前面等着说话的是拉 美裔美国人(尤其是墨西哥裔美国人)、阿拉伯裔美国人。因此,刚一出场,这两位候选人 就被主流媒体和政治评论家给“怕死”(忽略不计)过去了,他们的名字留不留在选票上对 最终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参加选举的惟一好处就是让别人知道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 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候选人中,从意识形态来看,迪安和克里属于新左派、知识分子型的自由派;格普哈特属 于倾向于工会的老左派;利伯曼和爱德华兹处于中间,但利伯曼偏右,如他支持美国对伊拉 克战争,支持减税,他的攻击者说他是布什的人;爱德华兹偏左,一再表示要为蓝领工人而 战、为弱势群体而战,代表了美国平民主义的传统。从选举的战略战术来说,迪安似乎又是 一个克林顿式的“政治天才”;而利伯曼靠着2000年在选举中积攒起来的名声,在全国民意 测验的支持率曾一度领先其他候选人;格普哈特则尽力抖落2002年中期选举的晦气——作为 少数党领袖的他未能率领民主党夺得对众议院的控制权,大谈他的全民保健照顾计划,坚决 表示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企图夯实他的政治基础,获得工会会员及家庭成员的鼎立支持; 约翰?克里凭借其参与越南战争的经历、自由主义者的名声及在国会的资历,在民主党的干 部中间深孚人望;约翰?爱德华兹虽然属于正在升起的新星,但他俨然扛起克林顿中间路线 的大旗,在将精力放在筹款上的同时也不忘为自己赚取一些吆喝声,让人们知道他是谁。
总起来看,在民主党隐形预选的赛场上,至2003年夏末,处于第一梯队的是迪安、克里和格 普哈特;处于第二梯队的是利伯曼,处于第三梯队的有爱德华兹、克拉克及其他人。这些人 中各有优势和劣势:迪安和克里都是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民主党人,他们的支持者重叠,因 此很容易在新英格兰造成“互相残杀”的局面,但又不容易赢得南方民主党人的信任;格普 哈特在选举经费、个性方面没有优势可言,与工会的结盟也不能保证他一帆风顺;利伯曼徒 具知名度,他的意识形态使他不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基础选民的选票,因为预选中的投票率只 有25%左右,参加投票的选民一般是意识形态较强烈的基础选民,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经常 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在预选中要用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立场来赢得提名,而在正式选举中则要 用温和的、中间的主张来获取胜利。处于第三梯队的候选人在选举经费、知名度、选举经验 、个人魅力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些因素对于选举的成败影响很大。他们之中有人可能 由于囊中羞涩,竞选支出难以为继,或者由于出师不利,或者其他原因而中途退出预选战场 。美国的预选是由州政府和政党的全国委员会协商后安排的,因此各州进行预选的时间不一 、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在前面进行预选的州(尤其是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中 取胜会产生滚雪球效应(snowball effect),胜者高歌猛进;败者溃不成军,很难继续前进 ,不待预选结束就纷纷被淘汰出局。未来的提名者有可能从第一梯队的三人中产生,当然也 可能会出现“黑马”(“黑马”指在隐形阶段不显山不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