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国人把这次狼狈而逃的秦军戏称为“拜赐之师”,嘲讽孟明在船上那句“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的吹牛。接着,元帅先且居又汇同宋、陈、郑三国之师攻入秦境,取其江、彭二邑而还。至此,晋襄公从崤战起前后三败秦师,实现了晋国神汉卜偃所预言的“一击三伤”。作为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成功地推进了上一代霸业。
  秦国“常败将军”孟明这回急眼了,散尽家财,抚恤阵亡将士家属,每日操练军队,以忠义砥砺秦人。所谓哀兵必胜,第三年头上,年迈的秦穆公亲自带着孟明讨伐晋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啦。渡过黄河以后,他们焚毁全部渡船(像项羽那样不留归路了),誓死克敌。秦军逐次跃进突击,攻破山西西部闻喜地区要塞。晋军避敌锋芒,不敢贸然出战,向中央政府请示。晋国元老赵衰说:“秦军连连失败,如今愤怒已极,倾国兵马来犯,锐气不可阻挡,不如回避,使其稍许得志,平息两国之争。”赵衰又念了几句诗来加强自己的论点。先且居也主张和为贵,避免陷入南西两线作战的境地(南对楚、西对秦)。狐偃则四五年没有发表意见了,这个智多星,估计他老人家得了老年痴呆症,或者已经死了。
  既然大家观点一致,晋襄公遂命令晋军向主要关隘收缩,封闭秦军进攻空间,避而不战。这就是所谓坚壁清野吧。秦人转了一圈,看看没人跟他打架,突然想起了从前的崤山了。于是跑到黄河大拐弯以外的崤山,在当年的谷底战场为死难将士收殓白骨,堆土立标,宰牛杀马,举行祭奠仪式。秦穆公素服,亲自祭奠,将士无不落泪,三军哀恸,鸟兽为之凄恻。为了反省自己当年的错误,秦穆公再次面对大军公开检讨,这便是载于《尚书》中的最后一篇《秦誓》,深刻批判自己待士标准不一。秦穆公班师途中,还有一定的攻击后劲,便又去攻打晋占领区,收复了去冬被晋军抢占的江、彭二邑。随后打道回府,准备来年慢慢再斗。
  秦晋之间就是这样反复攻杀,星雨相见,这一对长期以来互相嫁闺女的“之好”的国家,实在是没法再好下去了。
  记得小说《围城》中提到,方鸿渐的爹,跟亲家翁不和,互相看不上眼,关系冷恶。方老爷子遂在日记中总结如下,很有意思:“夫春秋之时,秦晋二国,世缔婚姻,而世寻干戈。亲家相恶,于今为烈,号曰‘秦晋’,变固宜也。”
  老头子意思是:“男女亲家之间,虽然美其名曰‘秦晋之好’,其实没少打架,这倒跟秦晋两个亲家国之间的实际情形差不多啊。把现代亲家之间的冷恶关系叫做‘秦晋之好’真合适呢。’
  方老头子写完,对自己的创见得意非凡,只可惜不能送给家翁亲自鉴赏。呵呵。
独霸西戎三 
  秦穆公在晋国扫荡了一圈,虽然收益有限,也算是报了三年宿恨,随后修改了自己的战略,不再去中原抢摊了,而改向西发展。他出动倾国兵马,以迅雷之速,不到一年时间,向西灭掉西戎二十余国,开疆一千里,控制甘肃、宁夏,史称“秦穆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穆公得志于西陲,振动天下,周襄王赐他以金鼓,以示祝贺。终于他继齐桓、宋襄、晋文之后,成为威风赫赫的春秋第四霸主。
  与其他霸主相比,秦穆公是个热心肠的质朴家伙。当当时华夏已是礼废乐崩,诸侯侵伐,王道不通,但秦穆公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惟利是图,反倒热心公益,周济饥寒,多次襄助近邻,扶立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三代,晋文公入国遭遇恐怖份子袭击,他又出兵反恐,别无所求,每呼必应,其襟魄之伟大,赤心之坦荡,清风一片,垂范千古。秦穆公参加城濮之战,袭郑灭滑,并国西戎,美名多多,不愧霸主之功。
  但秦国影响力始终无法向东越过陕西的崤山,东进中原的路始终被晋人扼住。毕竟秦国的综合国力不行,基础差,发展滞后,龟缩西隅而已,只能称雄于陕、甘。不过,“霸”这个字原本就是指地方霸主,所谓“独霸一方”嘛。刘备占据西川,《世说新语》上就称他为霸。所以,独霸西陲的秦穆公号称春秋第四位霸主,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当我们回顾齐桓公时,齐桓公的霸业也偏在东隅,车辙未能履及黄土高原;晋文公称霸,也只在山西、河南,势力无以达到东海。而且两人都不曾染指楚国的本土,更不曾饮马长江,一睹南半个中国之盛。所以,他俩的“霸”也都是局域性的。“霸”字本身就是局域性的,如果是全国的,那就叫“王”了。
  秦穆公善于引纳人材,而不是囿于土著家族的小圈子。百里奚、蹇叔、公孙枝、孟明、丕豹,都是他所重用的外国人。并且秦穆公用人不疑。孟明第三次失败之后,“秦人皆以为怯”,秦穆公力排众议,超乎寻常地信任孟明,让他总领三军及全国行政。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秦国君臣同仇敌忾,怒冲霄汉,终于东恐晋人,西吞戎国,称霸西陲。《左传》上还念了好几句《诗经》的话赞扬他。秦穆公文采也不错,说话也常引用《诗经》,给士兵开大会的时候,谈到宽容、嫉妒、诚实,听者津津有味。总之,秦穆公绝不是个大老粗,他学问很深,说话时引用的‘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语出诗经,意思很奇,现在学者都搞不懂它。
  秦穆公生的女儿也不错,除了嫁给晋国人,最有名的一位爱女就是有名的“弄玉”了。弄玉小姐冰清玉洁,天生对权力名位都不感冒。她喜欢吹笙,非要嫁一个能与她笙歌匹敌的郎君。后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华山隐士潇水(对不起,是萧史),吹着箫,把这个美女泡到了手。俩人一起乘着凤凰飞翔而去。这是古代很有名的美丽故事,为数不多的金童玉女顺利把婚结了的童话。到了后代,爱情能否大团圆,就取决于郎君能否中新科状元了。到后来的封建时代,觉得俩人合乘凤凰影响不好,就让萧史下来改乘龙,这也就是“乘龙快婿”的来历。
  秦穆公死在公元前621年,是他独霸西陲后两年。估计是他的继承人为了表孝心,或者如苏东坡所说:秦国本地的三名高级知识份子“车奄息、车仲行、车针虎”——号称车家三良,感觉恩主死了,自己再活着也没意思,于是这哥仨与177人,一起做了秦穆公的人殉,活埋了。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愚蠢做法,即使当时人都感觉不可思议,诗经《黄鸟》表现出了对车家三良的哀挽。
  秦国本来地处偏僻,民智闭塞,高级知识份子寥寥无几。又这么一殉葬,大触霉头。秦穆公的霸业终于昙花一现,后来的秦国寂静无闻,直到战国中期才二度崛起。而晋国则一直人才济济,霸业不衰。
9。恐龙战争之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一 
  公元前621年前后,秦穆公死的时候,晋国的赵衰、狐偃、胥臣、栾枝、先且居(先轸之子)也死了,晋国的重臣元勋连连去世。国人大恸。晋国的流行乐是哀乐。整个一个五霸叱咤的时代,正在逐渐离开我们。晋国的国内政坛,出现真空。
  当时的政治是一种大家族政治,除了国君一族,国君分封出的狐偃家族、赵衰家族等等也是大家族,诸侯国的统治核心就着这些大家族。家族之间制约弥和、彼此消长。这些家族怎么共事呢?怎么在晋国政事中参与意见呢?好办,在晋国国君下面,有两个小型班子,一个是政府班子,类似内阁,一个是军队班子,管着国家军队。两个班子其实是一套人马,体现了当时文武合一的特色。这套人马由各大家族的掌门人组成。他们在政府班子中就叫做卿或者大夫;他们在军队班子中呢,又称三军将、佐。其实是一套人马。其中地位最高的那个人,就担任中军将。中军将级别最高,俗称三军之元帅,也自动是政府班子里的最高长官,集军权政权于一身、位大权重,真是个肥缺。各大家族为了保家宜室,提高本家族在晋国的地位,当然要争这个“三军元帅兼执政长官”的位子,以保护本家族利益不受侵害,乃至求得家族持续发展。
  于是,人们发现,晋国目前最有资历和实力的两个家族——前朝元老赵衰的“赵氏”家族,与革命老前辈狐偃的“狐氏”家族,两家站在了角逐场上:为人正直不苟的赵衰已死,把本家族的掌门人传给了众儿子中脾气火爆的“赵盾”;足智多谋、略带私心的狐偃也早殁,把掌门人位置传给了众儿子中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角色——“狐射姑”。狐射姑与赵盾,站出来,竞选三军元帅兼执政官的美丽岗位。
  当时竞选还不至于有电视演讲,但是拉选票的活动却暗中进行。两个年轻人频频活动,说服各大家族与国君。狐射姑这人虽然能力不行,但是有资历,参加过重耳的长征,而赵盾从来不曾有补于国。最后的结果是,狐射姑胜出,荣任三军元帅兼国家执政官。赵盾落为中军佐。
  雄心勃勃的赵盾,被撇在第二号位置,不甘心,很懊恼,赶紧回家开会,讨论对策。这在当时固然是极伤脑筋的事情,如果当时有烟草,估计也要整宿整宿地抽烟。最后,赵盾党的大夫阳处父准备走上层路线,直接游说晋襄公。阳处父这人有脑筋,曾经解下左马诱骗黄河船上的孟明三帅回来,可见其不傻。非常难得的是,阳处父还是晋襄公的老师,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人对于老师估计还是迷信的,因为那时候的学问,也已相当芜杂,光是一部《诗经》就有无数生字,靠自学是不行的。
  听了老师阳处父的意见,晋襄公遂在山西万荣县搞了第二次阅兵,阅兵中间调整了三军指挥序列,改命赵盾为中军元帅兼执政官,狐射姑为中军佐。俩人互换了个个儿。狐射姑跌下来了,急得要命,赶紧也回家抽烟。然而好办法没有,烟蒂倒是一大堆,只好憎恨阳处父。于是趁阳处父打猎外出,在郊外选了个风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