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及当量定律;法国化学家普吕斯(1754—1826年)于1799年发现了化学 

反应的定比定律。这些新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实验意 

义。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由于人们在实验化学与理论化学中相继取 

得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人们越来越突出地感到这样两个问题:其一,氧化学 

说并不能解释一切化学现象;其二,应当探索化学反映的本质。当新世纪到 

来时,对于包括化学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来说,新的科学革命不但早已具备 

了一种历史必然性,而且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本是由原子组成的,文艺复兴后原子论又开始 

复兴。这对当时的科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理论。在早期近代科学中,波义 

耳的“火粒说”和牛顿的“微粒说”明显受到古希腊原子论的启迪。在晚期 

近代科学发展时期,古希腊原子论孕育出来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康德的天体 

演化说,它所孕育出来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是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1766—1844年)生于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山村。1799年, 

开始进行专门的化学研究,1801年,道尔顿在一些气体分析实验中,发现了 

气体的扩散现象,发现了气体的热膨胀定律和分压定律,正是从这里出发, 

使道尔顿最终走向了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原子论。 

     道尔顿为建立化学原子论所作的直接研究,始于1803年。1803年9月6 

日,他在笔记中写下了原子论的要点:(1)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 

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2) 

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 

同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原子的质量是每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基本特征。(3) 

有简单数值比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原子之间就发生化合反应而生成化合 


… Page 75…

  物。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4)一种元素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化 

  合时,它们之间成简单的数值比。 

       在9月6日提出原子论的要点之后,在同月内,他即根据当时一些化学 

  家对一些化合物分析的结果,并试用以氢的原子量为单位,初步计算出了氧、 

  氮、硫、碳等元素的原子量。与此同时,他还创用不同的圆型符号,用来表 

  示不同的元素的原子。由于当时尚未建立化合物的分子理论,道尔顿还提出 

  了复合原子的概念,并试用各种圆型符号的规则组合来表示化合物的复合原 

  子。这种表示方法,实际上是后来出现的分子式的先驱。 

       1803年10月21日,道尔顿在曼彻斯特文哲会上宣读了《论水对气体的 

  吸收》的论文,首次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的要点,公布了他所编制的第一 

  个原子量表,以及说明为何用原子论来解释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同 

  年10月10日至11月13日这段时间内,他在笔记中记载了氧化氮与空气的 

  混合实验,试图用来证实他的原子论。1804年以后,道尔顿又进行了沼气(甲 

  烷)和油气 (乙烯)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实验。他发现,甲烷中的碳与氢之比 

  是4。3:4;而乙烯中的碳与氢之比是4。3:2。他由此推论出碳与氢化合的比 

  例关系,并由此发现倍比定律:即相同的两元素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 

  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重量不变,则另一种元素在其他化合物中的相对重 

  量为2:1。他认为,倍比定律很像是他的原子论的一个推论,也可以看作是 

  他原子论的一个重要证明。1807年,英国化学家汤姆逊(1773—1852年)在 

  他的 《化学体系》一书中,向人们详尽地介绍了道尔顿的原子论。同年,道 

  尔顿着手撰写他的主要化学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该书的第一卷于1808 

  年正式出版,道尔顿把他的原子论的主要实验和基本理论写入这一著作中, 

  这样,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即由此正式问世。 

       道尔顿的原子论的建立,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建立以后,在理论化学 

  中所取得的最重大的进步,它对当时的科学和哲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科 

  学上,原子论首次揭示出了原子这一化学现象的物质载体,揭示出了一切化 

  学现象不过是原子的运动这一化学本质。由于原子论揭示了化学的这一核心 

  和本质,化学才真正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真正奠定自己的科学基础,化 

  学也才真正成为科学。在哲学上,由于原子论以元素的原子量为元素的本质 

  属性,这就初步揭示出了化学变化中的质与量的关系,揭示出了化学反应中 

  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并由此初步揭示出元素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关系。因 

  此,在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之后,原子论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 

  同时,对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对于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乃至对后来的整个 

  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论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一些学科的发展, 

  自此以后,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迅速。由于原子论的建立,导致了意大利物 

  理学家阿佛加德罗(1776—1856年)的分子论的建立;导致了瑞典化学家贝 

  齐力乌斯(1779—1848年)等人所进行的元素的原子量的测定工作;导致了 

  后来门捷列夫 (1834—1907年)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因此,原子论为 19 

  世纪初理论化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一个伟大的开端。正如恩格斯所说:“化 

  学中的新时代是随原子论开始的。”① 

       原子论提出后不久,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1778—1850年)研究了 



① 《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9页。 


… Page 76…

各种气体物质反应时的体积关系,他发现,气体物质化合时,体积上有简单 

的整数比关系,如:氢与氧化合成水时,体积比为2:1;一氧化碳和氧气化 

合时,体积比为2:1;氮气与氢气化合时体积比为1:3;氨与氯化氢化合时, 

体积比为1:1等。1808年,他根据原子论所揭示的“化学反应中的各种元 

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相化合”这一结论作出如下推论:不同的气体在同等体 

积中所含有原子数成简单的整数比;而不同的气体在化合时,它们的体积也 

成简单的数值比;在相等的体积中,气体元素的重量正比于它的原子量。 

     吕萨克认为,自己所发现的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是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 

一次有力论证,而道尔顿却反对他的定律,认为如果按照吕萨克的定律,在 

相同体积中不同气体的原子数目相同,那么既然1体积氮与1体积氧化合生 

成 2体积的氧化氮,则每一氧化氮原子中就应只含半个氧原子和半个氮原 

子,这与原子论中“简单原子不可分割”是完全对立的。道尔顿认为,这是 

吕萨克定律的实验基础不够确切。而证明吕萨克的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正确 

无误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 

     阿佛加德罗于18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述了关于原子量和化学式的问 

题,他以吕萨克的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推理,首次引入了一个与原子 

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分子概念。他认为,所谓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时的 

最小质点,所谓分子是在游离状态下单质或化合物能独立存在的最小质点。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结合成的分子即为单质,而不同元素 

的原子结合的分子即为化合物。在分子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子论,主 

要内容是:①分子是物质具有独特性质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结构 

中的一个基本层次,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在其不断被分割的过程中,都 

有一个分子阶段。②单质的分子可由多个原子组成。③在同温同压下,同等 

体积的气体含有同等数目的分子。他的分子论使道尔顿的原子论与吕萨克的 

气体反应的体积定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从而成为化学和物理学的 

统一的理论基础的原子——分子论。 

     阿佛加德罗以原子——分子论为依据,测定了气体物质的原子量和分子 

量,并确定了化合物中各种原子的数目。他根据气体反应时的体积比,确定 

了氨分子的组成为NH(道尔顿错误地定为NH),水分子的组成为HO(道尔 

                     3                                              2 



顿错误地定为HO),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的正确思想并未被当时的化 

学界和物理学界所承认和重视,反而被冷落了大约半个世纪,主要原因是由 

于当时的科学的发展还不足以对分子作出系统的、明确的论证。 


… Page 77…

                                    七、地质学 



                               1。近代地质学的兴起 



       近代地质学是一门起步较晚的科学。因为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工场 

  手工业尚不发达,社会对金属矿产和其他矿产的需要量不大,因此使采矿业 

  还只处于最初的发展之中,这样使得人们对地球的地质状况缺乏了解,但随 

  着手工工场在 17世纪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煤和金属矿产的需求逐渐增 

  加,到了17世纪中后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