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割据势力比较顺利,而在处理边疆地区如同夏州李氏地方政权时,却感
到十分棘手。为什么感到棘手呢?因为第一,夏州政权是一个长期雄视
一方的,在西北少数民族中具有较高威望的所谓“恩信孚部落”的具有
地方和少数民族两重性质的割据势力,如果处理不好,必然要激化宋同
党项之间的民族矛盾;第二,夏州地方政权割据一隅,经过唐末五代的
发展、壮大,实力雄厚,如果使用武力,并不能稳操胜券;第三,找不
到取消夏州地方政权的理由和藉口。因为夏州统治者“世笃忠贞,虽为
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者矣”①。
正当宋太宗对夏州地方政权感到棘手之时,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作
为继承人却因其从父李克文反对而发生问题。“宗族携式,继捧不当承
袭,请遣使谕令人觐”。公元982 年(太平兴国七年)五月,继捧亲率
族人入朝,并“自陈诸父昆弟多相怨怼,愿留京师,遂献四州八县”②。
太宗当即表示接受,并亲自召见继捧于崇德殿,厚加赏赐,赐白金千两,
帛千匹,钱百万。同时,授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对其昆弟夏州蕃落
指挥使李克信等12 人,一一加官晋爵。
同年九月,权知夏州李克文来朝,太宗设宴于崇德殿,任命他为澧
州刺史,赏赐钱物很多。同时,太宗还派遣使者往谕绥州刺史李克宪,
克宪随使者一同进入首都汴京,授单州刺史。此外,还赏赐李克文、克
宪宅第于汴京,让他们永远离开夏州。太宗的上述种种措施表明他决心
将割据300 年的夏州李氏地方政权,和平地加以取消。
但宋太宗不是去调解夏州统治者的内部矛盾,而是采用取消夏州地
① 《宋史》卷318,《张方平传》。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建隆三年十二月甲辰。
① 《宋史》卷253,《论赞》。
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五月己酉。
方政权的这一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其所以错误,因为第一,这种做法,
与宋太祖赵匡胤所制定的对待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既定方针——“因其
酋豪,许之世袭”相矛盾,既然允许其世袭,怎么可以又随意加以取消
呢?
第二,如前所述,夏州统治者“世有战功”,且无负于宋。在此情
况下,赵宋统治者怎么可以乘人之危,取消其统治呢?这在道义上是站
不住脚的。何况继捧献地,并非真献,而是一面献地归宋,一面却暗中
与继迁勾结反对宋朝,太宗不察真伪,而是贸然采取取消其统治的行动,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事实证明,太宗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党项
族内一些具有野心的酋豪叛宋自立,“使中国(宋朝)有后顾之忧”①。
从此,北宋西北边防岁无宁日,一场由李继迁领导的,旷日持久的旨在
恢复祖宗基业、重建夏州地方政权的斗争成为不可避免了。
第五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重建
一、李继迁背宋自立及其统一党项羌诸部
李继迁生于公元963 年(乾德元年)二月,其高祖李思忠在镇压黄
巢起义中战殁,唐僖宗赠宥州刺史,曾祖李仁颜为唐银州防御使,祖父
李彝景,父李光■于后晋、后周之际,相继袭任银州防御使之职。幼年
的李继迁即“擅骑射”,长大成人后,“勇悍有智谋”②。有一次他率领
十余骑上山打猎,实然一只猛虎出现在他面前,他当机立断地命令从骑
退入林中,自己爬到一棵树上引弓射中虎眼,虎不久死去,李继迁也因
此在党项羌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公元974 年(开宝七年)李光■授
继迁为管内都知蕃落使。李继捧入朝献地,宋政府派遣使者前往夏州发
遣李氏族人赴京之时,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均持反对态度。继迁与其谋
士张浦及其族人商量对策。继迁道:
“吾祖宗食兹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
诏宗族尽入京师,死生束缚之,李氏将不血食矣,奈何?”
继冲认为:
“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请乘夏州不备,杀诏使,据
绥、银,可以得志”。
张浦的意见与此相反。他说:
“不然。夏州难起家庭,蕃部观望,克文兼知州事;尹宪以重
兵屯境上,卒闻事起,朝发夕至;银州羌素不习战,何以御之?吾
闻小屈则大伸,不若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
未为晚也”①。
经过辩论,继迁采纳了张浦的计谋。恰在这时,太宗派遣使者已至银州,
于是继迁诈言乳母死,需葬于郊外,将所有兵器藏于丧车之中,与其家
① 《宋史》卷258,《曹伟传》。
② 《长编》卷25,雍熙元年九月。
① 《西夏书事》卷3。
族亲信数十人,逃至“善水草,便畜牧”②的地斤泽(离夏州东北300 里,
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巴彦淖尔)。并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党项羌诸
部,联辽抗宋,从而开始了他的漫长的旨在恢复祖宗基业的斗争。
如何统一党项羌诸部,使其形成拳头共同抗宋呢?当时摆在李继迁
面前的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其有利条件是“西人以李氏素著
恩德”①。可以说李继迁所在的拓跋部在群羌中实力最强,威望最高,并
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拓跋部所建立的夏州地方政权,一直得
到中原王朝的承认,以及宋太宗错误地接受继捧献地,为李继迁找到反
宋的藉口,等等。其不利条件是党项羌诸部“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
摄”②,“族帐分散,不相君长③。也就是说,党项羌内部还处于一种无
统一领导的分散状态。同时,这些分散的党项羌部,鉴于宋朝的强大和
继迁力量的弱小,在反宋与拥宋的问题上,往往徘徊观望,犹豫不决,
首鼠两端。因此,要将他们统一到李继迁的旗帜之下,是一件很不容易
的事。李继迁在此历史背景下,为了尽快地统一党项羌诸部,果断地采
取了如下对策和措施。
1。宣传祖宗功德,争取酋豪支持。李继迁在地斤泽树起反宋旗帜后,
利用“戎人不忘李氏”④,“(李氏)世泽长存,人心思旧”,以及羌人
“宗贵种”的心理状态,“出其祖彝兴像(应为思忠像),以示戎人,
戎人皆拜泣”⑤,并对豪酋道:
“‘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
乎’!众曰:‘诺’”⑥。
这种利用祖辈威望,宣传恢复祖业,以笼络人心的做法果然奏效,史称
“族帐稍稍归附”⑦。
2。在经济上为党项族谋利益。西夏境内的盐州和灵州一带,盛产青
盐和白盐。由于其质量优于宋朝解盐,因此,宋朝陕西沿边居民争相购
买。李继迁叛宋自立后,宋政府为了从经济上制裁继迁,下令“沿边粮
斛不许过河西,河西青盐不得过界贩鬻,犯者不以多少,处斩”①。盐禁
数月,“西人大困,沿边熟户,无以资生”②。继迁为了迫使宋朝开禁,
鼓励蕃族44 首领,引骑13000 人,入寇环州石昌镇,环州知州程德元企
图用武力将他们赶走,但无济于事。“因诏弛盐禁,由是部族宁息”③。
表明李继迁率领党项羌最终获得了反经济封锁的胜利。
3。与酋豪联姻。雍熙初年,继迁为了同党项羌中的野利氏等大族建
② 《西夏书事》卷4。
① 《西夏书事》卷4。
② 《宋史》卷264,《宋棋传》。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事本末》卷46,《水洛城》。
④ 《西夏书事》卷3。
⑤ 《西夏书事》卷3。
⑥ 《宋史》卷485《西夏传上》。
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雍熙元年九月。
① 《宋史》卷268,《王显传》。
② 《西夏书事》卷5。
③ 《文献通考》卷334,《四裔考》。
立反宋联盟,主动向他们求婚,结果如愿以偿。“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
妻之”④。继迁通过联姻,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继迁复结婚于帐族之酋
豪,凡数年,渐已强盛”⑤。
4。以武力征服不愿归顺的部落。灵州睡泥族首领岸逋不服继迁统
治,“继迁以兵掠其七百余帐”⑥。居住于黄河以南的泥中族“旧皆内附,
继迁诱之叛,不从,数以兵侵略。”该族首领名番俄,皆移尹遇,崔保
罗等,因族帐屡遭摧毁,被迫“徙居黄河北避之”⑦。
由于继迁采取了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了统一大部分党项羌的
目的。史载:
“西界蕃部不下数十万帐,始犹互相捍拒,及继迁/TITLE》兵势
寝盛,自灵州北、河外镇戎军、环州至■子山、贺兰山、西陇山内
外、黄河以东,诸族无不帖服。独睡泥族首领■逋不肯下??。”①
这说明除了少数党项羌部落未能统一外,大体上以夏州为中心,东北到
府州(今陕西府谷)、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一带,西南到环州(今
甘肃环县)、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一带,西到黄河两岸的贺兰山下,
北到黄河河套北端的绝大部分党项羌部落,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二、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初步建立蕃汉联合统治
以皇族鲜卑拓跋氏为核心,党项羌上层为主体,同时吸收其它民族
上层参加的蕃汉联合统治,早在继迁袭据银州之后,即已开始。史载:
“(继迁)称都知蕃落使、权知定难军留后;以张浦、(刘)
仁谦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蕃部指挥使,李光祐、
李光允等为团练使;复署蕃酋折八军为并州刺史,折罗遇为代州刺
史、嵬悉咩为麟州刺史,折御也为丰州刺史,弟延信为行军司马,
其余除授有差”②。
这说明李继迁所建立的统治机构初步具有蕃汉联合统治的雏型,此后的
西夏统治机构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调整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在建立蕃汉联合统治的同时,李继迁还建置州城、创建军制、建立
官制,以及重用儒学有识之士。史载:
“迁贼包藏凶逆,招纳叛亡,建立州城,创置军额,有归明、
归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