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马,野利仁荣主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②。
元昊任命官吏的名单,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所任官员总数12 人,汉占其7,蕃占其5。表明元昊时期的
蕃汉联合统治,其人员的构成仍以汉人为主,这点与继迁时相反,与德
明时大体雷同。第二,从中央到地方,凡主兵马者均为党项人。这表明
西夏统治者认识到军权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只有将军队牢固地掌握
在党项人手里,才能有效地行使西夏国家的统治权。
元昊称帝后,尊母亲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
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
① 《西夏书事》卷12。
② 《西夏书事》,卷11。
① 《长编》卷150,庆历四年六月戊午。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同年十一月,元昊仿效宋朝皇帝,派大臣潘七布、昌里马乞率领兵
马护驾,亲诣西凉府祀神。
公元1039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宋宝元二年)正月,元昊派遣
使臣给宋仁宗上表章,阐述其祖先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论证其称帝
建国的合法性,要求北宋朝廷承认他称帝建国。其表文云:
“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
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
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
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寸之封,
显蒙于割裂。臣偶似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
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
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
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是再让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显
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
孝皇帝,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
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鱼来雁往,
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防之患。至诚沥恳,仰俟帝俞。
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崖妳奉表以闻”①。
这表章实际上是西夏立国的宣言。表文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说理明白。
夏国使臣带上表章,经延安辗转到达开封,面呈仁宗,仁宗当然不
予承认。但夏国的存在,并不以宋仁宗的态度为转移,一个朝气蓬勃的
“大夏”国家,已岿然屹立在宋朝的西方,并日益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元昊的称帝建国,标志着党项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是党项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因为它标志着西夏封建制的确立,它对我国
多民族历史的发展,将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二、西夏立国的必然性
西夏的立国并非偶然,而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这从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清楚地看出。
首先,西夏境内分布的各族,包括西夏王族鲜卑拓跋部,几乎一无
例外地都受过吐蕃王朝的统治,西夏统治的地区也大部分是吐蕃王朝统
治过的地区。在吐蕃王朝兴盛时期,各族首领虽然诚惶诚恐,俯首听命,
各族人民受尽剥削和压迫,但在侵掠四邻,尤其是富饶的汉族地区时,
其首领固然可以从中得到较多的掠获物。就是其士卒和部民也多少得到
一些好处。在吐蕃王朝崩溃后,各族虽然已经摆脱了吐蕃王朝的控制和
压榨,但因地小兵弱,各自为政,加之不断互相残杀掳掠,抵消力量,
无法扩大财富和荣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有今不如昔之感。因此,
他们怀念旧王朝,怀念过去得到的利益。他们力图通过“立文法”去逐
步加以恢复。自吐蕃王朝崩溃后到西夏立国前,各族首领差不多都把“立
文法”作为向往和奋斗的目标。其所以如此,因为“文法成,可以侵汉
边,复蕃部旧地”①。“立文法”将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
①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① 《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乙巳。
西夏国家的建立,正是适应其统治境内各蕃族部落强烈要求“立文
法”、建立国家的愿望的。元昊在立国之前劝父德明“勿事中朝”,认
为向宋称臣纳贡,“所得俸赐”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多的各部落的物质
需要和已经感觉不够的领土。因此,他主张“习练干戈,杜绝朝贡,小
则恣行讨掠,大则侵夺封疆”,从而达到“上下俱丰”②的目的。元昊对
其父德明所说的那番话,正好反映了其境内各蕃族部落,要求在初步统
一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国家的愿望。
第二,西夏国家的产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的产物。
西夏立国前,横亘于宋夏接壤地带,自仪州(今甘肃华亭县)、渭
州(今甘肃平凉县)、泾州(今甘肃泾原县)、原州(今甘肃镇原县)、
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至灵州、夏州,主要居住着吐蕃族。同时还居
住着党项、羌、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这一带民族成分复杂,经济发展
不平衡。有的民族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有的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其
中党项、吐蕃还有所谓生户和熟户的区别。史载:
“大约党项、吐蕃相类,其帐族有生户熟户:接近汉界入州城者
谓之熟户,居深山辟这,横过寇略者,谓之生户”③
这些蕃族有自己的地主阶级,在蕃汉杂处(尤其是“熟户”与汉人杂居
者更多)的情况下,往往发生蕃汉地主争夺土地和农奴的现象。如范祥
在秦州“括熟户田”①,就是汉族地主利用政治权力对蕃族土地的一种暴
力掠夺。
宋政府除了掠夺蕃族的土地外,还推行其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
政策。如宋政府规定“诸路蕃官不问官职高卑,例在汉官之下”②。环州
知州翟继思派人到诸蕃部族帐催督熟户和买粮草,“催督者恣为奸欺,
诛求数倍,小不如意,则鞭挞随之”③。蕃族由于不堪忍受宋政府的民族
歧视和民族压迫,往往奋起反抗。如秦州“蕃酋药家族作乱,知秦州李
参平定之”④。即使暂时没有叛乱的,对宋也往往离心离德,如环州“蕃
情常怨”⑤,泾原的康奴、灭减、大虫族“常有叛心”⑥。说明西夏的兴
起与立国,正是这种蕃部对宋离心力日益发展的结果。
至于河西地区,元昊虽然用武力征服了甘州、沙州回鹘和凉州的吐
蕃,但他们一有机会就阴谋复辟,企图东山再起。如沙州回鹘,在曹琮
的引诱下起兵反抗,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它反映了河西走廊民族矛盾的
尖锐性和复杂性。“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个阶级斗争问题”,因此,民
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
总之,元昊代表蕃汉农牧主的利益,为了镇压广大农牧民和少数民
族酋豪的反抗,解决蕃汉地主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诱宋夏沿边蕃族脱离
② 《长编》卷124,宝元二年九月。
③ 《宋史》卷264,《宋棋传》。
① 《宋史》卷330,《傅求传》。
② 《宋史》卷258,《曹玮传》。
③ 《长编》卷103,天圣三年五月丙寅。
④ 《宋史》卷330,《李参传》。
⑤ 《宋史》卷285,《陈执中传》。
⑥ 《长编》卷35,淳化五年三月。
宋朝,归顺自己,都需要树立旗帜建立国家,强化国家机器。
第三,累世经营的基础。西夏自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权以来,
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意保存实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尤其经过继
迁、德明两代的惨淡经营,不仅发展了社会经济,而且增强了军事实力,
扩大了统治地盘。正如元昊的策士杨守素所云:“国家累世经营,规模
宏远”①。元昊就是在继迁、德明相继奠定的基础之上正式建立西夏国家
的。
第四,具备了立国的外部条件。从宋朝方面看,如众所知,宋太宗
虽然用武力统一了江南,但却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改变南北两个王朝
的对峙形势,在此情况下,宋朝统治者只好竭尽全力整顿内部,把注意
力放在消灭方镇割据,强化中央集权之上。但在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
由于军队的过分集中,使宋朝的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如对辽八十一仗,
只有一次获胜),加之实行“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士兵缺乏训练,从而使军队素质下降,在此情况下,宋政府既不能御敌
于国门之外,也不能有效地组织力量一举歼灭入侵之敌,结果只有屈膝
求和,将搜括来的民脂民膏,以“岁币”的形式拱手奉献给自己的敌人。
至于同宋对峙的辽王朝,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南下侵宋,
使日益尖锐的宋辽矛盾更加激化。
宋辽矛盾的加剧,给西夏统治者以可乘之机。早在李继迁、李德明
时,即利用此矛盾“联辽抗宋”,甚至结为姻亲,“共谋寇难,缓则指
为声势,急则假其师徒,至有犄角为倚,首尾相应”②。夏辽结盟、共同
抗宋,使宋处于两面受敌的境地,即所谓“一身二疾,不可并治”③。这
种对西夏极为有利的斗争形势,构成了元昊立国的外部条件。
第五,西夏的立国是西北地区长期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结果。中唐
以后,全国方镇割据林立。夏州李氏淹有银、夏、绥、宥四州,青唐唃
厮罗割据于河湟,吐蕃占有凉州、肃州,回鹘据有甘州。汉人张义潮、
曹议金先后割据于瓜、沙二州。这些割据势力经过长期冲突、融合之后,
其境内与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已经部分完成了自然同化于汉族的过
程,无论其经济和文化都已基本上接近于内地的先进地区,并且逐步采
用封建生产方式。元昊正是在这种经过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蕃汉杂处的
土地上称帝建国的①。
三、建国后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元昊建国后,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继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调整中央官制。元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