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说明乾顺的“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体现在军事上,并非只讲文治,
不要武备,而是根据新的军事斗争形势,及时吸收宋朝在军事方面的一
些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以便迅速改变夏国在军事上的不利处境。
乾顺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一方面给西夏社会带来了一个
相对的和平环境,对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的
作用。另一方面也给西夏国家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其后果之一,是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国方针,必然要提倡“以儒
治国”,实行以仁孝治天下,而对于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有可能讲“仁”,
讲“君臣之谊”,一再忍辱退让,从而导致内乱的发生。乾顺之子仁孝
统治期间,其岳丈任得敬篡权窃国事件之所以发生,正是由于仁孝一再
忍辱退让的结果。
其后果之二,是使夏国“军政日弛”②。使一贯尚武,民风强悍的党
项民族,随着汉化的加深逐渐变为一个文弱的民族,抵御外侮的能力减
弱,最后经不住蒙古人的强大军事进攻而寿终正寝了。
二、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乾顺在“尚文重法”立国方针的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
治的措施。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附辽朝,与宋和解
乾顺之所以能够结束母党梁氏擅权和亲主国政主要是依靠辽的力
量,获得辽道宗支持的结果。因此,乾顺掌握夏国权力后,进一步依附
辽朝,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公元1099 年(夏永安二年,辽寿昌五年)二月,乾顺应辽的请求派
兵帮助辽国平息了拨思母、达里底等部起义。接着,派南路都统军嵬名
律令到熙河向宋请和,哲宗不许。乾顺派使者请辽出面调和。三月,辽
派签书枢密院事萧德崇、礼部尚书李俨去宋朝,为宋夏和解,宋哲宗以
③ 《宋史》卷85,《地理志》。
④ 《西夏书事》卷31。
① 《西夏书事》卷31。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夏国“狡诈反复”①,仍不允诺。但乾顺并未因此放弃与宋议和的希望。
九月,乾顺派使者向宋上谢罪表。谢表承认夏国侵扰宋朝边境,是由母
党梁太后和梁乞逋所挑起。“始则凶舅擅其命,顿生衅端;继复奸臣因
其权,妄行兵战”,现在母党梁氏擅权已经结束,“母氏薨阻,奸人诛
窜”,②希望能够得到宋朝的谅解,恢复和平友好的关系。“追列祖之前
猷,特赐曲全之大德,仍通常贡,获绍先盟”③。宋哲宗同意议和修好。
十一月,乾顺派遣令能(官名)嵬名济等向宋朝上誓表,誓表再次谴责
母党梁氏侵宋罪责难逃。“两经母党之擅权,累为奸臣之窃命,频生边
患,增怒上心,衅端既深,理诉难达”。保证今后严戒缘边首领官吏,
不再滋扰宋朝边境。“谨当饬疆吏而永绝争端,戒国人而常遵圣化”④。
宋赐夏银器500 两、衣著500 匹,“岁赐”照旧。
公元1100 年(夏永乐三年,辽寿昌六年)十一月,乾顺派汉宫殿前
太尉李至忠,秘书监梁世显去辽朝入贡,并再一次请婚。辽帝问乾顺为
人如何?至忠回答说:“秉性英明,处事谨慎,守成令主也”①。辽帝点
头称善。
公元1103 年(夏贞观三年,辽乾统三年)辽天祚帝许婚,并于1105
年,封宗室女南仙为成安公主,“嫁乾顺”②。此后,辽夏关系更加密切。
2。实行分封,巩固皇权
乾顺亲政后,及时总结了外戚擅权的历史教训,为了巩固皇权,相
应采取了两项措施,那就是解除一些领兵贵族的兵权和采用汉人的分封
制度。
梁太后擅权期间,大将嵬保没、陵结讹遇曾为梁太后入侵宋边境出
谋划策。公元1099 年四月,乾顺藉口梁太后之死是由他俩所造成,下令
处死二将。同年闰九月,卓罗右厢监军仁多保忠等领兵10 万,援助吐蕃
围攻湟州,败还。1103 年,宋熙河帅王厚奉宰相蔡京之命,招诱仁多保
忠,乾顺闻讯,便以仁多保忠“与国有隙,欲叛降宋”③为藉口,设计将
他调到都城解除了他的职权。仁多氏与嵬名氏、梁氏同为当时的三大家
族。梁氏败亡,仁多保忠又被解除军职,皇族嵬名氏的权力大大加强,
乾顺的皇权也就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在解除领兵党项贵族兵权的同时,还对嵬名皇族宗室大加分封。西
夏封王见诸文献记载,最早始于何时?一些西夏史专家认为始于乾顺,
其实,应为景宗元昊之时。据宋人笔记记载:
“其(唃厮罗)子瞎毡,摩毡角背叛其父自立,摩毡素依首领
成俞龙为谋主。俞龙复纳女于元昊子宁令,伪号梁王者”①。
说明早在景宗元昊之时,已经采用了汉人的分封制度。至崇宗乾顺时,
① 《西夏纪事本末》卷29,《辽人救援》。
② 《西夏书事》卷31。
③ 《西夏纪事本末》卷29,《辽人救援》。
④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 《西夏书事》卷31。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③ 《西夏纪》卷22。
①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
为了适应巩固皇权的需要对嵬名皇族成员,进行较大范围的分封。
公元1103 年(夏贞观三年)九月,乾顺封其庶弟察哥为晋王。由于
察哥“性雄毅,多权略”②,精通兵法,智勇双全,是西夏皇室中难得的
具有谋略的大将,因此,乾顺让他掌握兵权。
公元1120 年(夏元德二年)十一月,乾顺封宗室景思子仁忠为濮王,
次子仁礼为舒王。景思是惠宗秉常的功臣。当秉常被囚时,曾成功地防
止了罔萌讹等对秉常的暗害。因此,他是与母党梁氏对立的皇室贵族。
其子仁忠、仁礼通蕃、汉文字,善长文学。乾顺根据其父的功勋及二人
的才能,量材录用,授仁忠为礼部郎中,仁礼为河南转运使。
此外,据1957 年发掘的西夏皇陵一○八号墓,墓主嵬名惠安,早在
乾顺亲政之前,就被封为“梁国正献王”③。
乾顺时的分封制度,由于它仅限于皇室成员,因此,对于加强皇权,
维护夏国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分封范围的扩大(由同姓扩
大到异姓,尤其是扩大到外戚)及被封割据势力的强大,也就对皇权逐
渐产生了离心力,出现了诸如乾祐年间分裂夏国的西平王之乱。
3。建立国学,用人以资格进
西夏自元昊建国来,便开始注意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吸收汉文化。
谅祚即位后进一步改蕃礼为汉礼,大力推广汉文化,但总的倾向仍然是
重蕃学,轻汉学。尤其是梁氏擅权期间,由于废汉礼而使汉学也随之衰
落。乾顺亲政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巩固皇权培养大
批封建御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必须建立国学。公元1101 年(夏贞观
元年)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礼有鉴于此,上疏建议乾顺“以儒治国”,
兴办国学(汉学)。乾顺及时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于蕃学外,特建国
学,挑选皇室贵族子弟300 人,由官府供给廪食,设置教授进行培养,
量才录用。
乾顺建置国学,提倡汉文化,是他推行“尚文重法”立国方针不可
或阙的关键性措施。尽管该措施导致夏国“兵政日弛”,引起大臣谋宁
克任等的反对,他们主张“既隆文治,尤修武备①”。但乾顺未与采纳。
乾顺的这一做法是对的。因为谋宁克任的主张,反映了要求保存西夏旧
俗,继续凭借武力进行对外掳掠的党项酋豪的利益,是与当时西夏封建
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的。
同时,国学的建立,加速了党项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西
夏文化的繁荣。这一积极的作用,也是应当充分予以肯定的。
乾顺在注意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官吏的任用。公元1112 年
(夏贞观十二年)正式公布按照资格任用官吏的办法。除“宗族世家议
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外,对于擅长文学的人则特别优先予以任用
“工文学者尤以不次擢”①。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乾顺在用人方
面的革新精神。
② 《西夏书事》卷31。
③ 李范文:《西夏陵墓出土残碑考释》,载《西夏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年10 月版。
① 《西夏书事》卷32。
① 《西夏书事》卷32。
第三节 以法治军,颁行《贞观玉镜统》
俄罗斯亚洲民族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的Л·K·科兹洛夫从我国
黑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盗走的西夏珍贵文献——《贞
观玉镜统》②是一本属于军事方面的法典③。该法典是崇宗乾顺贞观年间
(1101—1113 年)用西夏文雕板印刷出版的。该书采用“蝴蝶装”,刻
印文字工整秀丽。目前,保存下来的有三个以上的版本,总共73 面,残
缺不全。尽管该书残缺颇多,很不完整,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到乾顺
时期以法治军的简要概况。
一、乾顺时期颁行《贞观玉镜统》的原因
《贞观玉镜统》之所以颁行于乾顺亲政之后的贞观年间,并非偶然,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推行“尚文重法”立国方针的要求。乾顺在“尚文重法”立
国方针的指引下,虽然将夏国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振兴文教和发展社会
经济方面倾斜,但“尚文重法”并非不要武备,而是在武备问题上更加
精益求精。即不是一味去讲求军队的数量,而是需要提高军队的质量(包
括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制定或者在旧有的军
事法规的基础之上,重新修订一部行之有效的军事法典,作为以法治军
的依据,于是该书便应运而生。
第二,与当时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有关。所谓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
是指乾顺即位初期,宋夏在军事上较量的结果,夏军接连失利,尤其在
夏国的西南地区丧师失地严重(详前)。在此情况下,为了重振军威,
收复失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