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4,《送归彦温赴河西廉使序》。
③ 《元史》卷143,《余阙传》。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1。
① 参阅邓少琴:《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原载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中国学典馆出版单行本。
该工程的纳麟及主持西夏文译写的智妙咩布和那征师均为党项人,说明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党项人迁居于此。
1962 年9 月,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保定城北韩庄发掘的西
夏文“胜相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 年),幢之所记西复人,
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书写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记出
助缘随喜的八十多个西夏人。这八十多人中,包括男女、僧俗、姓名、
法号、复姓和单名。他们都属于蕃姓之列。所谓蕃姓,即西夏以党项羌
为主的非汉人姓氏”②。这说明西夏灭亡后,有一大批西夏人迁到河北保
定并定居于此。
② 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载《考古学报》1977 年第1 期。
第七章 西夏的社会经济
要了解西夏的社会经济,必须将它放在中国古代中世纪辽宋西夏金
时期的整体发展阶段去考察。因为它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一时期是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周边少数民族扩展的时期。此时的
宋朝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是财
富积累的情况去看,均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在宋朝的影响下,辽、夏、
金和西北的高昌、回鹘、龟兹(均在今新疆境内),和西南的吐蕃、大
理,都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中原地区的差
距正在日益缩小,或者接近。西夏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农业为主,手
工业、商业所占比重不大。现分述于后。
第一节 西夏的畜牧业与狩猎业
一、畜牧业
畜牧业是党项人传统的生产部门,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党项人长
期从事畜牧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随着放牧地区的扩大,畜
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西夏)以马羊立国”①,因此,西夏
统治者对畜牧业的组织管理非常重视。在中央机构的十六司中,设群牧
司来统一管理全国的畜牧业。
西夏立国后,在“东据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①的比
较广阔的版图内,存在着许多天然的牧场。以走廊著称的包括今敦煌、
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在内的河西陇右地区,自古即为著名的牧区。位
于河西走廊东部的凉州,素有畜牧甲天下之称。皇祐三年(公元1051 年)
三月,辽兴宗三路伐夏,“北路兵至西凉府,获羊百万,骆驼二十万,
牛五万。”②说明凉州畜牧业兴旺发达的盛况。仅次于凉州的“瓜沙诸州,
素鲜耕稼,专以畜牧为生”③。至于山丹的马营滩,自古就是天然的牧场,
西夏曾在这里设皇家马营,专门培养供皇室用的优良品种。解放后,在
这里设有山丹军马场,专门培养军用马匹,并培养出优良品种——山丹
马。
西夏的另一牧区为河套地区。它包括河套南部的银、夏、盐等州及
河套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额济纳旗一带。这一带盛产马、骆驼,
牛、羊的数量也很可观。如成吉思汗命孛鲁“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
级,获生口、马、驼、羊、牛数十万”④。至于盐池、中卫所产骆驼,其
毛织软而暖,为纺织上品及出口佳品。
此外,贺兰、永宁、宁朔、平罗、惠农、同心等地区的人民,多以
畜牧为生,其羊毛品质甚佳,为西夏出口的大宗传统商品。
本世纪70 年代发掘的西夏皇陵和西夏省嵬城址,出土的石马和大量
① 《东坡志林》卷3。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7。
② 《长编》卷168,皇■二年三月庚子。
③ 《西夏书事》卷32。
④ 《元史》卷119,《孛鲁传》。
的羊、牛、骆驼及其它畜骨,说明畜牧业在西夏社会经济中所占的重要
地位。
二、狩猎业
除畜牧业外,还有原始的狩猎业。主要分布于西夏山区、沙漠和半
沙漠地区。西夏对宋辽的贡品中有兔鹘、沙狐皮、犬、马等。其兔狐皮
显然是猎获之物。公元990 年(宋淳化元年)三月,李继迁遣使至契丹
贡“沙狐皮一千张,兔鹘五只,犬子十只”①。一次进贡一千张沙狐皮,
表明其猎获物数量之多。
西夏的狩猎业,不仅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且还是西夏最高统治者
与部落酋豪商议军事,练兵打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元昊“每举
兵,必率部长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
其长”②。这种狩猎业即使到了西夏的中后期,封建经济获得比较充分发
展之时,也从未间断。如乾顺时,御史大夫谋宁克云:“吾朝立国西陲,
以狩猎为务”③。仁孝在位期间,经常到贺兰山狩猎。说明狩猎业始终是
西夏封建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和统治者习武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西夏的农业
一、农业发展的段落划分及主要农产品
农业为西夏“赖以为生”的又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西夏中央政府
设立的十六司中,就有专门管理农业的“农田司”,表明统治者对农业
部门的重视。西夏的农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党
项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政权,到继迁攻占灵州之前,在这期间,夏州
统治者虽然占有河套地区无定河两岸的银、夏、绥、宥诸州,但这些地
区并非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除宥州产粮较多外,“每岁资粮,足取洪
宥”,其余地区“地不产五谷”①。因此,农业在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
位。
第二阶段,自继迁占领灵州、兴州、到元昊攻占河西走廊之前。这
是西夏农业获得明显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由于兴、灵二州,地
处黄河冲积平原,水利发达,宜农宜牧,为历代屯垦,振兴农业的理想
之地。如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
战之地”②。今天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银川及银川南面的大部分地区,
包括在兴、灵二州之内。由于兴、灵二州农业得到了发展,生产了较多
的粮食,除供当地居民食用外,还可以用来救济灾民。如公元1110 年(夏
贞观十年,宋大观四年)秋,瓜、沙、肃三州大饥,“乾顺命发灵、夏
诸州粟赈之”③。除兴、灵二州农业发展比较突出外,在宋夏交界的沿边
①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1,《外国贡进礼物·西夏国贡进物件》。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③ 《西夏书事》卷32。
① 《宋史》卷325,《刘平传》。
② 《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③ 《西夏书事》卷32。
地区,由于德明同宋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从而使这一带的农业获得了
长足的发展。所谓“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④。正
是这种发展的客观写照。
第三个阶段,自元昊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尽有河西之地”⑤,称帝
建国,到仁孝统治时期。这是西夏农业发展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西夏
的主要农业区有三,一为兴、灵、洪、宥诸州;二为河西走廊的甘州、
凉州和肃州。历代统治者曾在此兴置屯田,并收获了较多的粮食。如公
元684 年(唐中宗嗣圣元年),仅甘州一处就积谷40 万石,获粮26 万
石。西夏统一后,甘州、凉州等地,不仅畜牧业发达,同时,还是粮食
生产的重要基地,如凉州不仅水草丰美,为放牧理想之地,而且农业也
颇发达。三是与宋(后期与金)毗连的边缘地区。即宋臣吕大忠所说的
“东则横山,西则天都山、马衔山一带”①。这里所说的横山,当指横山
的北部地区。因宋夏以横山为界,称为“山界”。大体上“横山以北,
尽为西夏所有”②,以南则为宋有。“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③。即
不仅出产良马,还是西夏粮食重要产地之一。由于该地产粮较多,因此,
入侵宋朝的军队,往往就粮于此。“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
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④。
第四个阶段,自桓宗纯祐至西夏灭亡,为西夏农业的衰落时期。这
个阶段里,西夏外患频仍,“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
乏”⑤。夏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当然谈不上振兴农业了。
农产品,据骨勒茂才《蕃汉合时掌中珠》记载,其农产品有麦、大
麦、荞麦、糜、粟、稻、豌豆、黑豆、荜豆等。据《辽史》记载,“土
产大麦、荜豆、青稞? 。(等等)”⑥,说明西夏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
大麦、稻子、青稞和荜(bì必)豆,等等。从事农业操作的多数为汉人。
从西夏的全境来看,农作物种植面积不大,收获量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
的食粮需要,一旦遇到战争,他们一般只能以大麦、荜豆、青麻子等物
充饥,如遇到灾荒,老百姓只能靠采撷杂草或野菜充饥。正如宋臣曾巩
所指出:
“其民春食鼓子蔓、咸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wūtí无堤);
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畜沙葱、野韭、拒霜、?条子、
白蒿、碱(jiǎn 减)松子,以为岁计”。①
如果遇到严重的战争和灾荒,老百姓在“衣食并竭,老幼穷饿,不能自
存”②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等着西夏统治者自产粮较多之地运粮赈
④ 《长编》卷130,庆历元年正月。
⑤ 《西夏书事》卷12。
① 《长编》卷466,元祐六年九月壬辰。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2,《奥地考》。
③ 《宋史》卷355,《种谔传》。
④ 《长编》卷132,庆历元年5 月甲戌。
⑤ 《西夏书事》卷42。
⑥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① 曾巩:《隆平集》卷20,《西夏传》。
② 《西夏纪》卷17。
济,或者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