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示着军事的胜利,并力劝元昊攻取延州。元昊果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旨
在夺取延州的军事行动,发生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公元1097 年(夏天
祐民安八年,宋元符元年)八月,天空出现彗星,时母党首领梁氏正调
兵遣将,准备攻打宋泾原路,见彗星出现,以为不吉,于是下令放散人
① 《西夏书事》卷3。
① 同上。
② 《西夏书事》卷11。
③ 《西夏书事》卷13。
马。崇宗乾顺“仿中国制,减膳避殿,下罪己诏,大赦,改明年元曰永
安”④。
尽管西夏统治者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一些天象做了迷
信的分析和解释,但他们对天文的观测还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据有关
文献记载,西夏有分析、解释天文的“太史”“司天”和“占者”,这
表明西夏设有司天监的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观测天文。由于长期对天
象的观察,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天文知识。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
珠·天相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日、月、星、辰。如对星象的记载,将
天空分为东、西、南、北4 个方位(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个
方位有7 个星宿,总计有角、亢、底、房、心、尾、箕、斗、牛、女、
虚、危、室、壁等28 宿。此外,对气象的记载也比较详备。如风有和风、
清风、金风、朔风、黑风、旋风;雨有膏雨、谷雨、时雨、丝雨;云有
烟云、鹤云、拳云、罗云、同云,等等。当然,西夏的天文学知识并非
自己的独创,而是一方面继承中原王朝的天文学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
观测体验而形成的。
在西夏天象的记载中,其中有些科学资料诸如水灾、旱灾,地震,
等等,对后人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如《重修凉州感应塔碑铭》记载公
元1092 年(夏天祐民安三年)凉州大地震,震坏了该地的感应塔。这一
记载为我国地震学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重视。
西夏建国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历法。公元1001 年,宋司天监参考
以前历法,制成“仪天历”,应德明之请,颁赐西夏。“德明时行中国
仪天兴注历垂三十年”①。这是西夏使用宋朝历法的最初记载。公元1023
年(宋天圣元年)八月,宋制成“崇天万年历”,打算颁行西夏,但“未
及颁而曩霄称帝,自为历日,行于国中”②。元昊设“大恒历院”的机构,
掌管历法的编制和颁行。表明西夏统治者对历法的重视。但西夏自己制
定了哪些历法?无从查考。从留下的实物看,未见纯西夏文编制的历书,
但有西夏文、汉文合璧历书。如黑水城出土,现藏于俄国的五种西夏历
书中,就有西夏文、汉文合璧书写。至于出土于黑水城现藏于大英博物
馆的成于公元1047 年(天授礼法延祚十年)的与一般历书不同手写西夏
历书残页,采用表格形式。其中表示月分、星宿、节气、干支和数目的
字,分别用西夏文或汉文书写。西夏立国后,除了使用番汉合璧历书外,
仍然奉行宋朝颁赐的历书。如公元1045 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八年,宋庆
历五年)十月,元昊行宋仁宗颁赐的“崇天万年历”。公元1065 年(夏
拱化三年,宋治平二年),宋颁赐夏国“历日一卷”①。公元1085 年(夏
大安十一年,宋元丰八年),宋神宗向秉常颁赐“奉天历”。在西夏奉
行宋历问题上,有一种看法需要纠正。香港林旅芝先生云:
“(夏)始终奉行宋历,德明时行中国仪天历,元昊称帝后,
则奉行仁宗颁赐之崇天万年历”②。
④ 《西夏书事》卷30。
① 《西夏书事》卷18。
② 同上。
① 王珪:《华阳集》卷18,《赐夏国主历日诏》。
② 林旅芝:《西夏史》,第十三章《夏之政制及文化》,第281 页。
其实,西夏并非自始至终奉行颁赐之宋历,而是于公元1132 年“停行中
国历”。停止的原因是由于西夏已归附金朝。“故事每于上午孟冬受中
国赐历,时高宗以乾顺附金久,不复颁赐,自是不行中国历”③。当然,
西夏在被迫停止使用宋朝颁施的历法后,在一些地区仍然采用以干支记
时日的中原汉历。如武威小西沟岘山洞中发现的人庆二年(公元1145 年)
的西夏汉文历书残页,同中原以干支记时日的历书大体一致。这种历法
可能为西夏“大恒历院”所编。
二、法律
西夏在元昊立国之前,尚无成文法律。遇有民事纠纷,“诉于官,
官择舌辩气直之人为和断官,听其屈直。杀人者,纳命价钱百二十千”④。
元昊建国后,为了确立西夏的典章制度,对宋朝的各种制度的调查研究,
引以为鉴,尤为重视。如宋仁宗放宫人207 人“悉任所之”。元昊得此
消息后,“阴以重币,购得数人,纳诸左右,于是朝廷刑赏,宫闱阴事,
纤悉具知”①。元昊不仅“明法律”,而且十分重视法治。他于“案上置
法律”,又以“兵法勒诸部”②,推行一条“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这
表明至少在元昊时西夏已有成文的法律。
西夏法律发展至崇宗乾顺和仁宗仁孝时,似乎更加成熟和完善。如
崇宗乾顺的贞观年间,为了以法治军,编撰了一部有着较高实用价值的
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乾祐二十一年骨勒茂才所撰的《番汉合
时掌中珠·人事下》记载了诉讼程序,主要是诉状,官府表示愿意授理,
然后逮捕犯人,追查证据。对于拒不招供的犯人,严刑拷打,直至犯人
伏罪、定罪,才算结束审判的全过程。
仁孝时,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针对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发
展的新情况,有必要对旧的法典重新进行增修,于是《天盛改旧新定律
令》大型西夏法典应运而生。该法典是一部根据本国的国情,参照宋朝
政书编修的西夏政治制度的法令的汇编。编撰该法典的目的是“为民取
则,为世除恶”③。它是在前代和当代法典的基础之上修改增补而成的。
“臣等(立法官)参照诸新旧律典,勘订(这些典籍中)种种不明、不
妥、不适之处,造福民庶”④。该法典全书计20 章,2600 多面(缺第十
六章),1600 条。卷首列编纂者和汉文译者姓名。表明该法典参考过宋
代政书体例编修而成的。该法典对西夏人的生活作了全面的规定,对西
夏国家机关作了相应的介绍。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西夏政府又从实际出
发,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编成《新法》一书。
除了上述法典外,至神宗遵顼时,还编撰了《光定猪年新法》。
以上属于国家的根本大法。此外,还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具体法
③ 《西夏书事》卷34。
④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① 《西夏书事》卷13。
② 《宋史》卷485,《夏国传》。
③ 李仲三汉译:《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第1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年出版。
④ 同上。
令。如仁孝针对哆讹领导的起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曾制定过“赈济
法”。针对巩固边防的需要,制定“戍边法”(从出土的《乾定二年黑
水守将告近禀帖》可以看出)。以上编纂法令的情况表明,西夏统治者
在注意文治(以儒治国)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法律的镇压,注重法治。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崇宗乾顺以来,推行的立国方针,是一条“尚文重法”
的路线。
三、史学与地理学
西夏统治者对史学比较重视。尤其注重对西夏国史的编撰工作。从
仁宗仁孝时开始,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开始纂修国史。著名的番
汉教授斡道冲,本是汉族,其先祖世居灵州,德明时迁居兴州,几代都
掌管撰修西夏国史之职。公元1161 年(夏天盛十三年),仁宗仁孝设立
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为学士。命王佥为夏国历朝实录的总纂,
负责修《李氏实录》。据明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记载:“庆阳李司
寇家有西夏实录”,其资料都来自西夏官修实录。公元1225 年(夏乾定
二年)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罢官后,撰写《夏国世次》20 卷。可惜这些史
学著作均已散亡湮没。
在注重修史的同时,西夏统治者还重视对地图的绘制。公元1046 年
(夏天授礼法延祚九年),元昊派使臣杨守素带上表章和详细地图,向
宋朝献出卧贵庞等九城砦,并以此换回越界至宋境内的400 余党项人户。
杨守素所献地图,其地名系用西夏语标注,其所献之地,在宋人看来,
本属宋朝领地,西夏人绘制时仅在地图上改易蕃语名称而已。此外,黑
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还有关于西夏州城的记载。
在对本国地理重视的同时,对邻近王朝的地理也给予了应有的注
意。仁孝时宣德郎李师白曾三次出使金朝。出使时对金国的山川形胜,
民情风俗,细心观察,并作记录。回国后著《奉使日记》3 卷,从而丰富
了西夏对金国的地理学知识,但该书散佚未传。
四、医药学
西夏立国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党项人生病无医药,往往求佑
于神明。“有疾但占筮,令厮者送鬼,或迁他室,谓之‘闪病’”①。建
国之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提高,广泛使
用来自宋朝的中医、中药学。20 世纪初,黑城出土的西夏文刊本中有《治
疗恶疮要论》等医学著作。1971 年,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写本药方残
页,是治疗伤寒病的药方。所列药名有中药牛膝、莨菪子等数种。其煎
法为“好好煮,频翻动”。其服法为“于空腹时,每次十粒,温水送下”
②。这种药方、煎法服法与传统的中医并无二致。据西夏法典《天盛改旧
新定律令》记载,西夏设有“医人院”,在政府机构中属“中等司”③。
据《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记载,西夏人因殴斗伤、残或致死引起
诉讼时,要请“医人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