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件,金碗2 件,以及双鱼柱形作柄的指剔、雕刻人物、花朵耳饰等,制
作精巧,刻工精细,表现了西夏金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第七节 西夏的社会风俗
一、尚武与复仇
作为西夏国家的主体民族党项族,是一个勇敢、骠悍,“俗尚武”①
的民族。唐僖宗时,发生了黄巢大起义,党项首领拓跋/TITLE》思恭率兵
助唐,攻打义军。义军将领朱温尚让率众涉过渭水,思恭命弟思忠还击,
两军战于渭桥(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桥面上有铁鹤,“思忠射之没
羽,贼骇走”②,即簇射入鹤羽之中,义军见之竟惊骇而走。这一记载,
未免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党项人的善射和思忠的膂力过人。夏州政权
的重建者李继迁,是一位“勇悍有智谋”③的首领。一次,他率领十余骑
出猎,途中遇一猛虎,他让随从躲入树林中,只身张弓引箭,一发射中
虎眼,由是番部威服。西夏开国之君元昊,不仅在立国方针问题上,主
张“尚武重法”,而且是一位“遇战斗勇谋为诸将先”的率兵作战的首
领。他每次出兵前,都要率部落酋长狩猎,并征求他们对作战方略的意
见。由于他有勇有谋,因此,在对宋对辽战争中,总是大获全胜。“元
昊结发用兵,凡二十年,无能折其强者”④。不仅西夏的一些有为之君,
有勇有谋,而且有些母后,也能征惯战,不让须眉男子。毅宗谅祚之母
没藏后,曾多次指挥对宋作战。乾宗乾顺之母梁太后,更是多次挂帅,
率兵入寇宋朝边境。公元1098 年(夏永安元年)十月,梁太后鉴于宋朝
在边境连筑城堡,决定亲自率军40 万进攻宋平夏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县北),连营百里,使用高车“对垒”攻城,“飞石激火,昼夜不
息”①,士卒死伤惨重,总共打了13 天攻坚战,未能攻下,最后粮尽退
兵。
党项人的尚武之风,连同他们的诚恳、朴质、团结互助的美德一直
保持到西夏灭亡以后。元末党项人余阙在其《送归彦温赴河西廉访使序》
一文中指出:
“予家合肥,合肥之戍,一军皆夏人。人面多黧黑,善骑射,
有身长八九尺者。其性大抵质直而上义,虽异姓如亲姻。凡有所得,
虽箪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友。朋友之间有无相共,有余即以
① 《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② 《西夏书事》卷2。
③ 《长编》卷25,雍熙元年九月。
④ 《宋史》卷488,《夏国传下》。
① 《西夏书事》卷30。
予人;无即以取诸人,亦不少以属意”②。
这种民风和美德,是维持党项民族团结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党项人之所以具有尚武精神并非偶然,而是与党项人生活条件有着
直接的关系。作为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自远古以来生息在辽阔的青
藏高原上。由于这一带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霜雪期长,属于高寒地带,
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党项人锻炼成为习劳耐苦,健壮勇敢“能寒暑饥渴,
长于骑射”③,富于战斗精神的民族。西夏立国之后,由于西夏同其邻国
关系紧张,民族矛盾经常处于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为了同宋辽争霸,
需要以武立国,因此,党项人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强悍民风,
得以延续下去,并成为西夏立国长久的因素之一。金臣斡特剌云:“西
夏崇尚旧俗,故能保国数百年”①。所谓崇尚旧俗,就是崇尚党项族“自
为儿童则习骑射”②的尚武风习。崇尚这种旧俗,虽然是为了适应党项部
落的保守心理和习惯,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但在客观上却多少起了延缓
西夏寿命的作用。
崇尚复仇,是党项人的又一传统习俗。这种习俗比较普遍,是羌系
民族的共同风俗。西夏谚语有云:“吃十袋美果也得报仇,有十个女儿
不算有后”③。史载:
“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
而后复常”④。
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复仇。如仇家有凶丧则不可复仇。如果仇家的
力量大于自己,那么,就动员妇女去烧毁仇家庐舍,仇家因“敌女兵不
祥”,自然要“退避三舍”,任其烧毁房屋。如果双方愿意和解,可用
鸡、猪、犬血和酒装入髑髅之中痛饮。并发誓道:“若复报仇,则谷麦
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蛇入帐”⑤。另外,党项人在战争中如果战败,
那么,3 天之后,再到其战败地点“捉人马射之,号曰‘杀鬼招魂’”⑥。
或者埋草人于地下,众人放箭射之而还。
二、居所与服饰
党项族的居室,随着其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演变着。在党项族迁入西
北之前,其居室为了适应其游牧生活的需要,构造比较简单。建室的主
要材料来源于牦牛毛和羊毛,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更换。“俗皆土著,
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①。这种居室实际上是
用毛毡覆盖着的木支架帐篷。因此,当时人们在统计党项人户时,往往
以族帐为单位。这种帐篷游牧流动时,便于搬迁,定居时也可改为“栋
② 《青阳先生文集》卷4。
③ 曾巩:《隆平集》卷20。
① 《西夏书事》卷20。
② 《温国文正公文集》卷38,《横山疏》。
③ 霍升平、杨秀琴译:《西夏箴言集锦》“十六字箴言”,载《民族艺林》1988 年第1 期。
④ 《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⑤ 《辽史》卷115,《西夏外纪》。
⑥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① 《旧唐书》卷198,《党项传》。
宇”。这种“栋宇”的内部情况如何呢?史载:
“西戎(指西夏)之俗,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
不敢居之,谓之‘神明’,主人乃坐其旁。”②
说明栋宇之内,有三间屋并列,中间为供神明之用,左右两间才是人居
住的地方。
党项族迁居西北后,随着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一部分党项人开始过
定居生活。因此,党项人的居室,除毡帐外,新增了土屋和瓦屋。“民
居皆土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③。西夏各族所居土屋,还可以从
已发掘的遗址得到印证。1964 及1965 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庙
台公社南约一公里处,发掘的西夏德明时所建的省嵬城遗址“除南城门
址发现少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外,遗址中未见砖瓦”④,表明城内居民
的住房绝大部分为土屋。
至于砖瓦建造的房屋,非一般老百姓所能建造,而且数量较少,这
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由于党项人从事畜牧业,因此,其衣着多为皮毛制品。他们头戴毡
帽,身穿毛织布衣或皮衣,足穿皮靴,腰间束带,上挂小刀,小火刀等
物。他们所穿的毛皮制成品《蕃汉合时掌中珠》有明确的记载。如上身
穿的计有皮袭短靿、长靿、褐衫,等等。
“衣皮毛”,虽是党项族的传统服装,但这仅限于党项一般牧民,
至于统治阶级,由于受中原汉族穿着的影响,早已穿起轻软华丽锦绮服
装了。这种锦绮服装的来源,一是来自宋朝的“岁赐”。宋朝为了满足
西夏统治者的需要,每年都要派专人“押时服赐夏国”①。如公元1078
年(元丰元年)十月,神宗命“閤门祗候赵勘押赐仲冬时服至,秉常以
番书附之入谢”②。二是通过榷场和市贸易得来。通过贸易获得锦、绮、
绫罗之类的丝织品。然后加工成华丽的服装。
但统治阶级的服饰并非一成不变。元昊建国时,为了在穿着上同宋
有别,突出本民族的特点。对文武官员及老百姓的服式做了如下具体规
定:
“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
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垂蹀躞,佩解结
锥、短刀、弓矢■,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皁
地绣盘毯子花旋襴,束带。居庶青绿,以别贵贱”③。
这表明西夏文官服饰因袭唐宋,武职装束与唐宋有所不同。同时还注意
“以衣冠彩色别士庶贵贱”④。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西夏是封建性质的国
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需要从各
方面(包括服饰)去区别尊卑贵贱的。
② 《梦溪笔谈》卷18,《技艺》。
③ 《隆平集》卷20。
④ 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宁夏石嘴山市西夏城址试掘》,载《考古》1981 年第1 期。
① 《西夏书事》卷24。
② 《宋史》卷350,《周永清传》。
③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④ 陈邦瞻:《宋史记事本末》卷30,《元昊拒命》。
元昊以后由于存在着“汉礼”和“蕃礼”的变化,因此,西夏人的
服饰也相应地起着某些变化。如毅宗谅祚改用“汉礼”,经宋同意,西
夏改用汉族衣冠。惠宗秉常时,母党梁氏专权,下令废汉礼,复蕃礼,
其服饰当然也要相应起些变化。
同时,西夏服饰除了同一时期的服饰有所变化外,各族之间服饰有
别,一个民族的各阶层服饰有别,男女老幼的服饰有别,各行各业的服
饰有别,一年四季的服饰有别。据《蕃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记载,
除了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毛皮服装外,还有袄子、■襴、袜肚、汗衫、布
衫、衬衣、裙、裤、■、腰绳、背心、领襟、鞋、韈、冠冕、凉笠、暖
帽、耳环、绵帽、耳坠、脘钏、冠子、钗锦,等等。而夏文《杂字》则
记载了男服26 种,女服19 种。总之,西夏服饰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既受汉族和吐蕃等族服饰的影响,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应当将它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三、婚姻与丧葬
党项族的婚姻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隋唐之际,由于党项处于原
始社会末期阶段,因此,党项人明显保存着原始群婚的习俗。史载:
“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淫秽烝亵,诸夷中最为
甚,然不婚同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