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 。”遂封还制书。经神宗诏谕再三,颂等仍执奏不已。安石
劾他累格诏命,目无君上,遂坐罪落职,时人称为熙宁三舍人。
未几,有监察御史陈荐劾定,说他为泾县主簿时,闻母仇
氏丧,匿不为服,应声罪贬斥。定上书自辩,谓 :“实不知由
仇氏所生,所以疑不敢服 。”看官阅到此处,恐不能不下一疑
问,定出应仕籍,并非三、五岁的小孩儿,况他父名问,也曾
做过国子博士,定并非生自空桑,难道连自己的生母,都未晓
得么?说来也有一段隐情。仇氏初嫁民间,生子为浮屠,释名
了元,相传是与苏轼结交的佛印禅师。后仇氏复为李问妾,生
下一子,就是李定。寻又出嫁郜氏,生子蔡奴,工传神。此妇
所生之子,却都有出息。定因生母改嫁,不愿再认,因此仇氏
病死,他未尝持服。偏被陈荐寻出瘢点,将他弹劾,他只好含
糊解说,自陈无辜。安石谊笃师生,极力庇护,反斥荐捕风捉
影,劾免荐官,改任定为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林旦、薛昌朝、
范肯复上言 :“定既不孝,怎可居劝讲地位?”并交论安石袒
徒罪状。安石又入奏神宗,说他朋串为奸,应加惩处。神宗此
时,已是百依百顺,但教安石如何说法,当即准行,林旦等又
… Page 312…
宋史演义 ·306·
复落职,言路未免哗然。定也觉不安,自请解职,乃改授检正
中书吏房,直舍人院。总仗师力。
宋室旧制,文选属审官院,武选属枢密院,安石又创出一
篇议论,分审官为东西院,东主文,西主武。看官道他何意?
原来文彦博正主枢密,与安石不合,安石欲夺他政权,所以想
出此法。神宗依议施行,彦博入奏道 :“审官院兼选文武,枢
密院还有何用?臣无从与武臣相接,不能妄加委任,陛下不如
令臣归休罢 !”神宗虽慰留彦博,但审官院分选如故。知谏院
胡宗愈,力驳分选,且言李定非才,有诏斥宗愈内伏奸意,中
伤善良,竟贬为通判真州。会京兆守钱明逸,报闻知广德军朱
寿昌,弃官寻母,竟得迎归。有“孝行可嘉,亟待旌扬”等语。
有李定之背母,复有朱寿昌之寻母,一孝一不孝,互勘益明。
李定当日恐不免有瑜、亮并生之叹。寿昌,扬州人,父名巽,
曾为京兆守,巽妾刘氏,生寿昌,年仅三岁,刘氏被出,改适
党氏。《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
但据王偁《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
从之。至寿昌年长,父巽病亡,他日夕思母,四处访求,终不
可得。寿昌累知各州县,除办公外,辄委吏役探听生母消息,
又遍贻同僚书函,托访母刘氏住址。不意愈久愈杳,越访越穷,
他竟摒绝酒肉,戒除嗜欲,甚至用浮屠言,灼背烧顶,刺血书
佛经,誓诸神明,得母方休。熙宁初年,授知广德军,他莅任
数月,竟太息道 :“年已五十,尚未得见生母,如何为人?古
人说得好:‘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孝且未尽,怎好言忠?罢
罢!我宁舍一官,再往寻母,好歹总要得一确音。万一我母西
归,就使森罗殿上,我也要去探觅哩 。”孝子忠臣多人做成,
自呆。随即辞职,并与家人诀别道:“我此行若不见母,我亦
不回来了 。”家人挽留不住,他竟背着行囊,飘然径去。在途
… Page 313…
宋史演义 ·307·
跋山涉水,触暑冒寒,也顾不得甚么辛苦,只是沿途探问,悉
心侦察,好容易行入关中,到了同州,复逐村挨户的查问过去。
恰巧有一老妇人,倚门立着,他竟向问刘母下落。那老妇却似
有所晓,便令寿昌入内,盘问底细。寿昌一一陈明,老妇不禁
流泪道 :“据你说来,你便是朱巽子寿昌么?”当下将自己如
何被逐,后来如何改嫁,也说明情由。寿昌听了数语,已知情
迹相符,遂不待辞毕,倒身下拜道 :“我的母亲,想煞儿了!”
老妇亦对着寿昌 ,抱头同哭,哭了一会,又由寿昌自述寻母
始末,更不禁破涕为笑。老妇道 :“我已七十多岁了,你亦五
十有零,谁料母子尚得重逢?想是你至诚格天,因得如此哩。”
言毕,复召入壮丁数人,与寿昌相见 。这几个壮丁 ,乃是刘
适党氏后,所生数子。寿昌问明来历,即以兄弟礼相待,大家
暄叙一场。当由党氏家内,草草的备了酒肴,畅饮尽欢。越两
日,寿昌即将老母刘氏,及党氏数子,悉数迎归。事闻于朝,
一班老成正士,均说他孝行卓绝,须破格赐旌。奈王安石回护
李定,不得不阻抑朱寿昌,仍请诸神宗,令还就原官。寿昌以
养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总算照准。士大夫作诗相赠,极为赞
美。监官告院苏轼,亦赠寿昌诗,并有诗序一篇,阳誉寿昌,
阴斥李定。定见诗及序,大加恚恨,后来遂有诬轼等事。寿昌
判河中数年,母殁居忧,终日哭泣,几乎丧明。既葬,有白乌
集于墓上,时人以为孝思所致。小子有诗咏道:
人生百行孝为先,寻母何辞路万千。
留得一编《孝义传》,好教后世仰前贤。
寿昌仕至中散大夫而终。《宋史》列入《孝义传》,这且不
必絮述。下回接入朝事,请看官续阅下文。
… Page 314…
宋史演义 ·308·
青苗法非必不可行,弊在立法未善耳。春贷秋还,本钱一
千,须加息三百,利率何其重耶?愿借者固贷与之,不愿借者
亦强令贷钱,勒派何其苛耶?坊郭本无青苗,乃亦放钱取息,
是更名实未符,第借此以刮民财而已。韩琦上疏,几已感格君
心,乃复为邪党所误,韩绛等不足责,赵 亦与有过焉。安石
坚僻自是,顺己者虽奸亦忠,逆己者虽忠亦奸,不孝如李定,
且始终回护之,矧在他人?惟既生李定,复生朱寿昌,造化小
儿,恰亦故使同时,俾其互相比例,是得毋巧于撮弄欤?本回
于韩琦奏牍,特行提叙,于朱寿昌行谊,又特行表明,劝忠教
孝,寓有微忱,匪特就史述史已也。
… Page 315…
宋史演义 ·309·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却说监察御史程颢,系河南人,与弟颐皆究心圣学,以修
齐治平为要旨。颢尝举进士,任晋城令。教民孝悌忠信,民爱
戴如父母。后入京为著作佐郎,吕公著复荐为御史。神宗素闻
颢名,屡次召见。颢前后进对甚多,大要在正心窒欲,求言育
才。神宗亦尝俯躬相答。至新法迭兴,颢屡言不便,请罢青苗
钱利息,及汰去提举官等。安石虽怀怒意,但颇敬他为人,不
欲遽发。颢忍无可忍,复上疏极言,略云:
臣闻天下之理,本诸简易,而行之以顺道,则事无不成。
故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舍之面于险阻,则不足
以言智矣。盖自古兴治,虽有专任独决,能就事功者,未闻辅
弼大臣,人各有心,暌戾不一,致国政异出,名分不正,中外
人情,交谓不可,而能有为者也。况于措制失宜,沮废公议,
一二小臣,实预大计,用贱陵贵,以邪妨正者乎?凡此皆天下
之理,不宜有成,而智者之所不行也。设令由此侥幸,事有小
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日衰,尤非朝廷之福。矧复天
时未顺,地震连年,四方人心,日益摇动,此皆陛下所当仰测
天意,俯察人事者也。臣奉职不肖,议论无补,望早赐降责,
以避官谤,不胜翘企之至!
疏入后,奉旨令诣中书自言。颢乃至中书处,适安石在座,
… Page 316…
宋史演义 ·310·
怒目相视。颢恰从容说道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心听受,
言可乃行,不可便否,何必盛气凌人?”安石闻言,不觉自愧,
乃欠身请坐。颢方坐定,正欲开言,忽同僚张戬亦至。无独有
偶。安石见他进来,又觉得是一个对头;他与台官王子韶,上
疏论安石乱法,并弹劾曾公亮、陈升之、韩绛、吕惠卿、李定
等,疏入不报,竟向中书处面争。时适天暑,安石手携一扇,
对着张戬,竟用扇掩面,吃吃作笑声。确有奸相。戬竟抗声道:
“如戬狂直,应为公笑,但笑戬的不过公等两三人,公为人
笑,恐遍天下皆是呢 !”陈升之在旁道:“是是非非,自有公
论,张御史既知此理,也不必多来争执 。”戬不待说完,便应
声道 :“公亦不得为无罪。”升之也觉渐沮。安石道 :“由他
去说,我等总有一定主意,倸他何为?”戬知无理可喻,转身
自去。颢亦辞归,复上章乞罢。诏令颢出为江西提刑,颢又固
辞,乃改授签书镇宁军节度使判官,戬与子韶亦求去,于是戬
出知公安县,子韶出知上元县。还有右正言李常,因驳斥均输、
青苗等法,比安石为王莽。安石怎肯相容,亦出常通判滑州。
不数日间,台谏一空,安石却荐一谢景温为侍御史。谢与安石
有姻谊,所以援引进去。且将制置条例司,归并中书,所有条
例司掾属,各授实官。命吕惠卿兼判司农寺,管领新法事宜。
枢密使吕公弼屡劝安石守静毋扰,安石不悦。公弼将劾安石,
属稁甫就,被从孙吕嘉问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