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讨论波兰问题时,丘吉尔用三根火柴分别代表德国、波兰和苏联,主张三根火柴都应该从东向西挪动。也就是说,苏联西部边界往西移到寇松线,从而确认了1939 年9 月苏联根据苏德秘密议定书而占领的地域;波兰西部边界则往西移到奥得河,让波兰从德国取得一些领土来补偿它在东部失去的领土。斯大林表示,如果把东普鲁士北部,包括柯尼斯堡划归苏联,他将接受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美、英要求苏联恢复同波兰流放政府的关系,苏联指责该政府反苏,但表示如果它能改变态度,苏联准备同它开始谈判。
  关于远东问题,斯大林表示赞同《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斯大林还提出,苏联在远东没有一个不冻的港口。罗斯福提出,大连港可以成为国际保证下的自由港,斯大林认为这是个不坏的主意。
  会议还就建立未来的国际组织和战后处置德国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会议最后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德黑兰宣言宣称:关于战争问题,三国已经议定了消灭德军的计划,并就从东、西、南三面对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了一致协议;关于和平问题,三大国的协力同心将导致永久的和平,苏、美、英和所有联合国家负有创造和平的至上责任。三国一致同意1944 年5 月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实施“霸王”作战计划,美英军队将在法国的北部和南部登陆。苏联声明,一俟欧洲战事结束,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德黑兰会议加强了英、美、苏三大国的合作,特别是确定了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有利于加速打败德国法西斯。斯大林说:“德黑兰会议关于对德国共同行动的决议以及这个决议的光辉实现,是反希特勒联盟战线巩固的鲜明标志之一。”罗斯福说:“我们的风俗习惯、哲学以及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各自根据本国人民的意愿和思想制定自己的事业计划。但是我们在德黑兰这圣已经证明,我们这些国家的理想各不相同,仍然可以欢聚一堂,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为了我们自己以及全世界的利益,手挽手肩并肩地前进。因此,当我们离开这个历史性盛会时候,我们第一次能够在天空中看到传统的希望象征——彩虹。”但是,在德黑兰会议上,已开始出现了大国主宰世界的苗头。美、苏、美首脑背着中国就轻率地决定把大连划为国际自由港,进行牺牲盟国利益的策划,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里值得再写一笔的是,尽管西方的政治家们在意识形态方面和苏联领导人不同,但他们都赞赏斯大林的风度和才能。人所共知,斯大林有时容易动怒,而且不容异见。但在整个德黑兰会议工作期间,他都能克制自己。甚至在气氛十分紧张的时刻,他也很沉着、镇静、彬彬有礼。罗斯福说,他言简意赅,目的明确,为达到目的耐心而又坚韧不拔。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认为,斯大林具有杰出的军事头脑,说他每次发言都以他那敏锐而又准确的洞察力来弄清局势的各种含义,“在这方面他比罗斯福和丘吉尔突出”。美国驻莫斯科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迪安将军说:“谁也不会看不到此人的伟大之处。与这种本质上的伟大结合在一起的还有一种魅力,有时还有一种通情达理的热情,这种人情味似乎同他在为苏维埃国家利益表现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无情不相吻合。”美国航空队(美国空军前身)司令阿诺德在日记中曾这样评价斯大林:他“无所畏惧,才华横溢,思想敏捷,能言善辩,不讲情面,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关于英国人,关于首相和布鲁克的既幽默又尖刻的评述,表明了他对他深信不疑的事情上的勇气”。
  丘吉尔也说:“斯大林的风度是很有魅力的,如果他想表现出这种风度的话。”
  斯大林从德黑兰返回莫斯科之后,就着手实施战略大反攻,把德军全部赶出苏联领土,直捣法西斯的老巢。      
 
                 
 
 
 
E德军黔驴技穷苏军越战越勇
 
 
  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连续3 年,每当夏季到来,德国军队就在欧洲大陆上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但是到1943 年时形势却发生了逆转。
  这一年是苏德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法西斯集团危机四伏,败北消息频频传出,希特勒的迷梦同拿破仑一样破灭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可以说败局已定,无法挽回。
  由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急剧变化。      
 
                 
 
 
 
一苏德会战高加索
 
 
  1943 年1 月初,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南方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于1 月1 日开始在高加索会战中转入进攻,并得到空军第八、第四、第五集团军的支持和黑海舰队的积极配合,其任务是孤立进入北高加索的德军A 集团军群主力,而后予以歼灭。
  1942 年年底,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就向希待勒建议,德军应迅速从高加索撤退。直到1942 年12 月28 日蔡茨勒才说服了元首,元首同意放弃部分石油目标和黑海的部分目标。但是为了罗斯托夫以北顿河右岸的安全,希特勒不同意从高加索全面撤退,他只允许部分撤退,分阶段地撤至马内奇运河和库班河一线。因为他想保住迈科普地区以及刻赤海峡和顿河下游地区桥头堡,作为今后打回里海的一个牢固的基地。鉴于苏联红军可能突入A 集团军群的后方并对其实施包围,德军统帅部决定撤出高加索东南部的部队,加强黑海沿岸和山区的防御;并计划先把坦克第一集团军主力从纳尔奇克、莫兹多克地域撤出,由顿河集团军群在罗斯托夫以东阻止苏联红军的进攻。德军统帅部于1 月1 日开始把坦克第一集团军从莫兹多克、纳尔奇克、朴罗赫拉德内调至库班河地区。
  苏军南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从1 月3 日开始向斯塔夫罗波尔总方向追击敌坦克第一集团军的兵团。由于苏军的进攻组织得不够完善,错过了战机。德坦克第一集团军到1 月23 日黄昏退到白格利纳、诺沃亚历山大罗夫斯卡亚、拉宾斯卡亚一线,其左翼已在白格利纳同退下来的顿河集团军集群坦克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军队会合。
  到1 月3 日黄昏,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各集团军的坦克第五集团军和第五突击集团军击退了齐姆拉河地区的德军。到1 月8 日日终,已前出到塔秦斯卡亚和卡加耳尼克河一线。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在顿河左岸的顽抗被苏军粉碎。苏军第二近卫集团军没有遇到敌人有力的抵抗,在顿河和萨耳河之间的地带上迅速向前推进。1 月10 日该集团军的快速兵团强渡萨耳河。在以后12 日内,快速兵团协同第五十一集团军对敌展开顽强战斗,把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压向萨耳斯克方向。第二近卫集团军步兵的先遣部队到1 月14日黄昏已进入马内奇河下游地域。德坦克第四集团军开始向马内奇河南岸撤退,以后又退向该河的下游地区。第五十一和第二十八集团军在追击德军途中,于1 月22 日占领了萨耳斯克,前进到萨尔斯克以西30~40 公里的地区,并与南高加索方面军的机械化骑兵集群取得了联系。
  在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苏军的进攻进展得十分顺利。l 月11 日,西南方面军左翼军队迂回到塔秦斯卡亚以北的德军的左翼,沿卡利特瓦河发动突击,继而从北面深远地包围了德军“霍利特”战役集群,于1 月14 日在卡缅斯克以东前进到北顿涅茨河。德军便开始从米列罗沃到顿河整个战线上仓惶向北顿涅茨河撤退。1 月24 日,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和南方方面军第五突击集团军已前进到艾达尔河和北顿涅茨河一带。
  南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的进攻发展很慢,未能发展胜利,因为它的炮兵和辎重由于道路泥泞而未能跟上。
  南方方面军和南高加索方面军的军队到1 月24 日已前进到北顿涅茨河、顿河和马内奇河下游、白格利纳、阿尔马维尔、拉宾斯卡亚一线。在这里,德军组成了顿河集团军群和A 集团军群的联合防线阻止了苏军的前进。但苏军在一个月的进攻中,向前推进了约600 公里,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手中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德A 集团军群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装备遭到巨大损失,粉碎了德军统帅部想把北高加索集团撤至罗斯托夫的企图,并重创了这个德军集团,将其基本兵力(达21 个师)击退到库班河下游及塔曼半岛,使之与苏德战场上的其他德军完全隔绝。
  24 日,苏军外高加索方面军北方集群改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
  2 月9 日,苏军发起克拉斯诺达尔战役,战斗持续到4 月4 日。
  苏军北高加索方面军在2 月9 日经过短促的炮火准备后转入进攻。12日,第三十七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得到第四十六集团军部分兵力的协同,在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克拉斯诺达尔市。由于克拉斯诺达尔南北两面的防线被苏军突破,德军第十七集团军被迫向塔曼半岛全线退却。22 日,北高加索方面军奉命加强库班河以北和以南的突击,左翼各集团军迅速机动,抢占德军第十七集团军主力的退路。23 日,该方面军重新发起进攻,但因未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造成兵力优势而又得不到弹药和油料的补充,致使进攻受阻。德军第十七集团军在航空兵支援下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在苏军第五十八集团军地带内的个别地段迫使苏军后退。后因苏军第三十七、第九集团军实施了猛烈的突击,德军才被迫从3 月8 日夜间开始向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区退却。苏军在追击中攻占了德军的一些防御要点。然而,德军在克拉斯诺达尔以西6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