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清门是皇宫后廷的正门,戒备森严,由乾清门侍卫日夜把守,除非皇帝有旨,任何男人都不能进入。“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就是威风八面的乾清门侍卫。由于《石头记》作者在这句话里多加了一个“坐”字,后代的读者与研究家又迷糊了三百年:误将乾清门侍卫,当成游手好闲的列“坐”人了!其实,谁家闲坐会成“列”?如果改为“肃立排列”,读者立刻就会想到那是乾清门侍卫了。但是,作者敢写“门前肃立排列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吗?作者尚未傻到自己去找死的。
《石头记》作者想要说的真实历史是什么呢?
(1)清宫后廷前面只有一个乾清门,读者不要认为是东西并列的两个门。而乾清门就是甄士隐与贾宝玉先后拥有的明清皇宫后宫的正门。
(2)东面是“宁国府”门,西边是“荣国府”门,在狭义大观园的范畴内,纯属“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其实都是一个后宫乾清门。但在广义大观园的范畴内,“街”隐射万里长城。“街东是宁国府”隐射崇德朝代的盛京故宫。“街西是荣国府”隐射崇祯朝代的北京皇宫。
(3)“宁国府”与“荣国府”不是叔伯兄弟两家人,而是清朝皇帝顺治一家人。贾敬是定南王孔有德,所以他永远不能住在乾清宫里。贾赦是皇太极,他住的“东小院”在沈阳后金与清朝崇德年间的故宫里,远着呢,根本不在北京故宫,况且他已经死了。“贾赦”仅仅是“假设”他还活着的一个牌位。贾政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当然要住正殿(“正堂”)乾清宫。
(4)东府的贾珍与西府的贾珠、贾宝玉不是堂兄弟,而是一个人,那就是顺治皇帝。三个演员分别表演顺治的不同故事。贾珍表演董鄂氏“端敬”皇后(秦可卿)死了,“哭的泪人儿一般”的顺治皇帝。贾珠表演24岁死于天花的顺治皇帝。贾宝玉表演董鄂氏“端敬”皇后(秦可卿)死了,“急火攻心”,“哇的喷出一口血来”,然后万念俱灰,削发剃度,死活要出家的顺治皇帝。
“乾清”与“宁国”是一个意思。前者意为“天下清平”,后者意为“国家安宁”。天下即国家也,“天下清平”就是“国家安宁”。所以乾清门即为宁国府门。“宁”字说明这座大门不是明朝的后廷大门了,而是清朝的后廷大门。因为满族来源于东北的宁古塔地区,宁国府的“宁”字就标定了“宁国府”为清王朝的后廷正门也。这个门对于煤山自缢的崇祯皇帝(甄士隐)来说,已经是“太虚”了。因为“乾清”与“太虚”也是一个意思。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交泰殿正殿),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远看坤宁宫)。正面五间上房(坤宁宫),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坤宁宫两侧游廊)。
“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此处就是《石头记》作者玩的那个大花招。他让演员林黛玉重拍一遍之后,就从乾清门的“西边角门”,摇摇晃晃地坐着轿子进了乾清宫大院。
第5节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3)
下面让笔者替《石头记》作者加上注解,继续引用原文: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乾清宫南北汉白玉大甬道的南北距离为“一箭”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刚来的女人没有进处理朝政接见大臣的乾清宫,而是向东转了一个小弯子,绕经正殿东穿堂,到达交泰殿前面的中轴线上。要进皇后住的地方了,所以骄夫退出)。后面的婆子们(宫女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小太监)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布下围(必须布围,因为坤宁宫正在修复中,有建筑工人在,时为顺治元年秋),随至一垂花门(交泰殿前小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交泰殿两侧游廊),当中是穿堂(交泰殿前部),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现在已经搬走)。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交泰殿正殿,小巧玲珑,三间见方),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远看坤宁宫的景象)。正面五间上房(坤宁宫主体建筑),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坤宁宫两侧游廊),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宫女们),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孝端孝庄皇太后)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这是“打起帘笼”要进交泰殿行国礼,不是要进坤宁宫),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林黛玉隐射的新皇后(小博尔济吉特氏)与追封的“端敬”皇后董鄂氏,第一次正式入宫,要举行晋见或册封仪式,不能直接进坤宁宫(小博尔济吉特氏袭人住的怡红院)或承乾宫(董鄂氏皇贵妃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必须先进礼仪殿交泰殿。交泰殿是三间四方形的建筑,清朝册封皇后或皇后诞辰等,均在此举行仪式。所以,林黛玉(小博尔济吉特氏与董鄂氏)正式进宫,必须先来到交泰殿,觐见贾母(孝庄皇太后)。算是走了明路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总算弄明白了顺治迎娶小博尔济吉特氏新皇后与迎接董鄂氏(林黛玉的两个艺术原形)入宫的路线了。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日孝庄皇太后由通州,经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乾清门进入后宫,也是走的这一个路线。这也是七岁小儿顺治皇帝从盛京皇宫进入北京皇宫的具体路线。这是破解《石头记》隐秘的中轴线。
董鄂氏先嫁给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上吊自杀后,顺治就迎娶董鄂氏入宫为皇贵妃,是兄娶弟媳。文献记载:“七月中,礼部按庄太后收养董鄂氏进宫的懿旨,向皇上本奏,将择吉于七月底册立董鄂氏为贤妃。皇上以襄亲王薨逝未久,不忍举行,谕礼部改在八月择吉册妃。”
林黛玉的林字从双木,就隐射她是二婚头。第五回判词画面上有“两株枯木”,隐射两次婚姻都不到头。黛玉是有黑点的玉,也是带有贬义的字眼。
野史载,董鄂氏在闺中,与老师吕之悦对联,她念的上联为“水如碧玉山如黛”,吕之悦对以李白讽咏杨贵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上联中含有“黛玉”二字,下联意含“皇贵妃”。合起来隐射林黛玉即董鄂氏皇贵妃也。所以《石头记》说林黛玉为“潇湘妃子”——“小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也。
野史载孝庄收董鄂氏与孔四贞为义女,她们称福临为皇兄。与同《石头记》里林黛玉与史湘云称贾宝玉为哥哥一样。因为林黛玉隐射董鄂氏,史湘云隐射孔四贞。董鄂氏与孔四贞都是顺治的异姓皇妹,而顺治想娶孔四贞做皇后,未得到孝庄的支持(哥娶妹,如何能答应)。董鄂氏后来倒真正做了顺治的皇贵妃(娶弟媳妇,勉强可以)。在董鄂氏为博穆博果尔襄亲王大福晋的时候,顺治就不顾死活地爱上了她。孝庄皇太后必须顾念亲情和皇室的利害,不得不用各种办法防止福临和董鄂氏的过分接近。但她的防范没有效果。孝庄皇太后对董鄂氏与福临的态度,反映在《石头记》里,正是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对林黛玉与贾宝玉这一对恋人的态度。
半个“南蛮子”董鄂氏与顺治皇帝通奸而怀了孕,终于做了顺治的皇贵妃,她的母亲是苏州才女,被鄂硕俘虏后,坚决拒绝先奸后娶的野蛮行经,有绝命诗云:“生小盈盈翡翠中,那堪多难泣途穷。不禁弱质成囚系,魂化杜鹃啼血红!”后来才被迫无奈答应鄂硕明媒正取的要求,做了鄂硕的大福晋。
董鄂氏(林黛玉)也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均为上乘,她亦有诗云:“春雨过春城,春庭春草生,春闺动春思,春树叫春莺。”20个字的四句诗中竟有8个春字,在满洲格格中传为佳话。这与来自苏州的林黛玉的经历与文化素养很符合。林黛玉在诗才方面比妙玉略差一筹,因而不时虚心地向妙玉(孔四贞女将军)请教诗词,也与史料很符合。
顺治的新皇后小博尔济吉特氏的出身与孝庄的血缘关系,更像《石头记》里贾母与林黛玉的关系:她的父亲绰尔济是孝庄皇太后哥哥吴克善之子。她的母亲是孝庄皇太后的女儿固伦雍穆长公主。她既是孝庄的侄孙女,又是外孙女,现在又是孝庄的儿媳妇,可谓亲上加亲。不过错了辈分,福临其实是她的亲舅。
所以《石头记》第二回里说:林黛玉小博尔济吉特氏的母亲“贾氏”固伦雍穆长公主,是孝庄“贾母”的女儿。即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这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两个人初次见面,“抱头大哭”,哭得十分动人,也十分真实。《石头记》作者将江南才女董鄂氏皇贵妃的经历及文化素养,与小博尔济吉特氏新皇后与孝庄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创作出林黛玉这个小说人物。
由此可见,林黛玉进京,蕴涵了多么丰富的历史内容!
《石头记》原文: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隐秘解读:
“鬓发如银”的贾母隐射老年的孝庄。王夫人隐射中年的孝庄。王熙凤隐射后金与清朝两个时期的孝庄,还隐射被顺治皇帝废黜的第一位皇后——孝庄王夫人的内侄女博尔济吉特氏。林黛玉同时隐射顺治的小博尔济吉特氏新皇后与董鄂氏皇贵妃(死后被顺治追封为“端敬”皇后)。这就是当时的历史场面。
《石头记》作者采用时间与空